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法报应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之三身也。法报应之名,法华论取之,是开真合应之三身也。开真者,法与自受用及报之二。合应者,应中合他受用与报之胜应也。一、法身,中道之理体也,本有之三千也。二、报身,报因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二分之,自受内證法乐之身,名为自受用报身。对于初地已上菩萨应现之报身。名为他受用报身。此与应中之胜应身,同体异名。三、应身,又曰应化身。自理智不二之妙体,为化度众生应现种种之身也。亦二分之。对于初地菩萨应现者。名为胜应身。即上之他受用报身也。应现于地前凡夫及二乘者。名为劣应身。释迦如来之丈六身是也。此三身中法身如来名为毗卢舍那。译言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为卢舍那。译言净满。又译曰光明遍照。应身如来名为释迦文。译言度沃燋。此三名为但就佛身分别者,故应化身单为释迦文度沃燋。然汎别应化身。则固于此中摄尽诸趣随类之身也。若以此三身配于彼宗所立之四土。则法身处于寂光土。报身处于实报土,胜应身处于方便土。劣应身处于同居土。法华论曰:「一者示现应佛菩提故,随所应见而为示现。二者示现报佛菩提,十地行满足得常涅槃證故。三者示现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常涅槃常恒清凉不变等义。」天台光明玄曰:「法报应是为三,三种法聚故名身。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止观六曰:「就境为法身,就智为报身,起用为应身。」文句九曰:「法身如来名毗卢舍那,此翻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庐舍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文,此翻度沃燋。」辅行一之一曰:「从体,三身相即无暂离时,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应未尝离于法身,况法身处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于诸法,何独法身乎?」【又】密教立法报应之三身。日本弘法之三昧耶戒仪曰:「归依无上二身诸佛。」同资秉记曰:「约于密教之两部曼荼罗则各有横竖之三身。其胎藏中胎是法身;与第一重之内眷属第二重之大眷属合,是报身;第三重是应身;此是竖也。上之诸身,各具三身,是横也。其金刚依礼忏文等,于五佛之中,中东合,是法身;南西合,是报身;北方是应身;此竖也,横之义如前。」
分别善恶报应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也。
地狱报应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之异名。
法报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是也。(参见:三身)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参见:三身)
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法报应化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身报身应化身,即佛之三身。第三身一名应身,一名化身,又云应化身。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化身。(参见:三身)
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阿弥陀三字法报应三身空假中三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字为本不生之义,故是空谛。弥字为吾我之义,故是随缘之假谛。陀字为如之义,故是中谛。又三身者,取阿字第五转方便究竟之义为应身,弥为报身,陀为法身。日本慧心之阿弥陀部心集曰:「阿即空之义也,弥者即假之义也,陀者即中之义也。」
善恶报应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分别善恶报应经之略名。
饿鬼报应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与佛说杂藏经一卷,佛说鬼问目连经一卷,皆为目连对于各种饿鬼一一说明其业因者。
报应
【俗语佛源】
此语,反映了佛教的因果说。佛教讲因果,有世间和出世间两种。所谓世间因果,即「苦」和「集」二谛。苦是果,集是因。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这种苦果,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业因(集),由于业力的牵引,所以感受人生的苦果。所谓出世间因果,即「灭」和「道」二谛。灭(涅槃)是果,道是因。佛教认为要摆脱人生的痛苦,就要遵照佛陀的教法去修道,断除烦恼;以修道为因,将来證得涅槃(灭)正果。因果报应是佛家的重要学说,一般所说的「报应」,似乎只是偏指作恶事得恶果而言。其实「报应」包含著善、恶两个方面。《法苑珠林》卷八云:「故经曰:行善得善报,行恶得恶报。」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卷九《警世格言》中亦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未报,时节未到」之说。这些都是告诫人们应当做好事,不要做坏事。(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