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 【介绍】: 唐邓州新野人。庾光先孙。德宗贞元八年,登进士第。十年,中博学宏词科。初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为福建观察推官。宪宗元和中,历郑滑观察判官、考功、度支员外郎、礼部侍郎、知贡举、刑部侍郎、尚书右丞。穆宗长庆二年,出为陕虢观察使。文宗大和元年,自吏部侍郎拜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后自尚书左丞出为兖海沂密节度使。又自吏部侍郎改太常卿。九年,自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天平节度使,卒于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 籍贯不详。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十年博学宏词科及第。贞元十五年,摄郑、滑等州观察判官。宪宗元和初为殿中侍御史,十三年(818),权知礼部侍郎。其后历官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尚书左丞、陕虢观察使、兖海节度使、太常卿摄太尉。文宗大和九年(835)四月,检校吏部尚书充天平军节度使,七月卒。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七《文宗纪》、《元和姓纂四校记》卷六,《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〇、卷一四,《登科记考》卷一三、卷一八,《唐方镇年表》卷三、卷四。《全唐诗》存诗1首,联句1首。
全唐文·卷六百十五
承宣。贞元八年进士。大和中官检校吏部尚书天平军节度使。
韩承宣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维基
韩承宣(1613年7月4日—1639年),字长卿、康侯,山西平阳府蒲州官籍,南直隶扬州府泰州人。韩承宣是崇祯三年(1630年)的举人,七年(1634年)成进士,先在大理寺观政,同年获授淄川知县,复行一条鞭法,又用三个月兴建石城保障人民;十年(1637年)调任历城知县,肃清政务令奸吏屏息,馀暇时到书院教育士子,同时修缮城池、兴建望台招抚流民,十二年(1639年)清朝军队攻陷历城,他遇难身亡,明朝朝廷追赠佥事谕祭,再追赠光禄寺少卿,儿子韩世琦在清朝入旗籍,官至巡抚,追赠他为工部尚书、右副都御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江都人,字力臣,号筠庵。康熙十五年进士,官工科给事中,首陈扬州水利、赋役二疏。二十年,主陕西乡试,归卒于家。有《青岑文集》。
人物简介
许承宣,字力臣,歙县人,江都籍,康熙丙辰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工科给事中,著《宿影亭稿》。
《國語辭典》:承宣  拼音:chéng xuān
1.承奉宣扬。《汉书。卷八一。匡衡传》:「继体之君,心存于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
2.奉命。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他承宣驰驿奉官差,来这里和买花栽。」
3.职官名。宋改节度观察留后为承宣使,位在节度使后,无定员,仅备武官的迁转。见《宋史。卷一六六。职官志六》。
《漢語大詞典》:两司(兩司)
明 清 两代对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的合称。两司是一省的最高官署,布政使司管民政,按察使司管刑名。两司最高长官是布政使和按察使。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时值万寿圣节将近,两司里头例该一人賫表进京朝贺。”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上》:“天下者,州、县之所积也,内而六部,外而两司、道、府诸官,皆考察此州、县者耳。”
《漢語大詞典》:两台(兩臺)
(1).指 唐 武则天 时肃政台(即御史台)的左右两台。左台知百司、监军旅,右台察州县、省风俗。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职官·两台
(2).藩台和臬台的合称。指 清 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承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 清 钮琇 觚賸续编·禅讽:“﹝寺僧 大汕 ﹞常攒眉而言两臺延召之频,三司应酬之密,六时并无暇逸。”
《漢語大詞典》:膺教
承宣教化。 晋 王坦之 《废庄论》:“ 孔父 非不体远,以体远故用近; 颜子 岂不具德,以德备故膺教。”南齐书·王融传:“圣主膺教,实所沐浴。”
分類:承宣教化
《国语辞典》:布政司  拼音:bù zhèng sī
承宣布政使司的简称。明初设置,为掌理一省民政的机构。主官称为布政使。
《國語辭典》:布政使  拼音:bù zhèng shǐ
职官名。明清各省民政兼财政长官。属承宣布政使司,受辖于督抚,与掌理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为「两司」。也作「藩台」、「藩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