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6 【介绍】: 唐武宗才人。洺州邯郸人。穆宗长庆间,年十三,以善歌舞入宫,得侍颍王李炎。文宗开成末,阴助炎即位,即武宗,进号才人。颇有宠,时从畋游。武宗卒,自经于幄下。宣宗即位,赠贤妃。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才人,姓名未详。应月泉吟社徵诗(《月泉吟社诗》)。
《國語辭典》:才人  拼音:cái rén
1.有才华、才能的人。汉。王充《论衡。书解》:「故才人能令其行可尊,不能使人必沫己。」
2.宫中女官的名称,汉代始设置。唐。杜甫〈哀江头〉诗:「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齧黄金勒。」也作「材人」。
3.宋元时称编写剧曲、话本的人。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一折:「俺路歧每怎敢自专,这的是才人书会刬新编。」
《漢語大詞典》:中才人
晋 代六宫位号之一。南史·后妃传序:“六宫位号,前史代有不同。 晋武帝 采 汉 魏 之制,置贵嬪、夫人、贵人……其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分類:六宫位号
《國語辭典》:秀才人情  拼音:xiù cái rén qíng
秀才多以诗文书画为馈赠之物,所费无非纸笔而已。比喻菲薄的赠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量著穷秀才人情只是纸半张。」《镜花缘》第三一回:「些须微物,不过略助雅兴,敝处历来猜谜都是如此。秀才人情,休要见笑。」
《漢語大詞典》:秀才人情纸半张(秀才人情紙半張)
谓秀才多以诗文、书画之类作为馈赠之物,所费无非纸张而已。借指馈赠的礼物非常菲薄。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奈路途奔驰,无以相馈,量着穷秀才人情只是纸半张。”儒林外史第十四回:“我还有个主意,又合着古语説:‘秀才人情纸半张。’”亦省作“ 秀才人情 ”。 清 朱之瑜 《答奥村庸礼书》之十二:“外具湖笔、斗方贰种,真乃秀才人情而已。”
《漢語大詞典》:秀才人情纸半张(秀才人情紙半張)
谓秀才多以诗文、书画之类作为馈赠之物,所费无非纸张而已。借指馈赠的礼物非常菲薄。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奈路途奔驰,无以相馈,量着穷秀才人情只是纸半张。”儒林外史第十四回:“我还有个主意,又合着古语説:‘秀才人情纸半张。’”亦省作“ 秀才人情 ”。 清 朱之瑜 《答奥村庸礼书》之十二:“外具湖笔、斗方贰种,真乃秀才人情而已。”
《漢語大詞典》:慧业才人(慧業才人)
见“ 慧业文人 ”。
《漢語大詞典》:慧业文人(慧業文人)
宋书·谢灵运传:“太守 孟顗 事佛精恳,而为 灵运 所轻,尝谓 顗 曰:‘得道应须慧业文人,生天当在 灵运 前,成佛必在 灵运 后。’ 顗 深恨此言。”后以“慧业文人”指有文学天才并与文字结为业缘的人。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序》:“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囈。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扫眉才子,慧业文人,时节因缘,不得不为延津之合矣。”亦作“ 慧业才人 ”。 刘师培 文说:“别有慧业才人,创造险语,鬼斧默运,奇句自矜。”
《漢語大詞典》:不栉才人(不櫛才人)
犹不栉进士。 清 王韬 《淞隐漫录·花蹊女史小传》:“女史……居 西京 有年,名闻輦轂,羣以不櫛才人目之,咸曰:‘ 班姬 、 蔡女 ,復见于今矣。’”
《漢語大詞典》:才人书会(才人書會)
宋 元 才人组织的团体,专门从事编写戏剧、曲词、小说等活动。 元 无名氏 《蓝采和》第一折:“俺路歧每怎敢自专,这的是才人书会剗新编。”参见“ 才人 ”。
《國語辭典》:才人  拼音:cái rén
1.有才华、才能的人。汉。王充《论衡。书解》:「故才人能令其行可尊,不能使人必沫己。」
2.宫中女官的名称,汉代始设置。唐。杜甫〈哀江头〉诗:「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齧黄金勒。」也作「材人」。
3.宋元时称编写剧曲、话本的人。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一折:「俺路歧每怎敢自专,这的是才人书会刬新编。」
《國語辭典》:三才  拼音:sān cái
1.天、地、人。《易经。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晋。潘岳 西征赋:「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此三才者,天地人道。」也称为「三极」。
2.三位齐名的才子:(1)晋代的潘滔、刘舆与裴邈。《晋书。卷六二。列传。刘琨》:「时称越府有三才:潘滔大才,刘舆长才,裴邈清才。」(2)北齐的魏收、温子升与刑子才。《北史。卷五六。列传。魏收》:「与济阴温子升,河间刑子才齐誉,世号三才。」
《漢語大詞典》:黎彦
谓众多的贤士才人。 晋 陆云 《登台赋》:“委普天之光宅兮,质率土之黎彦。”
《漢語大詞典》:击钵催诗(擊鉢催詩)
南朝 齐 竟陵王 萧子良 ,常于夜间邀集才人学士饮酒赋诗,刻烛限时,规定烛燃一寸,诗成四韵。 萧文琰 认为这并非难事,乃与 丘令楷 、 江洪 二人改为击铜钵催诗,要求钵声一止,诗即吟成。见南史·王僧孺传。后以“击鉢催诗”指限时成诗,亦以喻诗才敏捷。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七步八叉,具有成例,古人击鉢催诗,我要击鉢了。”亦省作“ 击鉢 ”。 宋 陈师道 《次韵苏公蜡梅》:“坐想明年 吴 与 越 ,行酒赋诗听击鉢。” 清 赵翼 《自鸣钟》诗:“投籤常恐就睡酣,击鉢不怕催诗恶。”
《漢語大詞典》:破玉锤珠(破玉錘珠)
碎美玉,毁明珠。喻才人死去。 明 袁宏道 《哭临漳令王子声》诗之二:“破玉锤珠可惜人,天何言哉无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