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余剑舄
 
堕地号弓
 
堕乌号
 
太息乌号
 
弓堕龙髯
 
抱遗弓
  
攀龙髯
 
攀龙须
 
桥山弓箭
 
泣龙髯
   
轩辕乘龙
 
遗剑鼎
 
遗弓泪
  
黄帝鼎
  
鼎气成龙
  
鼎湖龙
    
龙驾上丹霄
  
龙髯绝

相关人物
黄帝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394~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黄帝〉
黄帝崩,葬桥山。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注引《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

简释

乌号:指良弓。晋阮籍《咏贫》之十二:“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乘龙:指仙去或帝王权臣去世,或指接近帝王、权臣。三国曹植《仙人篇》:“不见轩辕氏,乘龙出鼎湖。”

鼎湖:指帝王等下葬之处。唐杜甫《行次昭陵》:“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


例句

功成弃之去,乘龙上天游。 刘复 游仙

上界鼎成云缥缈,西陵舞罢泪阑干。 刘沧 秋日过昭陵

黄帝修真万国朝,鼎成龙驾上丹霄。 刘沧 过铸鼎原

龙髯不可望,玉座生尘埃。 刘禹锡 翠微寺有感

荆山鼎成日,湘浦竹斑时。 姚合 敬宗皇帝挽词三首之二

龙归攀不得,髯在侍臣边。 姚合 文宗皇帝挽词三首之三

仙人掌里使,黄帝鼎边来。 岑参 喜华阴王少府到南池宴集

桐枯丹穴凤何去,天在鼎湖龙不归。 徐夤 华清宫

看却龙髯攀不得,红霞零落鼎湖空。 曹唐 仙都即景

鼎湖无路追仙驾,空使群臣泣血多。 李山甫 又代孔明哭先主

珠帘羽扇长寂寞,鼎湖龙髯安可攀。 李峤 汾阴行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李白 登高丘而望远

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 李白 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坠剑悲乔岳,号弓泣鼎湖。 李绅 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

或言帝轩辕,乘龙凌紫氛。 李群玉 穆天子

鼎湖瞻望远,象阙宪章新。 杜甫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故老仍流涕,龙髯幸再攀。 杜甫 洛阳

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 杜甫 行次昭陵

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杜甫 骊山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 权德舆 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

最怆号弓处,龙髯上紫霄。 权德舆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词三首

空馀驾龙处,摇落鼎湖秋。 权德舆 顺宗至德大安孝皇帝挽歌三首之三

鼎成仙驭远,龙化宿云残。 武元衡 途次

鼎湖仙已去,金掌露宁乾。 武元衡 顺宗至德大圣皇帝挽歌词三首之一

三年骥尾有人附,一日龙须无路攀。 温庭筠 题李卫公诗二首之二

龙髯悲满眼,螭首泪沾裳。 温庭筠 题翠微寺二十二韵

豳土人迁避夷狄,鼎湖龙去哭轩辕。 白居易 江南遇天宝乐叟

天地方开泰,铸鼎成继述。 舒元舆 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读唐历天宝已来追怆故事

