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报复(報復)  拼音:bào fù
1.报仇。唐。徐彦伯〈比干墓〉诗:「锋剑剿遗孽,报复一何迅。」《西游记》第九回:「父母之仇,不能报复,何以为人?」
2.对伤害自己的人,以类似的手段进行反击。《老残游记》第一七回:「却说老残被人瑞逼成好事,心里有点不痛快,想要报复。」
3.报恩。《汉书。卷六四上。朱买臣传》:「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4.通报。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报复去,道有曹仁来了也。」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报复去,道徐州刘玄德手下小将张虎,特来投降。」
5.应对。《北史。卷二九。萧宝夤传》:「门庭宾客若市,而书记相寻,宝夤接对报复,不失其理。」
6.反覆循环。南朝陈。徐陵 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夫否终斯泰,屯极则亨。若日月之回环,犹阴阳之报复。」
《国语辞典》:美国总统报复权(美国总统报复权)  拼音:měi guó zǒng tǒng bào fù quán
在美国综合贸易法第三○一条中,授权总统依国际贸易协定以行使美国的权利。对于外国不公平的贸易手段采取因应措施,其行动包括终止贸易协定所作的减让、增加关税、设限等。其主要精神有二:一是规定美国应行使的权利,并对不遵守协定而否定美国商业利益的国家,采取报复因应;一是对展开调查及采取行动的程序与步骤,都规定具体期限。
《国语辞典》:报复主义(报复主义)  拼音:bào fù zhǔ yì
强调「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对犯罪者本身施以报复,以使罪刑相当的刑罪目的。
《国语辞典》:报复关税(报复关税)  拼音:bào fù guān shuì
国际贸易中,为报复他国对本国产品所课重税,亦对该国进口本国产品课以重税,称为「报复关税」。
《漢語大詞典》:打击报复(打擊報復)
对揭露自己缺点、错误的人进行压制陷害。《人民日报》1988.12.31:“去年五月二日,你报第五版刊登信访调查《在告状的日子里》,披露了我们向上级反映我店截留利润六十五万元的问题后,遭受打击报复的一些真相。”
《漢語大詞典》:相报(相報)
(1).交替;更迭。 汉 王充 论衡·案书:“阴阳相浑,旱湛相报,天道然也,何乃修雩设龙乎?”
(2).相互报应;报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至有谚云:‘落索阿姑餐。’此其相报也。”《东周列国志》第七四回:“夫 吴 乘我乱,我乘 吴 乱,正好相报,奈何去之!”
(3).告知,报告。 唐 韩愈 《华山女》诗:“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妾乃 晏娥儿 也,奉先公之命,特来相报。”
《國語辭典》:回报(回報)  拼音:huí bào
1.报告或答覆事情的处理情形。《三国演义》第一一回:「陈元龙也回报青州田楷欣然领兵来救,陶谦心安。」《水浒传》第三九回:「蔡九知府在厅上专等回报。」
2.酬谢、报答。如:「无以回报」、「他一直都是真诚帮人,从来不求回报。」
3.报复、报仇。如:「你这样辜负他,小心他会连本带利的回报你。」
《國語辭典》:还报(還報)  拼音:huán bào
1.返回报知。《汉书。卷一。高帝纪上》:「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三国演义》第四回:「儒大怒,双手扯住太后,直撺下楼,叱武士绞死唐妃,以鸩酒灌杀少帝,还报董卓。」
2.报复、反击。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您这般顺人情有甚好?则我这脓血临身要还报!」
3.报应。《元曲选。来生债。第二折》:「哦!方信道还报果无虚。」《三国演义》第一○九回:「当年伏后出宫门,跣足哀号别至尊。司马今朝依此例,天教还报在儿孙。」
4.报答。如:「此恩日后必当还报。」
《國語辭典》:报偿(報償)  拼音:bào cháng
1.报复。《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每汉兵入匈奴,匈奴辄报偿。汉留匈奴使,匈奴亦留汉使,必得当乃止。」
2.以财物或行动报答补偿他人。如:「他热心助人,从不索取任何报偿。」
《國語辭典》:还席(還席)  拼音:huán xí
1.受人邀宴后,设酒席回请对方。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吃得醉的醉了,饱的饱了,我们都散罢,待明年容在下还席。」
2.戏称酒醉后呕吐。
《漢語大詞典》:不报(不報)
(1).不报复。《礼记·中庸》:“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国语·越语下:“战胜而不报,取地而不反。”
(2).不批复;不答复。东观汉记·丁鸿传:“ 鸿 当袭封,上书让国於 盛 。书不报。” 唐 王维 《不遇咏》:“北闕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周亮工 《尺牍新钞》卷一引 明 高攀龙 《与叶适同书》:“朋友相与,须尽力砭其失,方有进处。弟施矣,足下不可不报。”
《國語辭典》:图报(圖報)  拼音:tú bào
谋求报答。南朝宋。颜延之〈谢子竣封建成侯表〉:「非臣耄蔽,所任图报。」《三国演义》第一四回:「操曰:『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國語辭典》:报怨(報怨)  拼音:bào yuàn
报复仇恨,以行动反击仇人。《文选。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國語辭典》:报怨(報怨)  拼音:bào yuan
埋怨,心中有所不平。《西游记》第二○回:「这个恋家鬼!你离了家几日,就生报怨。」
《國語辭典》:以直报怨(以直報怨)  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
用公正的态度对待仇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汉书。卷七○。傅介子传》:「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众。」
《國語辭典》:报冤(報冤)  拼音:bào yuān
报复冤仇。《三国演义》第六四回:「吾从贼者,欲留残生,与主报冤也。」
《國語辭典》:释憾(釋憾)  拼音:shì hàn
消除心中的怨恨。《左传。隐公五年》:「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淮南子。本经》:「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发怒则有所释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