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慎防杜渐(慎防杜渐)  拼音:shèn fáng dù jiàn
制止、消弭微小的过失或缺点,谨慎防范其成为祸害。《明史。卷一九九。王邦瑞传》:「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
《国语辞典》:洗垢寻痕(洗垢寻痕)  拼音:xǐ gòu xún hén
比喻故意挑剔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参见「洗垢求瘢」条。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四折:「不想他苦恹恹痛遭危困,只因笑吟吟陷平人洗垢寻痕。」
《国语辞典》:毕生之玷(毕生之玷)  拼音:bì shēng zhī diàn
终身的耻辱或缺点。《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其实这番举动,还是倚赖人的劣性,要算毕生之玷了。」
《国语辞典》:吹毛取瑕  拼音:chuī máo qǔ xiá
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参见「吹毛求疵」条。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奏启》:「是以世人为文,竞于诋诃,吹毛取瑕,次骨为戾。」
《国语辞典》:旧疮疤(旧疮疤)  拼音:jiù chuāng bā
比喻过去痛苦难堪的经历或缺点。如:「别尽挖人家的旧疮疤,替人留一点馀地吧!」
《漢語大詞典》:祓瑕
除去缺点。瑕,玉上的斑点,比喻人的过失或缺点。新唐书·韦处厚传:“按 绅 先朝旧臣,就令有过,尚当祓瑕洗衅,成无改之美,况被谗乎!”
《國語辭典》:吹毛求疵  拼音:chuī máo qiú cī
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小毛病。语本《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后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传》:「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證其君。」也作「吹毛求瑕」、「吹毛取瑕」、「吹毛索疵」。
《漢語大詞典》:吹毛洗垢
吹开皮上的毛而洗去所藏的污垢。比喻一意寻找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北齐书·酷吏传·宋游道》:“ 游道 禀性遒悍,是非肆口,吹毛洗垢,疮疵人物。”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释愤》:“逐臣吹毛洗垢,自知积罪如山;学士排难解纷,反使措颜无地。”参见“ 吹毛求疵 ”。
《國語辭典》:吹毛求疵  拼音:chuī máo qiú cī
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小毛病。语本《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后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传》:「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證其君。」也作「吹毛求瑕」、「吹毛取瑕」、「吹毛索疵」。
《國語辭典》:前言不答后语(前言不答後語)  拼音:qián yán bù dá hòu yǔ
言辞前后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红楼梦》第五四回:「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漢語大詞典》:前言不搭后语(前言不搭後語)
见“ 前言不答后语 ”。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七:“如果我不先做这一番功夫,仅仅怀着一腔杂乱的意思跑上台来,前言不搭后语,记起一句说一句,一会儿说这一层,一会儿说那一层,不将使诸位同学听得莫名其妙,因而疑心我或许在做白天的梦吗?”
分類:夏丏尊
《國語辭典》:闹笑话(鬧笑話)  拼音:nào xiào huà
因粗心大意或缺乏常识、经验使得举止言行失措,引人发笑。如:「他初到台湾,常因不懂国语而闹笑话。」
《國語辭典》:慢性病  拼音:màn xìng bìng
病程缓慢且不易痊瘉的疾病。如慢性肝病、慢性支气管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