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分散指挥(分散指揮)
军队分散行动,指挥员不便于了解情况时的指挥方法。分散指挥时,上级只给下级一般原则性的指示,下级在上级总的意图下有较大的独立自主的行动权,以便采取适应具体情况的有效行动。
《分类字锦》:捍江指挥(捍江指挥)
宋史河渠志理宗宝祐三年十一月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李衢言国家驻跸钱塘今踰十纪惟是浙江东接海门胥涛澎湃稍越故道则冲齧堤岸荡析民居前后不知其几庆历中造捍江五指挥兵士每指挥以四百人为额今所管才三百人乞下临安府拘收不许占破
分类:水利
《漢語大詞典》: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在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洗马池。原为江西大旅社,是一座五层楼的洋房。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总指挥部设此。1957年在此建立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漢語大詞典》:伴饭指挥使(伴飯指揮使)
五代 时为安置尚无军功者所设的职官名号。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五:“ 五季 日寻干戈,其於军卒,尤先激厉,凡军头非有战功,皆号‘伴饭指挥使’。皇朝统一,边境无虞,‘伴饭’者众,乃詔以处有罪者。凡为此职,人皆望而知其犯罪也。 大中祥符 二年二月,詔改军头伴饭指挥使为散指挥使。”
《國語辭典》:节度(節度)  拼音:jié dù
1.节气。《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2.法度。《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热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3.指挥、调度。《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帝知超忠,……令邑诣超受节度。」
4.职官名。三国吴所设,掌管军粮。
5.节度使的简称。参见「节度使」条。
《國語辭典》:节度使(節度使)  拼音:jié dù shǐ
职官名。唐代所设,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民要政,当时事权甚重。宋以为虚衔,元废。简称为「节度」、「节使」。
《國語辭典》:处分(處分)  拼音:chǔ fèn
1.处置。《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一三。古辞。焦仲卿妻》:「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2.处罚、惩治。《儒林外史》第三九回:「现今内里传出信来,务必要找寻尸首。若是寻不著,将来不知是个怎么样的处分。」《红楼梦》第一○○回:「家人奉命,赶到京中回明了王夫人,便在吏部打听得贾政并无处分。」
3.吩咐。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闻思帝乡有感〉诗:「沧海西头旧丞相,停杯处分不须吹。」
《漢語大詞典》:指拨(指撥)
(1).以指弹拨乐器的弦。用左手扣弦、揉弦是指法,用右手顺手下拨或反手回拨是拨法,合称“指拨”。 唐 元稹 《琵琶歌》:“自后流传指拨衰, 崑崙 善才徒尔为。” 宋 欧阳修 《于刘功曹家见杨直讲女奴弹琵琶》诗:“娇儿身小指拨硬,功曹厅冷絃索鸣。”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三折:“这琵琶不是野调,好似 裴兴奴 指拨。”
(2).指点;指挥。朱子语类卷四十:“ 曾参 、 曾点 父子两人絶不类, 曾子 随事上做,细微曲折,做得极烂熟了,才得圣人指拨,一悟即了当。”《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知观又指拨把檯桌搭成一桥,恰好把孝堂路逕塞住。” 茅盾 《子夜》四:“你也不用发忧,还有你老子是识途老马,慢慢地来指拨你罢!”
《漢語大詞典》:旨麾
调遣;指挥。 宋 苏轼 《与林天和长官书》之八:“ 丰乐桥 数木匠请假暂归,多日不至,敢烦旨麾,句押送来为幸。”一本作“ 指挥 ”。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五:“於是登城大呼而旨麾,兵乃小却。”
分類:调遣指挥
《漢語大詞典》:指泼(指潑)
指点;指挥。 元 白朴 《青杏子·恼煞人》套曲:“呼僕隶指泼水手,在意扶柁。”
分類:指挥
《國語辭典》:铺派(鋪派)  拼音:pū pài
安排。《醒世姻缘传》第一四回:「你老爷一点事儿也铺派不开,怎么做官!」也作「铺排」、「铺张」。
分類:安排指挥
《國語辭典》:指挥(指揮)  拼音:zhǐ huī
1.发号施令,指示别人行动。《薛仁贵征辽事略》:「薛仁贵指挥士卒,欲立云梯。」《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吾水陆并进,若蜀兵大至,只看吾指挥而击之。」也作「指麾」。
2.发令调度的人。如:「乐团指挥」、「交通指挥」。
3.职官名。由唐至明有都指挥使等,明清京城有兵马司指挥。《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他那管家都是锦衣卫指挥五品的前程,到我下处来了几次,我只得到他家盘桓了几天。」
《國語辭典》:三司  拼音:sān sī
三种官职的合称:(1)东汉以太尉、司空、司徒为三司。《后汉书。卷六。孝顺帝纪》:「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唐。章怀太子。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也称为「三公」。(2)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诘之。三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3)后唐迄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皆理财之官。《资治通鉴。卷二六五。唐纪八十一。昭宣帝天祐三年》:「戊寅,以朱全忠为盐铁、度支、户部三司都制置使。」(4)明时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三司。皆为各行省的文武长官。
《國語辭典》:三公  拼音:sān gōng
1.人臣中最高的三个官位:(1)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2)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3)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职官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也称为「三司」。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也称为「三师」。
《國語辭典》:用兵  拼音:yòng bīng
调用人马从事作战。《三国志。卷三九。蜀书。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红楼梦》第七三回:「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谓『守如处女,脱如狡兔』,出其不备之妙策也。」
《國語辭典》:旗亭  拼音:qí tíng
1.市楼,为古代指挥市集交易之地。《文选。张衡。西京赋》:「旗亭五重,俯察百隧。」唐。白行简《李娃传》:「至旗亭南偏门鬻坟典之肆,令生拣而市之,计费百金,尽载以归。」
2.酒楼。因其楼外悬旗,故称为「旗亭」。明。孟称舜《桃花人面》第一出:「店舍无烟花满树,旗亭唤酒蚤凉时。」《儒林外史》第一七回:「良朋相遇,岂可分途?何不到旗亭,小饮三杯?」
《國語辭典》:白羽  拼音:bái yǔ
1.白色的羽毛。《孟子。告子上》:「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
2.用白色羽毛装饰的旗子。《吕氏春秋。不苟论。不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3.箭。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三首之一:「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4.白色的羽毛扇。唐。张巡〈守睢阳作〉诗:「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