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脆生生
(1).松脆。多指食物。 刘真 《小藤篓的故事》三:“我一面咬了一口那脆生生的红枣,一面想:‘下次再捞红枣,我也找一根长棍子来。’”
(2).清脆悦耳。多指声音。 端木蕻良 《朱刀子》:“说着他丢了十块花边在桌子上,银元发出脆生生的响声。” 杨朔 《北线》十七:“通讯员 小张 用脆生生的嗓子问道:‘你怎么知道呢?’”《人民日报》1982.11.22:“不要说花色妩媚好看,单是听这脆生生的名儿,就已使人心醉神迷了。”
《漢語大詞典》:鲙虫(鱠蟲)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 广陵 太守 陈登 得病,胸中烦懣,面赤不食。 佗 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膾也,所苦便愈。”后以“鱠虫”指食生腥之物所生的寄生虫。 宋 王安石 《赠陈君景初》诗:“珍丸起病瘠,鱠虫随泄呕。”
《漢語大詞典》:资饩(資餼)
(1).粮食和牲畜。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资、餼、牵竭矣。” 杜预 注:“资,粮也;生曰餼。”后泛指食物。北史·文苑传·王褒:“常从容上席,资餼甚厚。”
(2).指俸禄。 清 侯方域 《重修书院碑记》:“资餼之田几区?其官守因而入其租税者几何年?”
《漢語大詞典》:噎食病
中医指食不下咽的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一·噎膈:“人淋石:治噎食,俗名涩饭病,磨汁服。”《金瓶梅词话》第三五回:“教他生噎食病,把顙根轴子烂弔了。”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 邹必显 ﹞为打油诗《黄鶯儿》,人多传之。后患噎食病,鬻棺自书一诗,以题其和。”
分類:中医指食
《国语辞典》:差半车麦秸(差半车麦秸)  拼音:chā bàn chē mài jiē
麦秸,旧时农村的主要燃料。全句指食物没煮熟或热度不够。比喻欠缺火候或功夫不到家。如:「虽然他仍差半车麦秸,但对一个新手而言,能有这种成绩已经不错了。」
《国语辞典》:串味  拼音:chuàn wèi
大陆地区指食品气味互相混杂、感染。如:「冷藏室的食品要分类存放,避免串味。」
《国语辞典》:滋味儿(滋味儿)  拼音:zī wèi ér
1.泛指食物酸、甜、苦、辣、咸等味道。如:「川湘菜的滋味儿不错!」
2.对于事情的兴趣、趣味。如:「这故事愈听愈有滋味儿。」
3.事情的情理。如:「她若仔细想过这滋味儿,必定会后悔的。」
4.比喻感受。如:「你有没有尝过当众出丑的滋味儿?」
《國語辭典》:白不呲咧  拼音:bái bù cī liē
1.白得不好看。如:「这套洋装严重褪色,白不呲咧的实在难看。」
2.淡而无味。如:「这些菜白不呲咧的,真不够味。」
《國語辭典》:烂糊(爛糊)  拼音:làn hu
食物极熟烂,如黏糊状。如:「小婴儿吃烂糊的东西比较好消化。」「这面条煮成了烂糊,不好吃。」
《漢語大詞典》:靳道
方言。犹筋道。指食物有韧性,耐咀嚼。《金瓶梅词话》第三五回:“ 玉楼 戏道:‘六丫头,你是属麵觔的,倒且是有靳道。’”
《漢語大詞典》:筋道
(1).方言。指食物有韧性,耐咀嚼。如:拉面吃到嘴里挺筋道。
(2).方言。身体结实。如:这老头儿倒挺筋道。
《國語辭典》:流质(流質)  拼音:liú zhí
液状的物质。如:「他住院开刀,再吃两天流质食物,就可恢复正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