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搦笔(搦筆)
执笔。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於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宋 庞元英 《谈薮》:“ 侯继图 秋日於 大慈寺 倚阑楼上,忽木叶飘坠,上有诗曰:‘……搦笔下庭除,书作相思字。’”
分類:执笔
《國語辭典》:搦翰  拼音:nuò hàn
执笔。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神思》:「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分類:执笔
《漢語大詞典》:持管
执笔。 苏曼殊 《碎簪记》:“某君方埋首乱纸堆中,持管疾书。”
分類:执笔
《漢語大詞典》:搦札
犹执笔。 南朝 梁 王僧孺 《与陈居士书》:“用隔巾车,未能搦札,引领南望,悵矣心飞。” 南朝 梁 庾肩吾 《春日》诗:“颁文知渥重,搦札愧才空。”
分類:执笔
《漢語大詞典》:手毫
犹执笔。 唐 寒山 《诗》之一九二:“余见 僧繇 性希奇,巧妙间生 梁 朝诗。 道子 飘然为殊特,二公善绘手毫挥。”
分類:执笔
《國語辭典》:手笔(手筆)  拼音:shǒu bǐ
1.文章或诗文的著作。晋。陆云〈与兄平原书〉:「今送君苗登台赋,为佳手笔。」《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此画亦是舟中所失物件之一,即是英自己手笔。」
2.手书、手写。《后汉书。卷五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申屠蟠》:「申以手笔,设几杖之坐。」《三国志。卷二五。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杨阜》:「天子感其忠言,手笔诏答。」
3.排场。指用钱奢俭。《官场现形记》第五九回:「这是二舍妹,他自小手笔就阔,气派也不同。」《文明小史》第一二回:「生来手笔又大,从不会锱铢较量的。」
《國語辭典》:弄笔(弄筆)  拼音:nòng bǐ
1.舞弄文笔。《晋书。卷一三○。赫连勃勃载记》:「吾死之后,汝辈弄笔,当置吾何地!」《红楼梦》第二一回:「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2.执笔写字、为文、作画。唐。韩愈〈寄卢仝〉诗:「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唐。元稹 闺晚诗:「调弦不成曲,学书徒弄笔。」
《國語辭典》:双钩(雙鉤)  拼音:shuāng gōu
1.一种书法的描摹方式。用透明或半透明纸蒙在范本上,用细笔钩描帖字的点画外廓,称为「双钩」。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朱其背,肥瘦正得本体。宋。陆游 秋阴诗:「妙墨双钩帖,奇声百衲琴。」
2.一种中国画技法。用线条勾描物像轮廓,因以左右或上下二笔勾勒而成,故称为「双钩」。
3.双钩执笔法的简称。参见「双钩执笔法」条。
4.旧称缠足妇女的脚。
《國語辭典》:搦管  拼音:nuò guǎn
执笔、握笔。唐。白居易〈新乐府。紫毫笔〉:「搦管趋入黄金阙,抽毫立在白玉除。」
《国语辞典》:拈笔(拈笔)  拼音:nián bǐ
执笔、持笔。《老残游记》第一六回:「老残揭开墨盒,拔出笔来,铺好了纸,拈笔便写。」
分类:执笔持笔
《國語辭典》:弄翰  拼音:nòng hàn
操笔写字或绘画。《晋书。卷五五。列传》:「湛称弄翰,缛彩雕焕。才高位卑,往哲攸叹。」宋。苏轼〈书王奥所藏太宗御书后〉:「摛藻尺素之上,弄翰团扇之中。」
《國語辭典》:命笔(命筆)  拼音:mìng bǐ
执笔书写。《南史。卷六七。鲁悉达传》:「尚书令江总抚柩恸哭,乃命笔题其棺头。」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养气》:「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
《漢語大詞典》:卓笔(卓筆)
(1).植笔。谓执笔为文。 宋 王操 《上李昉相公》诗:“卓笔玉堂寒漏逈,捲帘池舘水禽飞。” 清 曹寅 《送施浔江方伯之任湖南》诗:“三年卓笔赋 黄楼 ,期建高牙过 石头 。”
(2).植立的笔。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西洋画:“西洋所製玻瓈等器,多奇巧,曾见其所画人物,视之初不辨头目手足,以镜照之,即眉目宛然姣好。镜鋭而长,如卓笔之形。”
(3).停笔、搁笔。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 王文正 曾作参政;秉笔至 淑妃 为皇太妃,卓笔曰:‘适来不闻此语。’”
《漢語大詞典》:属笔(屬筆)
(1).谓执笔撰写。 晋 葛洪 抱朴子·良规:“而属笔者,皆共褒之,以为美谈。” 清 戴名世 《〈四书朱子大全〉序》:“盖发端於 程君 凤来 ,而余之属笔则在於乙酉丙戌间。”
(2).委托执笔。 宋 欧阳修 《峡州至喜亭记》:“凡公之佐吏因相与谋,而属笔於 修 焉。”
《漢語大詞典》:临笔(臨筆)
(1).谓执笔之际。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昙无忏传附安阳侯传:“ 安阳 既通习积久,临笔无滞,旬有七日,出为五卷。”《颜氏家藏尺牍·王士禄》:“外告母文一通,附呈台览。临笔曷胜恋切。”
(2).指临摹的书画。 清 李坤元 《忍斋杂识》:“ 思质 为 分宜 害,实以《清明上河图》故……既 分宜 索取此图, 思质 以临笔与之,而 分宜 门下客精於辨画者,覘知其故,从 思质 假金, 思质 拒之,因白 分宜 ,言图之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