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忧邑(憂邑)
亦作“ 忧悒 ”。 愁闷抑郁。世说新语·赏誉下“ 庾公 为护军,属 桓廷尉 觅一佳吏” 刘孝标 注引《徐江州本事》:“﹝ 桓彝 ﹞至 广陵 寻亲旧,遇风停浦中累日,在船忧邑,上岸消摇。”晋书·徐宁传载此事,字作“忧悒”。宋书·张畅传:“ 魏 主言太尉、镇军并皆年少;久阔南信,殊当忧邑。”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十一:“他们的皱脸上罩满了焦灼和忧悒。”
分類:愁闷抑郁
《漢語大詞典》:依郁(依鬱)
抑郁忧闷。 唐 刘禹锡 《送李策秀才还湖南因寄幕中亲故》诗:“一聆辛苦辞,再动依鬱情。”一本作“ 伊鬱 ”。
分類:抑郁忧闷
《漢語大詞典》:郁壹(鬱壹)
忧闷,不舒畅。 元 揭傒斯 《故叔父常轩五府君哀辞》:“夫子终不可留兮,徒使我旦莫鬱壹而增忧。”
《漢語大詞典》:挹擪
抑郁不得志。 清 姚鼐 《鲍君墓志铭》:“师友援推表乡邑,有文炳兴身挹擫,卜其终登在继叶。”
《國語辭典》:唈僾  拼音:yì ài
气郁积不顺畅。《荀子。礼论》:「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革诡唈僾,而不能无时至焉。」
分類:抑郁不乐
《漢語大詞典》:隐戾(隱戾)
抑郁不平。 梁启超 《南海康先生传·康南海的哲学》:“虽其外强为熙熙融融,然其中非含隐戾不平之气,即蓄愁鬱不堪之象。”
分類:抑郁不平
《漢語大詞典》:掩沮
抑郁沮丧。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三章:“其有壮大而无妻无夫者,孤阴独阳,掩沮憔悴,生人之乐泯矣。”
分類:抑郁沮丧
《漢語大詞典》:噫郁(噫鬱)
抑郁不畅。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第分正变,而《离骚》所际独变,故有侘傺噫鬱之音,无和平广大之响。”
分類:抑郁不畅
《漢語大詞典》:销屈(銷屈)
消沉抑郁。《朱子全书·学四·丛论立心处事》:“今有一样人,不能安贫,其气销屈,以至立脚不住。”
《国语辞典》:满肚牢骚(满肚牢骚)  拼音:mǎn dù láo sāo
一肚子牢骚。比喻非常、极度的抑郁不平。如:「他在连续假日中值班,满肚牢骚。」《大马扁》第九回:「所以当时北京风气初开,都闻得保国会三字来相从附,整整有几十人之多,过半是候补马差人员,未有官职,满肚牢骚的。」
《国语辞典》:抑塞磊落  拼音:yì sè lěi luò
形容人虽抑郁不得志,胸中却坦荡光明。《二刻拍案惊奇。序》:「即空观主人者,其人奇,其文奇,其遇亦奇,因取其抑塞磊落之才,出绪馀以为传奇。」《文明小史》第六○回:「诸君得此,也可以少慰抑塞磊落了。」
《国语辞典》:忧心如酲(忧心如酲)  拼音:yōu xīn rú chéng
酲,酒醉后神志不清的样子。忧心如酲比喻心情十分愁闷抑郁。《诗经。小雅。节南山》:「忧心如酲,谁秉国成?」《文选。曹植。应诏诗》:「仰瞻城阈,俯惟阙庭,长怀永慕,忧心如酲。」也作「忧心如醉」、「忧心若醉」。
《国语辞典》:敦搠  拼音:dūn shuò
因抑郁而搥胸。《董西厢》卷四:「哭得烛又灭,香又消,转转心情恶。自埋怨,自失笑,自解叹,自敦搠。眼悬悬地,盼明不到。」
分类:抑郁
《漢語大詞典》:遏郁(遏鬱)
压抑郁结。 李大钊 《平民主义》:“然而在那削小、屈辱、衰弱、消亡、罹灾殃、受祸患的一方,其无限的烦冤,无限的痛苦,遏郁日久,亦必迸发而谋所以报复与抵抗。”
《漢語大詞典》:愤隔(憤隔)
抑郁烦闷。后汉书·袁谭传:“闻此言者,莫不悼心挥涕,使太夫人忧哀愤隔,我州君臣监寐悲叹。”按,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作“愤懣”。
分類:抑郁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