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南剑州沙县人,字德繇。第进士。为巴州军事推官。以御寇受知于真宗。主广宁监,岁余,所铸赢三十万缗。历转运、发运使,入为三司度支、盐铁副使,累迁右谏议大夫、知并州。奏复市番部马,从之。仁宗宝元中为枢密直学士、工部侍郎。知通进银台司、应天府,改龙图阁学士,徙杭州。累官至尚书左丞致仕。所至有循良迹,不激讦取名。
全宋文·卷二八○
张若谷,字德繇,南剑沙县(今福建沙县)人。进士及第,为巴州军事推官,调全州军事推官,改大理寺丞、知濛阳县,监广宁监,擢知处州。历江淮制置发运使、三司度支、盐铁副使,知并州、澶州、成德军、扬州、江宁府,入知审官院,纠察在京刑狱,知通进银台司、应天府、杭州、洪州,累官至尚书左丞致仕。《宋史》卷二九九有传。又《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九原注,谓知处州者或为别一张若谷,存疑俟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5—1057 【介绍】: 宋眉州人,字昌言。少孤力学。仁宗景祐四年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太常寺。上疏力请广言路、尊儒术、防壅蔽、强宗室、重农桑、禁奢侈,有补于时。为人纯素忠谨,以律度自居。
全宋诗
石扬休(九九五~一○五七),字昌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授同州观察推官,迁知中牟县。后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太常寺,兼勾当三班院,为宗正寺修玉牒官。迁工部郎中,未及谢,于嘉祐二年卒,年六十三。有《西斋文集》十卷,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范镇撰《石工部扬休墓志铭》,《宋史》卷二九九有传。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6—1054 【介绍】: 宋绵州盐泉人,字才翁。苏易简孙。仁宗天圣七年赐进士出身。明道中为扶沟主簿,出粟救济饥荒。景祐四年知咸平县,迁殿中丞,移知眉州,屡上书陈御西夏方略。庆历三年改太常博士,出为福建路提点刑狱,移京西、河东、两浙。皇祐元年知扬州,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莅官办事果决,所至裁制强黠。为人精悍任气节,诗歌豪健,尤善草书。
全宋诗
苏舜元(一○○六~一○五四),字才翁,旧字叔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仁宗朝,赐进士出身,知开封咸平县。迁殿中丞、太常博士、祠部员外郎,官终三司度支判官。至和元年卒,年四十九。有文集一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已佚。事见《蔡忠惠集》卷三五《苏才翁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二《苏舜钦传》。今录诗十二首。
全宋文·卷六三九
苏舜元(一○○六——一○五四),字叔才,改字才翁,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南)人,苏耆长子。外祖王旦奏授同学究出身,调兴平主簿,移新昌尉。天圣八年召试学士院,赐同进士出身,历扶沟主簿,知咸平、眉州,通判延州,入为三司勾当公事。复出为福建、京西、河东、两浙四路提点刑狱,京西转运使,以度支员外郎充三司度支判官。至和元年卒,年四十九。舜元为文不袭故陈,歌诗豪健,与弟舜钦齐名,尤善草隶。有《奏御集》十卷、《塞垣近事》二卷、奏议三卷、文集十卷。见蔡襄《苏才翁墓志铭》(《蔡忠惠集》卷三五),又《宋史》卷四四二《苏舜钦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79 【介绍】: 宋建州建阳人,初名旭,避神宗讳,以字行,改字旸叔。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历知封州、汉阳军,入为监察御史、右司谏。任言官五年,所上数十百事。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真定府。神宗熙宁二年,同制置三司条例司,助王安石行新政。数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既为相,遂请免条例司,并时与王安石小异。因善附会以取富贵,时人称为“筌相”。卒谥成肃。
全宋诗
陈升之(一○一一~一○七九),字旸叔,初名旭,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后徙居丹徒(今江苏镇江)(《至顺镇江志》卷一九)。仁宗景祐初进士,知南安军南康县。擢监察御史,知谏院。嘉祐四年(一○五九)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宋大臣年表》)。出知定州、太原府。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复枢密副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神宗立,历知越州、大名府。熙宁二年(一○六九)同制置三司条例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五年,拜枢密使(同上书卷二四一)。八年,罢判扬州(同上书卷二六三)。封秀国公。元丰二年致仕(同上书卷二九七),寻卒,年六十九。谥成肃。事见《名巨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五《陈成肃公升之传》,《宋史》卷三一二有传。
