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激灵(激靈)  拼音:jī ling
因受到惊吓而猛然颤抖。如:「这突来的一巴掌,吓得他全身激灵。」
《漢語大詞典》:颤掉(顫掉)
抖动,摇动。《宣和遗事》后集:“时帝手足颤掉,不能击掬,令左右督责习之。”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三·化绵衣疏:“然寒不能衣而饥不能食, 灞桥 踏雪,难堪手足之凌兢,剡木乘舟,无奈身心之颤掉。”明史·方伎传·周汉卿:“ 长山 徐 嫗癎疾,手足颤掉,裸而走,或歌或笑。”
分類:抖动摇动
《漢語大詞典》:战篦(戰篦)
装饰在妇女头上微微抖动的篦子。 唐 温庭筠 《思帝乡》词:“迴面共人闲语,战篦金凤斜。” 唐 温庭筠 《归国遥》词:“双脸,小凤战篦金颭艷。”
《國語辭典》:扑簌簌(撲簌簌)  拼音:pū sù sù
1.拟声词。形容风声,或不停的颤抖、滚动的声音。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二折:「起几个骨碌碌的轰雷,更一阵扑簌簌的怪风。」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三折:「滴溜溜拥身飞过,赤力力镇动花梢,扑簌簌惊起栖鸦,悄蹙蹙的潜踪蹑足。」也作「扑鲁鲁」、「扑碌碌」、「扑速速」、「普碌碌」、「普速速」。
2.形容物体轻轻的、不断的落下来。大多用来形容流泪急而多的样子。《董西厢》卷六:「这对眼儿,泪珠儿滴了万颗;止约不定,恰才淹了,扑簌簌的又还偷落,胜秋雨点儿多。」《红楼梦》第一一一回:「扶了莺儿走到灵前,一面奠酒,那眼泪早扑簌簌流下来了。」也作「噗噜噜」、「噗碌碌」。
《国语辞典》:震音  拼音:zhèn yīn
Tremolo
装饰音名称。原意为震动、抖动,指同一音上的震动。也称为「抖音」:(1)声乐中是指一个音快速反覆,所构成的一种辅音。(2)乐器演奏中,为同一音高的快速强弱震动,以及音程大于二度的两音间之快速反覆。
《漢語大詞典》:颠首(顛首)
枝头微微抖动,摇曳。形容依恋。 明 李素甫 《元宵闹传奇》第二三折:“春心漾如不繫舟,羞见庭前三故友。松青竹翠稠,梅横香影浮,都因慰我愁,眷恋频颠首。”
《國語辭典》:颤巍巍(顫巍巍)  拼音:zhàn wéi wéi
1.颤动的样子。《群音类选。北腔类。卷一。西厢记。夫人停婚》:「将颤巍巍双头花蕊搓,香馥馥缕带同心割。」《红楼梦》第八回:「将那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颤巍巍露于笠外。」
2.摇曳的样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惊觉我的是颤巍巍竹影走龙蛇,虚飘飘庄周梦蝴蝶。」
3.闪烁的样子。《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那刀露将出来,映著那月色灯光,明闪闪,颤巍巍,冷气逼人。」
《漢語大詞典》:敲牙
形容受冷后上下牙抖动相碰。《西游记》第四八回:“塞外征夫俱坠指,江头梢子乱敲牙。”
《國語辭典》:抖搂(抖摟)  拼音:dǒu lou
1.振动衣物,使附著的东西落下来。如:「把衣服上的灰尘抖搂乾净。」也作「抖落」。
2.揭开、宣布隐密的事情。《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不料给当面抖搂亮了,也只得三一三十一,合那两个,每人六百六十六的平分。」
3.浪费,耗尽钱财。如:「他把父亲的遗产全抖搂光了!」
4.任意责骂。《金瓶梅》第九四回:「姐姐几时大了,就抖搂起人来?」
5.受凉。《红楼梦》第九七回:「姑娘的身上不大好,起来又要抖搂著了。」
《国语辞典》:抖开(抖开)  拼音:dǒu kāi
1.抖动摊开。如:「他将布料抖开,检视花纹、光泽。」《西游记》第一二回:「长老遂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阶前。」
2.揭发事实。如:「他已经把事情抖开,谁也脱不了干系。」
《漢語大詞典》:撼膝
抖动膝盖。闲适貌。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长乐暇日,陋巷穷时,聊撼膝以书绅,匪攒心而就简。”
《国语辞典》:落水狗上岸  拼音:luò shuǐ gǒu shàng àn
(歇后语)穷抖。落入水中的狗,上岸后会抖动身体,甩去身上的水。如:「天冷就加衣裳,别像落水狗上岸──穷抖。」
《国语辞典》:肘头霍散脑(肘头霍散脑)  拼音:zhǒu tóu huò sàn nǎo
北方方言。肘,指抬、举。霍散,指抖动。肘头霍散脑形容说话时摇头晃脑,态度不庄重。《醒世姻缘传》第七回:「老晁夫妇见了这们一个肘头霍散脑,混身都动弹的个小媳妇,惊的蹙著眉,沉著脸,长吁短叹。」
《国语辞典》:抖起来(抖起来)  拼音:dǒu qǐ lái
1.抖动起来。如:「他每次练外丹功,缓气凝神之后,全身就抖起来了!」
2.神气起来。如:「你最近想必万事如意吧?不然怎么说话都抖起来了!」
《国语辞典》:料毛  拼音:liào máo
兽类发怒或警戒时,毛发竖起、抖动。比喻人有所倚仗而发威。常用作骂人或开玩笑的话。《金瓶梅》第七六回:「贼奴才!你见你主子与了你好脸儿,就料毛儿打起老娘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