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高度  拼音:gāo dù
1.地面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为「海拔」。
2.物体由底部到顶端的长度。如:「这座铁塔的高度约二十公尺。」
3.表程度上的加强。如:「高度机密」、「高度警觉」。
《國語辭典》:召回  拼音:zhào huí
调回来、叫回来。《精忠岳传》第六○回:「扫北成功已在目前,忽奉圣旨召回朱仙镇养马。」
《國語辭典》:虚字(虛字)  拼音:xū zì
1.无用的赘字。南朝梁。钟嵘诗品序〉:「尔来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
2.语法学上指无具体意义的字,如介词、连接词、助词、叹词等。也称为「虚字眼儿」。
《漢語大詞典》:虚语(虚語)
(1).假话;空话。列子·周穆王:“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 汉 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下官闻‘仁不可恃,善不可依’,谓徒虚语,乃今知之。” 明 刘基 《发普济过明觉寺至深居记》:“人言天下名山水,多为浮屠所占,岂虚语哉?”
(2).不用典故的语句。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近 任昉 、 王元长 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
《國語辭典》:双重(雙重)  拼音:shuāng chóng
两样、两方面、加倍的。如:「双重任务」、「双重身分」、「双重效果」。
《漢語大詞典》:同一性
(1).在辩证法中,指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是反映一切事物矛盾诸方面的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和互相转化的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现实的、具体的,是包含着差异、对立的同一性。
(2).指抽象的、简单的等同。在有些唯心主义哲学中,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解释成存在和思维、自然和精神没有区别。如 德国 谢林 的同一哲学。
(3).指性质完全相同。 秦关根 《法拉第》第九章一:“ 法拉第 埋头在实验室里。他用实验证实了不同形态的电的同一性。”
《國語辭典》:全盘(全盤)  拼音:quán pán
全部、全体。如:「嫌犯已将实情全盘供出,算是破案了!」《文明小史》第四一回:「这办学堂一事,兄弟已全盘交付吾兄,吾兄看著怎么好就怎么办。」
《國語辭典》:把子  拼音:bà zi
器具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称为「把子」。如:「门把子」、「车把子」。
分類:把子
《國語辭典》:形而上  拼音:xíng ér shàng
超乎形体之外者,即超经验界或本体界的事物。相对于形而下而言。《易经。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简称为「形上」。
《漢語大詞典》:积淀
在长期积累中形成(多用于抽象事物)
《漢語大詞典》:拓扑
涉及从严格定量测量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对象之间的关系的
在同胚下不变性质的或在包含于同胚下不变性质的
《漢語大詞典》:悬领(懸領)
抽象地领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指瑕:“《雅》《颂》未闻, 汉 魏 莫用,悬领似如可辩,课文了不成义,斯实情讹之所变,文浇之致弊。”
《国语辞典》:绝对主义(绝对主义)  拼音:jué duì zhǔ yì
一种纯几何抽象绘画活动。利用象徵符号表达直接感受,不倚靠观察或触摸,以正方形、三角形或圆形图案衍生出各种形态,结构中呈现出原始的韵律感。
《国语辞典》:非形象艺术(非形象艺术)  拼音:fēi xíng xiàng yì shù
使用非定形的抽象造形,来组织画面的艺术运动,对具象艺术而言。也称为「非定形派」、「非具象派」。
《国语辞典》:自然率  拼音:zì rán lǜ
对自然事象的普遍性及必然性解释的抽象公式。有认为在于自然界的内在,有认为仅属于概念,亦有认为乃约定俗成的产物。
《国语辞典》:具体化(具体化)  拼音:jù tǐ huà
把抽象、无形的事物或概念,变为有形可见、或有数字依据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