全宋文·卷九八八
陈升之(一○一一——一○七九),初名旭字升之,避神宗嫌名,以字行,改字旸叔,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景祐初举进士。历监察御史、右司谏,知谏院,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真定府,加龙图阁直学士,复知谏院。迁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嘉祐五年,拜枢密副使。为台谏所劾,出知定州,徙太原府。治平二年,复拜枢密副使。神宗立,为观文殿学士、知越州。熙宁元年,知枢密院事。明年,与王安石同制置三司条例司。数月,拜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忤王安石,会母丧,去位。服除,复为枢密使。出判扬州,封秀国公。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九。谥成肃。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一五《陈成肃公升之传》,《宋史》卷三一二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庭扬,仁宗庆历中以秘书丞通判陇州(《金石萃编》卷一三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5—1086 【介绍】: 宋河南人,字胜之。王曙子。以荫入仕。仁宗时官殿中丞,除集贤校理。坐预苏舜钦奏邸会,黜监复州酒。后为两浙、京东西转运使。神宗朝累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应天府。为人伉直,喜论天下事。元昊叛时,曾上备边选将之策。凡宫中所需不符法式,有司迎合以求进者,悉论之。
全宋诗
王益柔(一○一五~一○八六),字胜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用荫至殿中丞,知介丘县。仁宗庆历初以范仲淹荐,除集贤校理。因参预苏舜钦进奏院宴会,黜监复州酒税。久之,为开封府推官,出为两浙、京东西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入判度支审院。历知制诰、兼直学士院,迁龙图阁直学士、秘书监,知蔡、扬、亳州,江宁、应天府。哲宗元祐元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八),年七十二。《东都事略》卷五三、《宋史》卷二八六有传。今录诗六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5—1071 【介绍】: 宋临安人,字子飞。钱彦远弟。由殿中丞策制科,转太常博士。为吕夷简所知,擢右正言。首劾范仲淹、富弼,二人皆罢。历知数州府。神宗立,御史论其倾险俭薄,附贾昌朝、夏竦以陷正人,不宜冒居翰院,乃罢学士。久之,知永兴军。卒谥修懿。
全宋诗
钱明逸(一○一五~一○七一),字子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以父荫为殿中丞,策制科,擢右正言。擢知谏院,为翰林学士,加史馆修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权知开封府(《开封府题名记碑》)。罢知蔡州。历扬、青、郓、曹州、应天府。还,判流内铨、知通进银台司。复出知成德军、渭州、秦州。英宗治平初,复为翰林学士。神宗立,出知永兴军。熙宁四年卒,年五十七。谥修懿。《宋史》卷三一七、《东都事略》卷四八有传。
全宋文·卷一○四六
钱明逸(一○一五——一○七一),字子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易子,彦远弟。由殿中丞策制科,转太常博士,擢右正言。首劾范仲淹、富弼,二人皆罢。进同修起居注、知制诰,擢知谏院,为翰林学士。加史馆修撰,知开封府。后罢为龙图阁学士、知蔡州。皇祐四年,自扬州知青州,改郓州。又历知曹州、应天府。还,判流内铨、知通进银台司。复于嘉祐四年出知成德军;五年,知渭州;八年,加端明殿学士、知秦州。治平初,复为翰林学士。神宗立,御史论其倾险憸薄,倾附贾昌朝、夏竦以陷正人,文辞浅缪,不宜冒居翰院,乃罢学士。熙宁元年,出知永兴军。四年卒,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修懿。《宋史》卷三一七《钱惟演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8—1089 【介绍】: 宋寿州人,字晦叔。吕公弼弟。仁宗时登进士第。英宗时知蔡州。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初,知开封府,为御史中丞。反对行青苗法,言吕惠卿奸邪不可用,出知颍州。起知河阳,召还知审官院,寻同知枢密院事。哲宗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辅政,废除新法。三年,恳辞位,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卒谥正献。