自此随龙驭,桥山翠霭中。 许浑 懿安皇太后挽歌词

一朝铸鼎降龙驭,小臣髯绝不得去。 韦应物 温泉行

景帝龙髯消息断,异香空见李夫人。 韩偓 过茂陵

轩辕黄帝初得仙,鼎湖一去三千年。 顾况 悲歌

龙髯不可附,空见望仙台。 顾非熊 武宗挽歌词二首之一

仍闻老叟垂黄发,犹说龙髯缥缈情。 鲍溶 温泉宫

乔山一闭曲未终,鼎湖秋惊白头浪。 鲍溶 霓裳羽衣歌

典故
乘竹杖
 
仙翁竹杖
 
别杖
 
剪成龙
 
化龙
  
投杖
 
投葛陂
 
投陂竹
    
竹杖成龙
  
葛水还杖
 
葛水龙变
 
葛陂
 
葛陂筇竹
 
葛陂龙
 
裁寒竹
  
龙化葛陂
 
龙材
  
相关人物
费长房


《太平广记》卷十二〈神仙十二·壶公〉~80~
壶公者,不知其姓名也。今世所有召军符、召鬼神治病玉府符,凡二十馀卷,皆出自公、故总名「壶公符」。时汝南有费长房者,为市掾,忽见公从远方来,入市卖药。人莫识之,卖药口不二价,治病皆愈。语买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效。其钱日收数万,便施与市中贫乏饥冻者,唯留三五十。常悬一空壶于屋上,日入之后,公跳入壶中。人莫能见,唯长房楼上见之,知非常人也。长房乃日日自扫公座前地,及供馔物,公受而不辞。如此积久,长房尤不懈,亦不敢有所求。公知长房笃信,谓房曰:「至暮无人时更来。」长房如其言即往,公语房曰:「见我跳入壶中时,卿便可效我跳,自当得入。」长房依言,果不觉已入。入后不复是壶,唯见仙宫世界。楼观重门阁道,公左右侍者数十人。公语房曰:「我仙人也,昔处天曹,以公事不勤见责,因谪人间耳。卿可教,故得见我。」长房下座顿首曰:「肉人无知,积罪却厚,幸谬见哀悯,犹入剖棺布气。生枯起朽。但恐臭秽顽弊,不任驱使。若见哀怜,百生之厚幸也。」公曰:「审尔大佳,勿语人也。」公后诣长房于楼上曰:「我有少酒,相就饮之。」酒在楼下,长房使人取之,不能举盎,至数十人莫能得上。乃白公,公乃下,以一指提上。与房公饮之,酒器如拳许大,饮之至暮不竭。告长房曰:「我某日当去,卿能去乎?」房曰:「欲去之心,不可复言,欲使亲眷不觉知去,当有何计?」公曰:「易耳。」乃取一青竹杖与房,戒之曰:「卿以竹归家,便可称病,以此竹杖置卿所卧处,默然便来。」房如公言。去后,家人见房已死,尸在床。乃向竹杖耳,乃哭泣葬之。房诣公,恍惚不知何所,公乃留房于群虎中,虎磨牙张口欲噬房,房不惧。明日,又内于石室中,头上有一方石,广数丈,以茅绹悬之,又诸蛇来啮绳,绳即欲断,而长房自若。公至,抚之曰:「子可教矣。」又令长房啖屎,兼蛆长寸许,异常臭恶。房难之,公乃叹谢遣之曰:「子不得仙道也。赐子为地上主者,可得寿数百岁。」为传封符一卷付之,曰:「带此可主诸鬼神,常称使者,可以治病消灾。」房忧不得到家,公以一竹杖与之曰:「但骑此,得到家耳。」房骑竹杖辞去,忽如睡觉,已到家。家人谓是鬼,具述前事,乃发棺视之,唯一竹杖,方信之。房所骑竹杖,弃葛陂中,视之乃青龙耳。初去至归谓一日,推问家人,已一年矣。房乃行符,收鬼治病,无不愈者。每与人同坐共语,常呵责嗔怒,问其故,曰:「嗔鬼耳。」时汝南有鬼怪,岁辄数来郡中,来时从骑如太守,入府打鼓,周行内外,尔乃还去,甚以为患。房因诣府厅事,正值此鬼来到府门前。府君驰入,独留房。鬼知之,不敢前。房大叫呼曰,便捉前鬼来。乃下车伏庭前,叩头乞曰改过。房呵之曰:「汝死老鬼,不念温良,无故导从,唐突官府,自知合死否?急复真形。」鬼须臾成大鳖,如车轮,头长丈馀。房又令复人形。房以一劄符付之,令送与葛陂君,鬼叩头流涕,持劄去。使人追视之,乃见符劄立陂边,鬼以头(明钞本、陈校本头作颈)绕树而死。房后到东海,东海大旱三年。谓请两者曰:「东海神君前来淫葛陂夫人,吾系之,辞状不测,脱然忘之,遂致之旱,吾今当赦之,令其行雨。」即便有大雨。房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复舒如旧也。
《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下·费长房〉~2744~
长房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陂中也。」又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长房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适经旬日,而已十馀年矣。即以杖投陂,顾视则龙也。家人谓其久死,不信之。长房曰:「往日所葬,但竹杖耳。」乃发冢剖棺,杖犹存焉。遂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及驱使社公。或在它坐,独自恚怒,人问其故,曰:「吾责鬼魅之犯法者耳。」

简释

龙竹:喻得道成仙,或指竹杖。唐王绩《游仙四首》之四:“鸭桃闻已种,龙竹未经骑。”


