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托钵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比丘之乞食也。正字通曰:「托同拓,手承物也。」手承钵而乞食之义也。续传灯录惟正禅师章曰:「闻托钵乞食,未闻安生以享。」又粥饭之时,擎钵而赴僧堂,曰托钵。联灯会要雪峰章曰:「师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师晒饭巾次,见德山托钵,至法堂前。师云:这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么处去!山便归方丈。」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乞食。
德山托钵
【佛学大辞典】
(公案)雪峰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托钵至法堂。峰晒饭巾次,见德山云:这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什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峰举似岩头。岩头云: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山闻使侍者呼岩头来,问曰:汝不肯老僧耶?岩头密启其意。德山至来日上堂,果与寻常不同。岩头至僧堂前打掌大笑云:且喜老汉得会末后之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见会元岩头章,无门关。
托钵天王
【佛学常见辞汇】
四天王之一,即北方多闻天王,梵名毗沙门,管领罗刹夜叉,佛令掌擎古佛的舍利塔,故俗称为托塔天王。
沿门托钵
【俗语佛源】
钵,是梵语钵多罗patya的省略,是出家比丘应蓄六物(大衣、中衣、下衣、铁钵、坐具、漉水囊)之一,即饭器,有泥质和铁质等。托钵乞食,是印度佛教为比丘所制的乞食制度。作用是不以资生事务乱心,省事修道。比丘每天早晨托著钵盂沿家挨户地去接受施主们的供养,来解决自己的衣食问题。这项乞食制,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一直沿袭至今。到了唐代,由于禅宗的马祖道一创丛林、百丈怀海立清规,实行边生产边修行的农禅规制,从而改革了印度佛教传入的这一乞食制度。后来,沿门托钵一词比喻到处乞求叫化。如《儿女英雄传》说:「不问交谊,一概的沿门托钵、摇尾乞怜起来。」(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