全宋诗
吕公著(一○一八~一○八九),字晦叔,寿州(今安徽凤台)人。仁宗时以父荫补奉礼郎。举进士,通判颍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知开封府。二年,为御史中丞,出知颍州。八年,入为翰林学士承旨,改知审官院,同知枢密院事。元丰五年(一○八二),除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徙扬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三年,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四年卒,年七十二。谥正献。《东都事略》卷八八、《宋史》卷三三六有传。今录诗十八首。
全宋文·卷一○九二
吕公著(一○一八——一○八九),字晦叔,夷简子,寿州(治今安徽寿县)人。登进士第,召试馆职,不就。通判颍州,与郡守欧阳修为讲学友。判吏部南曹,除同文院检讨、同判太常寺,改天章阁待制兼侍读。英宗亲政,加龙图阁直学士,出知蔡州。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熙宁初,知开封府。二年为御史中丞。以与王安石意见不合,出知颍州、河阳。召还提举中太一宫,迁翰林学士承旨,改端明殿学士,知审刑院,同知枢密院事。元丰五年乞去位,除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徙扬州。哲宗即位,还朝为侍读,拜尚书左丞、门下侍郎。元祐元年拜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三年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四年卒,年七十二。《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0—1090 【介绍】: 宋婺州东阳人,初名甫,字元发,以字为名,更字达道。仁宗皇祐五年进士。历开封府推官、盐铁户部判官。神宗初进知制诰、知谏院,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出知郓州、定州。数言新法害民。坐妻党犯法,黜知池州,徙安、筠、湖三州。哲宗时再知郓州,值岁饥,赈济流民。徙真定、太原府,治边有方,号称名帅。卒谥章敏。有《孙威敏征南录》。
全宋诗
滕元发(一○二○~一○九○),初名甫,字元发,后避高鲁王讳改今名,字达道,东阳(今属浙江)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吴郡志》卷二八),通判湖州。神宗即位,进知制诰、知谏院、御史中丞,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出知郓、定、青、应天、齐、邓、安等州府。元丰七年(一○八四),贬知筠州、改湖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二)。哲宗即位,徙苏、扬二州,复知郓州。元祐四年(一○八九),知太原府(同上书卷四二四)。五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谥章敏。有文集二十卷,已佚。事见《东坡全集》卷九《滕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三二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三五九
滕元发(一○二○——一○九○),初名甫,字元发,以避高鲁王讳,改字为名,更字达道,东阳(今浙江东阳)人。举皇祐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通判湖州。召试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盐铁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神宗时进知制诰、知谏院,拜御史中丞,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在帝前论事切直,言无文饰,王安石忌之,因事出知郓州,历定、青、安等州府,犹以前过贬居筠州。哲宗时徙苏、扬二州,除龙图阁学士,后知郓州,徙真定、太原,治边凛然,号称名帅。元祐五年卒,年七十一,谥章敏。有文集二十卷、《孙威敏征南录》一卷(存)。见苏轼《滕公墓志铭》(《东坡后集》卷一八),《宋史》卷三三二有传。
耶律马六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皇族,字扬隐。善谐谑,恬于荣利。荐补宿直官,迁旗鼓拽剌详稳。为人畏慎容物,不臧否世务,以故为兴宗所亲,常以兄呼之。官至辽兴军节度使。卒年七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杭州富阳人,字师直。谢绛子。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历京西、淮南转运使,以与王安石善,骤擢为侍御史,诬劾苏轼以迎合安石。后知潭州,时章惇开五溪,景温协力拓筑,以功进拜礼部侍郎。哲宗元祐中,历知永兴军、河阳。卒年七十七。