例句

浅忆觞堪泛,深思杖可投。 吴融 御沟十六韵

叶县凫共去,葛陂龙暂还。 岑参 寻少室张山人闻与偃师周明府同入都

别易会难君且住,莫交青竹化为龙。 施肩吾 遇李山人

龙竹裁轻策,鲛绡熨下裳。 李商隐 玄微先生

别杖留青竹,行歌蹑紫烟。 李白 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李贺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尔之生也甚正直,慎勿见水踊跃学变化为龙。 杜甫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

白银双阙恋,青竹一龙骑。 綦毋诚 同韦夏卿送顾况归茅山

闻说葛陂风浪恶,许骑青鹿从行无。 褚载 赠道士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韦式 一字至七字诗竹

未化投陂竹,空思出谷禽。 韦庄 三用韵

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 韦庄 放榜日作

因携竹杖闻龙气,为使仙童带橘香。 韦庄 王道者

蘋风入驭来应易,竹杖成龙去不难。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 骆宾王 出石门

龙竹养根凡几年,工人截之为长鞭。 高适 咏马鞭

典故
势盘龙虎
 
成龙成虎
   
金陵龙虎势
 
钟山龙盘
 
龙盘王气
  
龙虎势
 
龙虎地
 
相关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


《太平御览》卷一百五十六〈州郡部二·京都下〉~887~
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据《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百十二〈舆地考八·江苏省〉~0555~2~
诸葛武侯云:「金陵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
《能改斋漫录》卷九〈地理·石头之名有二〉~27~
予尝考之。盖江南有两石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与夫王敦苏峻之所据者。此隶乎金陵者也。

例句

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李白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之四

龙虎势衰佳气歇,凤皇名在故台空。 李群玉 秣陵怀古

典故 
交朋不成龙
 
成龙让邴
 
华歆
 
高名合作龙
  
相关人物
管宁
 
华歆
 
邴原


《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华歆传〉~402~
「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略》:「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上〈德行〉~2~
南朝梁·刘孝标注引《魏志华歆传》曰:「臣松之以为邴根矩之徽猷懿望,不必有愧华公;管幼安含德高蹈,又恐弗当为尾。魏略此言未可以定其先后也。」又引洪亮吉《四史发伏》九曰:「案时人号三人为一龙,其头腹尾盖以齿之长幼而定。考歆卒于太和五年。魏书云年七十五。宁卒于正始二年,年八十四。是歆长宁一年。邴原之年虽无可考,以时人之称谓及宁传中三人次序度之,原当幼于歆,长于宁也。时人以三人相善而齐名,不当即分优劣,故以年之前后为定。松之乃云原不应后歆,宁复勿当为尾,误矣。」

例句

往还谁是龙头人,公主遣秉鱼须笏。 李贺 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

班资冠鸡舌,人品压龙头。 罗隐 寄礼部郑员外

华表柱头还有鹤,华歆名下别无龙。 黄滔 寄杨赞图学士(学士与元昆俱以龙脑登选)

