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系累(係纍)
亦作“ 繫累 ”。
1.拘囚;囚禁。管子·国蓄:“列陈繫纍获虏,分赏而功。”续资治通鉴·元成宗贞元二年:“﹝彼强梁之徒﹞朝廷加恩以释之,旦脱繫累,暮即行动,既不感恩,又不畏法。” 梁启超 《现政府与革命党》:“而土地之日蹙百里,与夫同胞父兄子弟之见繫累而为奴虏者,又岁触于耳目也。”
2.束缚。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八:“繫累名利场,駑骏同一輈。” 宋 许月卿 《新安》诗:“高者无繫累,飘然出神仙。”
见“ 係累 ”。
《國語辭典》:徽纆  拼音:huī mò
捆绑犯人的绳索。唐。骆宾王〈在狱咏蝉诗。序〉:「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國語辭典》:法绳(法繩)  拼音:fǎ shéng
一种法器。道教法师在作法时用来调请五营兵马或驱煞除祟时使用。也称为「法索」。
《漢語大詞典》:释缚(釋縛)
谓解开捆绑的绳索。 蔡东藩 《南北史通俗演义》第五六回:“﹝ 高澄 ﹞待了半日,方见心上人儿,被军士押至……当即令军士释缚,载以良马,导入都中私第。”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普式庚 《高加索累囚行》﹞中记 俄 之絶望青年,囚于异域,有少女为释缚纵之行,青年之情意復苏,而厥后终于孤去。”
《漢語大詞典》:系缧(係縲)
捆绑犯人的绳索。借指拘囚;捆绑。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四:“今歊燠戒时,动植咸茂,而圜墙幽圄犹有繫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 宋 僕同官役诸处冥搜。夜至南山,闻儿啼,踪得之,繫縲而行。”
见“ 係累 ”。
《漢語大詞典》:系累(係纍)
亦作“ 繫累 ”。
1.拘囚;囚禁。管子·国蓄:“列陈繫纍获虏,分赏而功。”续资治通鉴·元成宗贞元二年:“﹝彼强梁之徒﹞朝廷加恩以释之,旦脱繫累,暮即行动,既不感恩,又不畏法。” 梁启超 《现政府与革命党》:“而土地之日蹙百里,与夫同胞父兄子弟之见繫累而为奴虏者,又岁触于耳目也。”
2.束缚。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八:“繫累名利场,駑骏同一輈。” 宋 许月卿 《新安》诗:“高者无繫累,飘然出神仙。”
见“ 係累 ”。
《國語辭典》:系累(係累)  拼音:xì lěi
1.拘缚。《孟子。梁惠王下》:「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也称为「系垒」、「系累」。
2.妻子眷属。《六韬。卷五。豹韬。突战》:「人民系累,为敌所虏,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漢語大詞典》:系累(係絫)
见“ 係累 ”。
《漢語大詞典》:俘累
亦作“ 俘累 ”。 俘获捆绑;俘掳。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然此等皆戕杀已降,俘纍老弱,困弊腹心,而取空虚无用之地以谓武功。” 宋 陆游 《南唐书·朱元传论》:“ 元 降,诸将束手无策,相与为俘纍以去。” 清 黄宗羲 《太垣靳公传》:“国家新造,攻城略地,俘累即为军赏,斩刈首馘之餘,汨没於奴隶。”
分類:俘获捆绑
《漢語大詞典》:督并(督併)
捆绑责打。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请粮被抢》:“尀耐厅前祗候,尀耐司房典令,把我千样凌持,把我万般督併。动不动丢了破笠,打得我黄肿成病。” 钱南扬 校注:“督併:督,督责;併,当指絣扒,併、絣音近借用。用绳索捆翻在地叫絣扒。”
分類:捆绑责打
《漢語大詞典》:贯系(貫繫)
籍贯世系。
贯木捆绑。指被拘囚。 清 吴应箕 《南京闻易曦侯骂贼死》诗:“奄忽遭焚掠,贯係索金钱。”
贯穿连结。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十九:“佛言持三股杖,以绳繫杖。绳不肯住,佛言近上应穿为三孔,以绳贯繫。” 宋 徐兢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车马·牛车:“每载物於其上,必以草绳贯繫,方免倾覆。”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第一章第五节:“已又于 磁州 得骨制之贝,染以绿色或褐色,状与真贝不异,而有两穿或一穿,以便贯系。”
《漢語大詞典》:擒执(擒執)
捕捉捆绑。隋书·文学传·王頍:“不能坐受擒执,以成竖子名也。”旧唐书·武宗纪:“其诸道进军,并不得焚烧庐舍,发掘坟墓,擒执百姓以为俘囚。”
分類:捕捉捆绑
《國語辭典》:累绁(纍紲)  拼音:léi xiè
原指拘系犯人的绳索。后比喻监狱。《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也作「缧绁」。
《國語辭典》:累绁(累紲)  拼音:léi xiè
古代用来拘系犯人的黑绳。后比喻监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虽怯耎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累绁之辱哉!」也作「缧绁」。
《漢語大詞典》:缧絷(縲縶)
捆绑,囚拘。《宋书·刘景素传》:“王每断狱,降声辞,和颜色,以待士女之讼。时见 夏伯 以童子縲縶,王愴然改貌,用不加刑。”
分類:捆绑
《漢語大詞典》:系绁(係緤)
同“系絏”。捆绑。
分類:捆绑
《漢語大詞典》:徽绳(徽繩)
徽索。指捆绑罪人的绳索。亦比喻囚禁。 南朝 梁 王僧孺 《辞府笺》:“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正冠李下,既貽疵辱,方致徽绳,解籙收簪,且归初服。”参见“ 徽纆 ”。
《國語辭典》:徽纆  拼音:huī mò
捆绑犯人的绳索。唐。骆宾王〈在狱咏蝉诗。序〉:「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國語辭典》:松绑(鬆綁)  拼音:sōng bǎng
将绳索解开。
《國語辭典》:背剪  拼音:bèi jiǎn
1.双手在背后交叉著。如:「王伯伯习惯在黄昏时背剪双手到公园散步。」
2.将双手放在背部裍绑起来。《水浒传》第四六回:「将时迁背剪绑了,押送祝家庄来。」《儒林外史》第一六回:「只见一个白胡老者,背剪著手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