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手下  拼音:shǒu xià
1.统治、管辖之下。《三国演义》第五回:「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文明小史》第一二回:「凡稍有名望、稍有学问的人,他都搜罗到他手下。」
2.部下。《三国志。卷五五。吴书。甘宁传》:「权特赐米酒众殽,宁乃料赐手下百馀人食。」《喻世明言。卷二六。沈小官一鸟害七命》:「喝令手下不要计数,先打一会。」
3.身边。如:「目前这东西不在手下。」
4.下手的时候。如:「请你手下留情。」
《國語辭典》:手头(手頭)  拼音:shǒu tóu
1.身边。《水浒传》第一回:「再有一个玉龙笔架,也是这个匠人一手做的,却不在手头。」
2.手中所有。指个人经济状况。《喻世明言。卷二一。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不瞒你说,两日不曾做得生意,手头艰难。」《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手头用来用去的,只是那散碎银子。若是二两块头好银,便存著不动。」
3.日常所用。如:「手头字」。
4.亲身、切近。《朱子全书。卷一六。论语七。太宰问于子贡章》:「圣人事事从手头更历过来,所以都晓得。」
《国语辞典》:手下留情  拼音:shǒu xià liú qíng
打斗或惩处时顾及情面,出手时有所保留。如:「当时要不是他手下留情,你早就被开除了。」
《漢語大詞典》:合手下
见“ 合下手 ”。
《漢語大詞典》:合下手
即时;当下。 宋 辛弃疾 《恋绣衾·无题》词:“合下手、安排了,那筵席、须有散时。”一本作“ 合手下 ”。参见“ 合下 ”。
《分类字锦》:垂手下膝
蜀志先主传先主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
蜀志先主传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
分类:奇表
《國語辭典》:强将手下无弱兵(強將手下無弱兵)  拼音:qiáng jiàng shǒu xià wú ruò bīng
(谚语)勇猛的将领所率领的士兵没有胆怯退缩者。比喻强者手下没有怯弱之人。《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真正俗语说得不错:『强将手下无弱兵』。安水心先生的世兄既有乃翁的那等酒量,岂没有乃翁那等胸襟?」也作「强将之下无弱兵」。
《分类字锦》:手下鸟惊(手下鸟惊)
顾况 李供奉弹箜篌歌 起坐可怜能抱撮,大指调弦中指拨。腕头花落舞制裂,手下鸟惊飞拨剌。
分类:箜篌
《國語辭典》:手下人  拼音:shǒu xià rén
部属,被统辖的人。《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他的手下人,实在有些讲究,而且一部易筋记的烂熟的。」《文明小史》第九回:「本府虽然糊涂,手下人是明白的。」
分類:管辖部下
《國語辭典》:回风(回風)  拼音:huí fēng
1.旋风。《楚辞。屈原。九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也作「回风」。
2.一种属下对长官的报告。古时官员要升堂办案前,手下吏役要先向官员报告一切准备妥当,并无意外事故后,方可升堂。《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巡捕官回风已毕,解审牌出。」
《國語辭典》:回风(迴風)  拼音:huí fēng
旋风。《文选。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也作「回风」。
《國語辭典》:垂手  拼音:chuí shǒu
1.双手下垂,表示敬意。《儒林外史》第五三回:「只是那王孙公子们来,他却不敢和他起坐,只许垂手相见。」《红楼梦》第五四回:「于是除邢王二夫人,满席都离了席,俱垂手旁侍。」
2.古乐舞。舞者舞而垂其手。《乐府诗集。卷七六。杂曲歌辞十六。南朝梁。吴均。大垂手》:「垂手忽迢迢,飞燕掌中娇。」唐。鲍溶 范真传侍御累有寄因奉酬诗一○首之六:「黄昏小垂手,与我驻浮云。」
《國語辭典》:麾下  拼音:huī xià
1.本指旗下,借指将帅的部属。《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红楼梦》第一四回:「如今又没路奠,命麾下各官在此伺候。」
2.对将帅的敬称。《三国志。卷五三。吴书。张纮传》:「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彊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也称为「节下」。
《國語辭典》:下利  拼音:xià lì
古代祭祀时,主祭者的助手之一。《仪礼。少牢馈食礼》:「佐食,上利执羊俎,下利执豕俎。」
《漢語大詞典》:上利
(1).古代祭祀时主祭人的助手,有上手下手之分,上手曰上利。仪礼·少牢馈食礼:“佐食,上利执羊俎,下利执豕俎,司士三人执鱼腊肤俎,序升自西阶,相从入设俎。”
(2).古代堪舆家迷信之说,指安葬的好处所。旧唐书·吕才传:“古之葬者,并在国都之北…… 汉 之山陵,散在诸处,上利下利,蔑尔不论。”
《國語辭典》:随笔(隨筆)  拼音:suí bǐ
随意随事自由抒发纪录的散文体裁。世人常以此作为杂文的书名,如宋洪迈的《容斋随笔》、清袁枚的《随园随笔》。
《國語辭典》:马面(馬面)  拼音:mǎ miàn
1.设在城堡短墙上的战棚。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一。官政一》:「其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予使人步之,马面皆长四丈,相去六七丈。」也称为「马面战棚」。
2.地狱中的鬼卒。《景德传灯录。卷一一。陇州国清院奉禅师》:「释迦是头狱卒,祖师是马面阿旁。」《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又叫家丁妆了一班牛头马面,魔王夜叉,极狰狞的怪物。」
3.马的脸部或头部,亦指像马首之状。如:「牛头不对马面」。《北史。卷五四。列传。斛律金》:「光字明月,马面彪身,神爽雄杰,少言笑,工骑射。」
《漢語大詞典》:求盗(求盜)
古代亭长手下掌逐捕盗贼的亭卒。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 薛 治之。”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求盗者,旧时亭有两卒,其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令人衣求盗衣,持羽檄,从东方来,呼曰‘ 南越 兵入界’,欲因以发兵。”
《国语辞典》:偻儸(偻儸)  拼音:lóu luó
1.聪明干练。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一折:「他那里精神一掇显偻儸,他那里尖著舌语剌剌,我这里掩著面笑呵呵。」也作「喽啰」。
2.异族的语声。也作「喽啰」。
3.绿林强盗手下的小卒。《三侠五义》第九二回:「你道此二人是谁?原来是黑狼山的偻儸。」也作「娄罗」、「喽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