《國語辭典》:成龙(成龍)  拼音:chéng lóng
比喻成为出人头地,事业有成的人。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漢語大詞典》:掷杖成龙(擲杖成龍)
传说 东汉 费长房 见一老翁挂着一把壶卖药,然后就跳进壶里去。第二天, 费 去拜访他,和他一起入壶,但见房屋华丽,酒菜也很好。 费 于是向老翁学道,后来骑着老翁所给的竹杖回家,投杖于 葛陂 ,变成一条龙。事见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后以“掷杖成龙”为典,借指还乡。 清 王士禛 《送高念东先生予告还山》诗之二:“偶然掷杖成龙去,又过 蓬莱 日主祠。”
《國語辭典》:望子成龙(望子成龍)  拼音:wàng zǐ chéng lóng
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大器。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为人父母普遍的期待。」
《国语辞典》:竹杖成龙(竹杖成龙)  拼音:zhú zhàng chéng lóng
汉费长房从壶公学仙,学成后,乘壶公所赠的竹杖离去,至家后将杖弃于葛陂中,竹杖竟化成青龙。典出晋。葛洪《神仙传》卷九。后用来比喻得道成仙。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蘋风入驭来应易,竹杖成龙去不难。」也作「竹杖化龙」、「龙化葛陂」、「竹化龙」。
《分类字锦》:字字成龙(字字成龙)
韩偓 草书屏风诗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占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分类:
《分类字锦》:抱节成龙(抱节成龙)
张正见 赋得阶前嫩竹诗 欲知抱节成龙处,当于山路葛陂中。
分类:
《漢語大詞典》:鼎成龙去(鼎成龍去)
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鬚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后以“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 宋 刘克庄 《水龙吟》词:“已被 昭阳 人妒,更那堪、鼎成龙去。”亦作“ 鼎成龙升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一·象简龙衣联:“ 高庙 鼎成龙升之日, 建文 即位, 成祖 以 燕王 来,奔丧而不朝,盖以叔不拜姪也。”亦省作“ 鼎成 ”。 清 钱谦益 《云南道监察御史赵于逵授文林郎制》:“勑曰:我先帝践阼未几, 舜 旌斯举,除授臺諫,如不终日。鼎成之后,接踵而来,皆先帝所遗朕也。”
分類:帝王去世
《漢語大詞典》:鼎成龙升(鼎成龍升)
见“ 鼎成龙去 ”。
《漢語大詞典》:鼎成龙去(鼎成龍去)
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鬚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后以“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 宋 刘克庄 《水龙吟》词:“已被 昭阳 人妒,更那堪、鼎成龙去。”亦作“ 鼎成龙升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一·象简龙衣联:“ 高庙 鼎成龙升之日, 建文 即位, 成祖 以 燕王 来,奔丧而不朝,盖以叔不拜姪也。”亦省作“ 鼎成 ”。 清 钱谦益 《云南道监察御史赵于逵授文林郎制》:“勑曰:我先帝践阼未几, 舜 旌斯举,除授臺諫,如不终日。鼎成之后,接踵而来,皆先帝所遗朕也。”
分類:帝王去世
《分类字锦》:成龙葛陂(成龙葛陂)
吴筠竹赋亦有化雉吴国成龙葛陂容人筼筜育虫桃枝一笋明其𦙍嗣三节获乎婴儿荣灯纂以感孝茂窗棂以表奇彗家坛以尘灭环石床以阴滋皆灵变之谲怪良难得而备知
分类:
《国语辞典》:成龙配套(成龙配套)  拼音:chéng lóng pèi tào
将东西相互搭配成为一套完整的系统。如:「将那些杂乱无章的事物,重新成龙配套后,效率即显著提高。」也作「配套成龙」。
《漢語大詞典》:配套成龙(配套成龍)
把设备或设施配搭起来,成为完整的系统。《工人歌谣选·配套成龙生产高》:“搭好桥梁河好过,配套成龙生产高。”《人民日报》1973.1.28:“现在,全大队二十六个山塘水库,已经配套成龙,形成了一个水利灌溉网。”
《國語辭典》:乘龙(乘龍)  拼音:chéng lóng
语出《艺文类聚。卷四○。礼部下。婚引楚国先贤传》:「孙俊字文英,与李元礼俱娶太尉桓焉女。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比喻得到好女婿。唐。杜甫李监宅〉诗:「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原许乘龙须及第,未曾经打毷氉。」
《漢語大詞典》:攀髯