全宋诗
谢景温(一○二一~一○九七),字师直,小名锦衣奴(刘攽《中山诗话》),富阳(今属浙江)人,绛子。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咸淳临安志》卷六一)。通判汝、莫二州,历京西、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三年(一○七○)擢侍御史知杂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历知邓、襄、潭州。元丰五年(一○八二)知洪州(同上书卷三三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宝文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同上书卷三六九),寻罢知蔡州。三年,权刑部尚书。又出知郓州、真定府、扬州、寿州、邓州(同上书卷四二二、四四三、四六五、四六八、四七四)。绍圣四年徙知河阳,请致仕,未受命卒(同上书卷四八七、四九○),年七十七。《宋史》卷二九五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四二四
谢景温(一○二一——一○九七),字师直,富阳(今浙江富阳)人,绛次子。皇祐元年进士,通判汝、莫二州,江东转运判官,以事降通判、知涟水军。神宗初徙真州,提点江西刑狱,历京西、淮南转运使。王安石骤擢之为侍御史知杂事,诬劾苏轼。出知邓州,进陕西都转运使,改知邓、襄、澶三州。加直龙图阁,判将作监。出知潭、洪、应天府、瀛州。元祐初进宝文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坐事罢知蔡州;三年初权刑部尚书,改知郓州,再历永兴军,徙知河阳。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七。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宋史》卷二九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常州武进人,字君倚。钱冶子。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历知明州,进知制诰。英宗即位,陈《治平十议》。谪为滁州团练使。神宗时知谏院,忤王安石,出知江宁府,徙扬州,改提举崇福观。卒年五十二。
全宋诗
钱公辅(一○二一~一○七二),字君倚,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少从胡翼之学,有名吴中。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宋诗拾遗》卷四)。历通判越州、知明州,擢知制诰。英宗即位,谪滁州团练使。神宗立,拜天章阁待制知邓州,复知制诰,知谏院。熙宁四年(一○七一),由知江宁府徙知扬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三)。五年,卒(同上书卷二四○),年五十二。《宋史》卷三二一有传。今录诗八首。
全宋文·卷一四二五
钱公辅(一○二一——一○七二),字君倚,常州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冶子。皇祐元年登进士甲科。通判越州,为集贤校理、同判吏部南曹。历开封府推官、户部判官、知明州,进知制诰。英宗即位,谪为滁州团练使。踰年,起知广德军。治平四年,神宗立,拜天章阁待制,知邓州,复知制诰,知谏院。熙宁二年,因忤王安石,罢知江宁府。四年五月,徙知扬州。五年改知越州,提举崇福观。十一月卒,年五十二。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北宋经抚年表》卷二、四,《宋诗纪事》卷一八。《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密州诸城人,字仲山。以荫知九陇县。历知宿州、提点广西刑狱,有治绩。为夔路转运使,以巴峡地隘,民困于役,免其不应法者一千五百人。除盐铁判官、京东转运使,时岁凶民移,乃谕大姓富室畜为田仆,举贷立息,官为置籍索之,贫富交利。官终少府监、知扬州。卒年六十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1—1104 【介绍】: 宋常州宜兴人,字颖叔。蒋堂从子。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擢监察御史。神宗立,转殿中侍御史。因诬劾欧阳修,贬监道州酒税。熙宁中行新法,为福建转运判官,迁淮东转运副使,募流民修水利。累擢江淮荆浙发运副使,长于理财,治漕运,以干练称,升发运使。哲宗时历知潭州、广州、开封府,进龙图阁直学士。元符末,坐事责守汝州。徽宗立,除知枢密院事。崇宁初出知杭州,因议弃河、湟事夺职。卒谥文穆。有《三经集》等。
全宋诗
