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108
词典
1
分类词汇
107
共108,分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1
2
3
4
5
6
7
8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
(续上)
拘学
局滞
拘囿
迂泥
锢滞
泥执
狷固
周规折矩
执文害意
章句小儒
死心眼儿
死译
以辞害意
刻足适屦
佛在心头坐,酒肉腑肠过
《漢語大詞典》:
拘学(拘學)
拘泥偏执之学。
《
史记·游侠列传
》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於世,岂若卑论儕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 明
何景明
《何子·心迹》
:“夫拘学不假於绳尺之外,浅见不及於衣带之下。”
分類:
拘泥
偏执
《漢語大詞典》:
局滞(局滯,跼滯)
(1).局限停滞。 明
宋濂
《瑶芳楼记》
:“苟局滞於一室间,适其意则有之,而蹈道则未也。” 明
方孝孺
《读〈博物志〉》
:“君子之学贵乎博而能约,博而不得其要,则涣漫而无归;徒约而不尽乎博,则局滞而无术。”
(2).呆板。 明
李东阳
《书颜鲁公祭文稿后》
:“书家者流,或颇疑其局滞。”
跼滞:拘泥呆板。 明
李东阳
《匏翁家藏书序》
:“彼才之弗逮者,麄浅跼滞,欲进而不能强其或过之。不失之奇巧则失之詰屈;不失之夸诞则汗漫而无所归。”
分類:
拘泥
局限
呆板
停滞
《国语辞典》:
拘囿
拼音:
jū yòu
拘泥、局限。如:「凡事应尊重大家的意思,不要拘囿于个人的成见。」
分类:
拘泥
局限
《漢語大詞典》:
迂泥
迂执拘泥。 宋 委心子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卜兆上·淳风推象》
:“ 淳风 之言,史臣称其有益於时,与迂泥矜神诡乱幻怪者异矣。”
分類:
迂执
执拘
拘泥
《漢語大詞典》:
锢滞(錮滯)
固执拘泥。錮,通“ 固 ”。 宋
罗大经
《
鹤林玉露
》
卷十五:“夫着一能读书之心横於胸中,则錮滞有我,其心已与古人天渊悬隔矣,何自而得其活法妙用哉!”
分類:
固执
执拘
拘泥
《漢語大詞典》:
泥执(泥執)
拘泥固执。 清
魏源
《
圣武记
》
卷十二:“皆但从其一,无庸泥执。”
分類:
拘泥
固执
《漢語大詞典》:
狷固
拘泥固执。
《
晋书·蔡谟传
》
:“ 峻 ( 苏峻 )平,復为侍中,迁五兵尚书,领 琅邪王 师。 謨 上疏让曰:‘八坐之任,非贤莫居……臣何人斯,而猥当之!是以叩心自忖,三省愚身,与其苟进以秽清涂,寧受违命狷固之罪。’”
分類:
拘泥
固执
《漢語大詞典》:
周规折矩(週規折矩)
本谓行礼时步趋合乎规矩。后引申为拘泥于成法、准则。语出
《
礼记·玉藻
》
:“周还中规,折还中矩。”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二》
:“今天下内訌外侮,诚宜得倜儻非常之人任而使之,非为其能周规而折矩,前拱而后揖也。” 清
冯桂芬
《复庄卫生书》
:“以彼其文,岂不周规折矩,尺步绳趋?”
谓合乎规矩。
《
儿女英雄传
》
第二三回:“这都是那 燕北闲人 的无中生有的营生,便有这位 安水心 先生给他週规折矩的办理。”
分類:
行礼
规矩
步趋
后引
拘泥
成法
准则
《漢語大詞典》:
执文害意(執文害意)
谓拘泥于字面而损害内容。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
:“推考其故,盖提举盐事司执文害意,谓非贫乏不在此数。” 宋
陈善
《
扪虱新话
》
卷二:“此皆执文害意,信经废传之过也。”
分類:
拘泥
字面
损害
《漢語大詞典》:
章句小儒
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儒生。
《
汉书·夏侯胜传
》
:“ 建 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亦称“ 章句之徒 ”。
《
汉书·扬雄传下
》
:“当其亡事也,章句之徒相与坐而守之,亦亡所患。” 颜师古 注:“章句小儒也。”亦省称“ 章句儒 ”。 宋
洪迈
《
容斋续笔·文中子门人
》
:“丈夫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
分類:
通达
大义
拘泥
辨析
章句
儒生
《國語辭典》:
死心眼儿(死心眼兒)
拼音:
sǐ xīn yǎn ér
性情固执。《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张金凤更是万分的作难。不想死心眼儿的遇见死心眼儿的了。」也作「死心眼」。
分類:
固执
执拘
性情
拘泥
遇事
人
《漢語大詞典》:
死译(死譯)
完全拘泥于原文字面的翻译。 茅盾
《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
:“翻译家们的幼稚,水平不高,经验不足,自不待言,因而译品中有错译、误译、死译等也不足为奇。”
分類:
拘泥
原文
文字
字面
翻译
《漢語大詞典》:
以辞害意(以辭害意)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语本
《
孟子·万章上
》
:“説
《
诗
》
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南朝 梁
刘勰
《
文心雕龙·夸饰
》
:“ 孟軻 所云‘説
《
诗
》
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也。”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二》
:“大抵古今兴比所在,适有感发者,不必尽相迴避,要各有所主耳。此亦‘説
《
诗
》
者不以辞害意’之义也。”亦作“ 以词害意 ”。 清
袁枚
《
随园诗话
》
卷七:“ 太白 ‘斗酒诗百篇’, 东坡 ‘嬉笑怒駡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
分類:
拘泥
误会
曲解
作者
原意
《国语辞典》:
刻足适屦(刻足适屦)
拼音:
kè zú shì jù
比喻勉强求合,拘泥旧例而不知变通。如:「吸收别人的经验,应力求灵活运用,切忌刻足适屦。」也作「削足适履」。
分类:
喻勉
勉强
强求
求合
拘泥
旧例
不知
知变
变通
《国语辞典》:
佛在心头坐,酒肉腑肠过(佛在心头坐,酒肉腑肠过)
拼音:
fó zài xīn tóu zuò,jiǔ ròu fǔ cháng guò
(谚语)谓修行只须虔诚,不必拘泥于是否吃素。《醒世恒言。卷二六。薛录事鱼服證仙》:「人人修善,全在自己心上,不在一张口上。故谚语云:『佛在心头坐,酒肉腑肠过。』」
分类:
谚语
修行
只须
虔诚
不必
拘泥
于是
是否
吃素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