传说 黄帝 铸鼎于 荆山 下,鼎成,有龙下迎, 黄帝 乘之升天,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龙身,乃持龙髯,而龙髯拔落,并堕 黄帝 之弓。百姓遂抱其弓与龙髯而号哭。事见史记·封禅书。后用为追随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 唐 元稹 《为令狐相国谢赐金石凌红雪状》:“臣职司復上,恋切攀髯,方当匍匐而前,敢有赫曦之惧。” 宋 欧阳修 《辞特转吏部侍郎表》:“犬马未报,但虞填壑之有时;弓剑忽遗,遽叹攀髯之莫及。” 清 钱德震 《送白学士祭告孝陵及南岳》诗:“攀髯千古事,归胙百官情。”亦作“ 攀龙 ”、“ 攀胡 ”。 晋 陶潜 《命子》诗之三:“於赫 愍侯 ,运当攀龙。抚剑风迈,显兹武功。”旧唐书·哀帝纪:“皇太后义深鸣凤,痛切攀龙,亦欲专奉灵舆,躬及园寝,兼进追摧之道,用终克尽之仪。” 宋 欧阳修 《辞覃恩转左丞表》:“国恩未报,但虞填壑以遗羞;金鼎已成,岂谓攀胡之莫及。”
《國語辭典》:乌号(烏號)  拼音:wū háo
1.良弓。《淮南子。原道》:「射者捍乌号之弓,弯棋卫之箭。」
2.形容对死者的悲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注》:「俗后仙化,空庐犹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乌号。」
《漢語大詞典》:号弓(號弓)
传说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于 荆山 下。铸鼎成,有龙迎之上天,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攀持龙须,须拔,坠 黄帝 弓。百姓抱弓、须号泣。见史记·封禅书。后因以“号弓”指帝王崩殂。 唐 权德舆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词》之二:“晏车悲卤簿,《广乐》《簫韶》,最愴号弓处,龙髯上紫霄。” 明 张煌言 《三月十九日有感甲申之变》诗之一:“ 燕山 春老泣啼鹃,屈指号弓十八年。”
《漢語大詞典》:铸鼎(鑄鼎)
(1).见“ 铸鼎象物 ”。
(2).指 黄帝 铸鼎乘龙的传说。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鬚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鬚,龙鬚拔,堕,堕 黄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黄帝 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鬚号。” 唐 李白 《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诗:“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 荆山 前。” 明 张居正 《泰陵春祀》诗:“当年闻铸鼎,此日想遗弓。”亦用为帝王死去之典。 唐 舒元舆 《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读唐历天宝已来追怆故事》诗:“天地方开泰,铸鼎成继述。”
《國語辭典》:铸鼎象物(鑄鼎象物)  拼音:zhù dǐng xiàng wù
夏禹曾经收九州之金,铸成上有百物之图形的九个鼎。见《左传。宣公三年》。用以比喻君王有德。
《漢語大詞典》:鼎成
见“ 鼎成龙去 ”。
《漢語大詞典》:鼎成龙去(鼎成龍去)
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鬚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后以“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 宋 刘克庄 《水龙吟》词:“已被 昭阳 人妒,更那堪、鼎成龙去。”亦作“ 鼎成龙升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一·象简龙衣联:“ 高庙 鼎成龙升之日, 建文 即位, 成祖 以 燕王 来,奔丧而不朝,盖以叔不拜姪也。”亦省作“ 鼎成 ”。 清 钱谦益 《云南道监察御史赵于逵授文林郎制》:“勑曰:我先帝践阼未几, 舜 旌斯举,除授臺諫,如不终日。鼎成之后,接踵而来,皆先帝所遗朕也。”
分類:帝王去世
《國語辭典》:鼎湖  拼音:dǐng hú
相传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黄帝于此处乘著龙飞上天空。见《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后比喻帝王的崩逝。《魏书。卷六五。李平传》:「奄升御于鼎湖,忽流哀于四海。」元。虞集 挽文山丞相诗:「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漢語大詞典》:鼎湖龙去(鼎湖龍去)
同“ 鼎成龙去 ”。 唐 杜甫 《骊山》诗:“ 鼎湖 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 荆公 《字説》成,以为可亚六经。作诗云:‘ 鼎湖 龙去字书存,开闢神机有圣孙。’” 明 秦夔 《同金广信宗器游番湖》诗:“ 鼎湖 龙去不復返,只有雁鶩飞茫茫。”
《漢語大詞典》:龙举(龍舉)
(1).犹龙翔。《淮南子·天文训》:“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属。”
(2).喻王业兴起。宋书·恩倖传·徐爰:“伏惟皇 宋 承金行之浇季,钟经纶之屯极,拥玄光以凤翔,秉神符而龙举,劋定鲸鯢,天人佇属。”
(3).谓羽化而登仙。
(4).犹言龙蟠凤翥。形容笔势。梁书·萧琛传:“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 琛 甚秘之。”参阅晋书·王羲之传论
《國語辭典》:龙驭(龍馭)  拼音:lóng yù
