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捐躯(捐軀)  拼音:juān qū
舍弃身躯。比喻为国家牺牲生命,或因公丧身。《三国演义》第二六回:「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断首捐躯。」
分類:捐躯国家
《国语辞典》:为国捐躯(为国捐躯)  拼音:wèi guó juān qū
为国牺牲性命。《清史稿。卷四九一。忠义传五。承顺传》:「在承顺为国捐躯,光明俊伟,于愿遂矣。遗爱在民,汉、番男妇老幼呼为活佛。」《文明小史》第四一回:「康太尊因为他是由学练体操而死,无异于为国捐躯。」
分类:牺牲性命
《国语辞典》:捐躯报国(捐躯报国)  拼音:juān qū bào guó
牺牲生命,报效国家。《元史。卷一五三。王楫传》:「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躯报国,今既偾军,得死为幸!」《精忠岳传》第一六回:「我想做了武将,固当捐躯报国。」
《国语辞典》:捐躯赴难(捐躯赴难)  拼音:juān qū fù nàn
牺牲生命,奔赴国难。《明史。卷二○○。伍文定传》:「非真有捐躯赴难之义,戮力报主之忠,孰肯甘齑粉之祸,从赤族之诛,踏必死之地,以希万一难冀之功乎!」《西湖佳话。三生石迹》:「有一虎将,系京洛人,姓李名恺,率师拒敌,报国尽忠,捐躯赴难。」
《国语辞典》:捐躯济难(捐躯济难)  拼音:juān qū jì nàn
济,救助。捐躯济难指舍弃生命挽救国家危难。《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国语辞典》:捐躯疆场(捐躯疆场)  拼音:juān qū jiāng cháng
疆场,本当作疆埸,埸俗误作场。「捐躯疆场」指战死于战场。如:「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不惜捐躯疆场的精神,永远令人敬佩!」
分类:本当战场
《国语辞典》:捐躯殒首(捐躯殒首)  拼音:juān qū yǔn shǒu
舍弃身躯,丢掉头颅。指牺牲生命。《孤本元明杂剧。娶小乔。第三折》:「我道来不轻微,设若便捐躯殒首当出力。」
《国语辞典》:断首捐躯(断首捐躯)  拼音:duàn shǒu juān qū
因公或为国牺牲生命。《三国演义》第二六回:「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断首捐躯,致负所托,故尔暂且羁身,冀图后会。」
分类:牺牲生命
《漢語大詞典》:粉骨捐躯(粉骨捐軀)
谓粉身碎骨,献出生命。 唐 杜牧 《又谢赐批答表》:“誓当戮力尽瘁,粉骨捐躯,知无不为,见死寧避!” 明 张居正 《四辞恩命疏》:“九鼎百朋,不足以喻其荣重矣。粉骨捐躯,不敢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