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八吟
犹八叉。喻才思敏捷。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敏捷:“ 温庭筠 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赋一韵,一吟而已,故场中号为 温八吟 。”
分類:才思敏捷
《國語辭典》:辩捷(辯捷)  拼音:biàn jié
擅长辩论而才智敏捷。《南齐书。卷四七。列传。王融》:「融文辞辩捷,尤善仓卒属缀,有所造作,援笔可待。」《北齐书。卷三三。列传。徐之才》:「之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
《漢語大詞典》:俊颖(儁穎)
谓才思敏捷出众。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若才乏儁颖,思多昏滞,费词既甚,叙事纔周,亦犹售铁钱者,以两当一,方成贸迁之价也。”
《漢語大詞典》:辩敏(辯敏)
谓能言善辩,才思敏捷。 宋 梅尧臣 《寄维阳许待制》诗:“四坐稽顙叹辩敏,文字响亮如清球。”
《漢語大詞典》:辨捷
能言善辩,才思敏捷。辨,通“ 辩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左街僧 録惠 江威仪 、 程紫霄 俱辩捷,每相嘲誚。”
《國語辭典》:倚马可待(倚馬可待)  拼音:yǐ mǎ kě dài
晋朝桓温领兵北伐,命令袁虎斜靠著马写一篇告示,袁虎不一会儿即写满七张纸,而且文情并茂。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后比喻文思敏捷,写作迅速。唐。李白〈与韩荆州书〉:「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公子此时,一团兴致,觉得这事倚马可待,那知一想,才觉长篇累牍,不合体裁。」也作「倚马千言」。
《漢語大詞典》:倚马(倚馬)
靠在马身上。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桓宣武 北征, 袁虎 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 袁 倚马前令作。手不輟笔,俄得七纸,絶可观。”后人多据此典以“倚马”形容才思敏捷。 唐 吴融 《灵池县见早梅》诗:“栖身未识登龙地,落笔元非倚马才。” 明 徐渭 《渔阳三弄》:“奇禽瑞兽虽嘉兆,倚马雕龙却祸芽。” 清 李渔 《怜香伴·香咏》:“对客挥毫不构思,自矜倚马男儿。”
《國語辭典》:脱口成章(脫口成章)  拼音:tuō kǒu chéng zhāng
随口即能讲出一篇文章。比喻人才思敏捷,学问好。宋。苏轼 黄州再祭文与可文:「艺学之多,蔚如秋蕡。脱口成章,粲莫可耘。」也作「出口成章」、「出言成章」。
《國語辭典》:五步成诗(五步成詩)  拼音:wǔ bù chéng shī
唐代史青,零陵人,聪敏强记。开元初,上书自荐能五步之内成诗,明皇遂以除夕、上元、竹火笼等诗试之,果应口而出,授太监门卫将军。后以此比喻作诗敏速。
分類:才思敏捷
《國語辭典》:一挥而就(一揮而就)  拼音:yī huī ér jiù
形容才思敏捷,落笔成章。《警世通言。卷六。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俞良领旨,左右便取过文房四宝,放在俞良面前。俞良一挥而就,做了一只词。」《红楼梦》第三七回:「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著,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也作「一挥而成」。
《国语辞典》:七步奇才  拼音:qī bù qí cái
称人才思敏捷。参见「七步成诗」条。《幼学琼林。卷四。文事类》:「七步奇才,羡天才之敏捷。」
《国语辞典》:走笔成文(走笔成文)  拼音:zǒu bǐ chéng wén
一挥笔即写成文章。比喻才思敏捷且具文采。《孤本元明杂剧。登瀛洲。第二折》:「题著这新建瀛洲,则要个字意相关,走笔成文。」也作「下笔成章」。
《国语辞典》:走笔成章(走笔成章)  拼音:zǒu bǐ chéng zhāng
一挥笔即写成文章。比喻才思敏捷且具文采。《孤本元明杂剧。浣花溪。第二折》:「胸藏锦绣,口吐珠玑,走笔成章,无不通晓。」也作「下笔成章」。
《国语辞典》:下笔千言(下笔千言)  拼音:xià bǐ qiān yán
一挥笔即写成上千字的文章。形容才思敏捷。《醒世恒言。卷七。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下笔千言立就,挥毫四坐皆惊。」《醉醒石》第六回:「真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
《国语辞典》:援笔立成(援笔立成)  拼音:yuán bǐ lì chéng
拿起笔来立刻写成文章。形容才思敏捷。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六:「李太白一斗百篇,援笔立成;杜子美改罢长吟,一字不苟。」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三。句法。有三种句》:「命属题意,如有神助,归于自然之句;命题立意,援笔立成,归于容易之句。」也作「援笔成章」。
《国语辞典》:应对不穷(应对不穷)  拼音:yìng duì bù qióng
言语应答没有词穷的时候。形容人学识广博而才思敏捷。《隋唐演义》第八二回:「玄宗见他应对不穷,十分欢喜,即擢为翰林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