皇帝的车驾。唐。白居易〈长恨歌〉:「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漢語大詞典》:龙驭上宾(龍馭上賓)
亦作“ 龙御上宾 ”。
《漢語大詞典》:龙髯(龍髯)
亦作“ 龙髥 ”。
(1).龙之须。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 黄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黄帝 即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 鼎湖 ,其弓曰乌号。”后用为皇帝去世之典。 唐 李峤 《汾阴行》:“自从天子向 秦关 ,玉輦金车不復还。珠帘羽扇长寂寞, 鼎湖 龙髯安可攀?” 清 顾炎武 《谒欑宫文》之一:“行年五十,慨驹隙之难留;涉路三千,望龙髯而愈远。” 清 叶方蔼 《授职翰林学士感恩述怀》诗:“身离牛口惊还在,梦挽龙髥恨不廻。”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而 文宗 显皇帝 ,復为 英 法 联军所迫,北狩 热河 , 鼎湖 一去,龙髯不返。”
(2).帝王之须。 唐 李远 《赠写御容李长史》诗:“玉座尘消砚水清,龙髯不动綵毫轻。”
(3).喻松叶;松。 唐 李贺 《五粒小松歌》:“緑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为明》诗:“虬甲龙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荫南山。”
《漢語大詞典》:壶公龙(壺公龍)
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载 费长房 从 壶公 学仙, 壶公 遣归,与一竹杖使骑。 长房 乘杖,须臾到家。投杖于 葛陂 中,回视,已化为龙。后代诗文中常称竹杖为“壶公龙”。 宋 苏轼 《次前韵寄子由》:“还乡亦何有,暂假壶公龙。”
《漢語大詞典》:杖化龙(杖化龍)
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载, 费长房 向一卖药老翁学道,一日 长房 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 葛陂 中也。’…… 长房 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适经旬日,而已十餘年矣。即以杖投陂,顾视则龙也。”后遂以“杖化龙”用为道家神异之典。 宋 陆游 《道室杂咏》:“舄化双鳧杖化龙,云山回首不知重。”
《漢語大詞典》:竹杖
竹制的手杖。汉书·西域传赞:“睹犀布、瑇瑁则建 珠崖 七郡,感枸酱、竹杖则开 牂柯 、 越嶲 。”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仙翁遗竹杖, 王母 留桃核。” 清 唐孙华 《次和酬恺功院长见怀一百韵》:“颇恋桃笙稳,行烦竹杖持。”
分類:竹杖手杖
《國語辭典》:竹笼(竹籠)  拼音:zhú lóng
用竹片编成的笼子。唐。贾岛 题皇甫荀蓝田厅诗:「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水浒传》第四三回:「入屋内来,去房中搜看,只见有两个竹笼,盛些旧衣裳。」
《國語辭典》:长房(長房)  拼音:zhǎng fáng
家族中长子的一支。
《漢語大詞典》:龙杖(龍杖)
亦作“ 龙仗 ”。 典出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 费长房 者, 汝南 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於肆头…… 长房 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 葛陂 中也。’又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 长房 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适经旬日,而已十餘年矣。即以杖投陂,顾视则龙也。”后因以“龙杖”美称竹杖。 唐 骆宾王 《出石门》诗:“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 宋 陶谷 清异录·骄龙杖:“天师 杜光庭 骄龙杖,红如猩肉,重若玉石……相传是仙人留赐。” 元 谢宗可 有《龙杖》诗。
分類:竹杖
《漢語大詞典》:龙竹(龍竹)
(1).龙须竹。劈为篾,平细柔韧,宜作马鞭。 唐 高适 《咏马鞭》:“龙竹养根凡几年,工人截之为长鞭。” 孙钦善 校注:“龙竹,即龙鬚竹。 李衎 《竹谱详録》卷五‘龙鬚竹’云:‘生 两浙 山谷间,与猫头竹无异,根下节不甚密,析为篾,平细柔靱。’”
(2). 晋 葛洪 神仙传·壶公:“ 房 ( 费长房 )忧不得到家,公( 壶公 )以一竹杖与之曰:‘但骑此得到家耳。’ 房 骑竹杖辞去,忽如睡,已到家……所骑竹杖,弃 葛陂 中,视之乃青龙耳。”后因以“龙竹”指拐杖或比喻得道成仙。 唐 王绩 《游仙》诗之四:“鸭桃闻已种,龙竹未经骑。” 宋 王禹偁 《李太白真赞》:“龙竹自携,乌纱不整,异貌无匹,华姿若生。”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出山》:“金碧葱蘢 王母祠 ,笑骑龙竹弄参差。”
《國語辭典》:虎踞  拼音:hǔ jù
1.比喻地势险要。唐。李白 永王东巡歌:「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元。无名氏《黄鹤楼》第三折:「真乃为霸业之乡,诚为虎踞龙蟠之势也。」