蒋之奇(一○三一~一一○四),字颖叔,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英宗初,擢监察御史。神宗立,转殿中侍御史。因劾欧阳修倾侧反覆,贬监道州酒税。熙宁中,历江西、河北、陕西、江、淮、荆、浙发运副使。哲宗元祐初,进天章阁待制、知潭州,改广、瀛、熙州。绍圣中,召为中书舍人、知开封府,进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符末,责守汝、庆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同知枢密院事,以观文殿学士出知杭州,以疾告归。三年卒,年七十四。有文集杂著百馀卷,已佚。今《两宋名贤小集》中存有《三径集》一卷,清光绪盛宣怀《春卿遗稿》中有辑本一卷。《咸淳毗陵志》卷一七、《宋史》卷三四三有传。 蒋之奇诗,以《春卿遗稿》辑本为第一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本(其中已见《春卿遗稿》者删省)及新辑得散见各书之诗篇,合编为第二卷。
全宋文·卷一七○五
蒋之奇(一○三一——一一○四),字颖叔,常州宜兴(今江苏宜兴)人,蒋堂侄。嘉祐二年进士,治平中擢监察御史。神宗立,转殿中侍御史,因劾欧阳修不实,贬监道州酒税。改监宣州税。熙宁中,为福建转运判官,历淮东、陕西等五路转运副使,擢江淮荆浙发运副使、发运使。加直龙图阁。元祐中,累迁至宝文阁待制,历知潭、广、瀛、河中、熙等州府。绍圣中,召为中书舍人,改知开封府,进龙图阁直学士,拜翰林学士兼侍读。坐事责守汝州、庆州。徽宗立,复为翰林学士,拜同知枢密院,进知院事。崇宁元年,除观文殿学士、知杭州。三年卒,年七十四,谥文穆。著有文集百馀卷及《孟子解》、《老子解》等书。《宋史》卷三四三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112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吉甫。仁宗嘉祐二年进士。与王安石论经义多合,遂定交。神宗熙宁初,累迁集贤校理,判司农寺,参与制订新法。进知制诰,判国子监,与王雱同修《三经新义》。又知谏院,为翰林学士。熙宁七年,任参知政事,坚行新法。后与王安石交恶,出知陈州、延州、太原府。哲宗绍圣中,历知延安府,筑米脂诸寨以备西夏侵扰。徽宗时,因事安置宣州,移庐州。有《庄子解》及文集。
全宋诗
吕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晋江(今属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调真州推官。神宗熙宁初,历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熙宁七年(一○七四),为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王安石复相,出知陈州。十年,知延州。元丰五年(一○八二),知太原府。哲宗元祐初知扬州,寻贬光禄卿,分司南京,再贬建宁军节度副使,建州安置。绍圣初,起知大名、延安府。以破夏有功,拜保宁、武胜两军节度使。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提举杭州洞霄宫(《乾道临安志》卷三)。崇宁初,以武昌军节度使知大名。五年(一一○六)知杭州。大观元年(一一○七),责授祁州团练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庐州。四年,以观文殿学士为醴泉观使致仕。政和元年卒,年八十。有《东平集》一百卷,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吕参政惠卿传》,《东都事略》卷八三、《宋史》卷四七一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一七一九
吕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嘉祐二年进士,为真州推官。秩满入都,与王安石论经义,意多合,遂定交。熙宁初,安石当政,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以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必与谋,凡所建请,章奏皆出其手。擢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后为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判国子监,与王雱同修《三经新义》。又知谏院,为翰林学士。熙宁七年,安石罢相,荐为参知政事,遂叛安石。八年,安石复相,出知陈州、延州。元丰五年知单州,六年知太原。哲宗即位,贬为光禄卿,分司南京。再责建宁军节度副使、建州安置。绍圣中,复资政殿大学士,知延州,加银青光禄大夫,拜保宁、武胜两军节度使。徽宗立,移知杭州,徙大名。崇宁五年,复知杭州。坐其子闻妖人言不告,责祁州团练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庐州。政和元年卒,年八十。赠开府仪同三司。著有文集一百卷、奏议一百七十卷、《道德真经传》四卷(存)、《孝经传》一卷、《论语议》十卷、《庄子解》十卷等。见《吕参政惠卿传》(《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一四)。《宋史》卷四七一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