2.形容怪石的形状。唐。王绩〈游北山赋〉:「石当阶而虎踞,泉度牖而龙吟。」
3.比喻以极优越的条件或地位,而雄据一方。《明史。卷一二三。明玉珍列传》:「近者王保保以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三国演义》第四○回:「孙权虎踞六郡,且有大江之险,亦不易取。」
《國語辭典》:虎踞龙蟠(虎踞龍蟠)  拼音:hǔ jù lóng pán
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参见「龙盘虎踞」条。宋。辛弃疾〈念奴娇。我来吊古〉词:「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元。无名氏《黄鹤楼》第三折:「真乃为霸业之乡,诚为虎踞龙蟠之势也。」
《國語辭典》:虎踞龙盘(虎踞龍盤)  拼音:hǔ jù lóng pán
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参见「龙盘虎踞」条。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二折:「势周旋,形曲折,虎踞龙盘仙子宫。」
《國語辭典》:龙盘虎踞(龍盤虎踞)  拼音:lóng pán hǔ jù
像龙盘绕,像虎蹲踞。语本《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州郡部。叙京都下》:「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形容地势宏伟险要。《警世通言。卷四○。旌阳宫铁树镇妖》:「有地名曰西山,龙盘虎踞,水绕山环,当出异人。」也作「龙蟠虎踞」、「虎踞龙盘」、「虎踞龙蟠」。
《國語辭典》:龙蟠虎踞(龍蟠虎踞)  拼音:lóng pán hǔ jù
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参见「龙盘虎踞」条。唐。李白 永王东巡歌:「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英烈传》第一三回:「我看金陵乃龙蟠虎踞,真圣主之都。」
《國語辭典》:龙盘虎踞(龍盤虎踞)  拼音:lóng pán hǔ jù
像龙盘绕,像虎蹲踞。语本《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州郡部。叙京都下》:「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形容地势宏伟险要。《警世通言。卷四○。旌阳宫铁树镇妖》:「有地名曰西山,龙盘虎踞,水绕山环,当出异人。」也作「龙蟠虎踞」、「虎踞龙盘」、「虎踞龙蟠」。
《漢語大詞典》:三人一龙(三人一龍)
喻三人友善如一体。三国志·魏志·华歆传“终不毁伤人”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歆 与 北海 邴原 、 管寧 俱游学,三人相善。时号三人为一龙, 歆 为龙头, 原 为龙腹, 寧 为龙尾。”
《漢語大詞典》:龙身(龍身)
(1).龙的身躯。山海经·中山经:“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淮南子·墬形训》:“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亦指似龙之身,夭矫的躯干。 清 黄始 《山东四女祠记》:“碑前枯树,半无枝叶,秃而龙身。”
(2).三国志·魏志·华歆传“ 歆 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闔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歆 与 北海 邴原 、 管寧 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 歆 为龙头, 原 为龙腹, 寧 为龙尾。”后以“龙身”形容人有声名。 清 黄遵宪 《己亥续怀人诗·浏阳欧阳瓣薑》:“编到《沅湘耆旧録》,难为君称作龙身。”
《國語辭典》:龙头(龍頭)  拼音:lóng tóu
1.龙的头。《三国志。卷五○。吴书。妃嫔传。吴主权潘夫人》:「得幸有娠,梦有以龙头授己者,己以蔽膝受之,遂生(孙)亮。」《西游记》第一○回:「魏徵谢了恩,却才撚子在手,忽听得朝门外,大呼小叫。原来是秦叔宝、徐茂功等,将著一个血淋淋的龙头,掷在帝前。」
2.科举时代称状元为「龙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余举中殿试后,尚未传胪。在董文恪公家,偶遇一浙士能测字,余书一墨字,浙士曰龙头竟不能属君矣。」
3.三国魏华歆、邴原、管宁三人为同窗好友,时人以一条龙比喻三人。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见《三国志。卷一三。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华歆》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演义》第六六回:「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
4.领袖人物。如:「龙头老大」。《孽海花》第三回:「我们四友里头,文章学问,当然要推你做龙头,弟是婪尾。」
5.自来水管出水的管制器。也称为「水栓」、「水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