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失陷  拼音:shī xiàn
领土、城市等被敌人攻占。《水浒传》第六三回:「大名危如累卵,破在旦夕。倘或失陷,河北县郡如之奈何?」
《漢語大詞典》:丧师(喪師)
(1).谓失去民心。《诗·大雅·文王》:“ 殷 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郑玄 笺:“师,众也。”
(2).谓战败而损失军队。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晋 陆机 《辩亡论下》:“彊寇败绩宵遁,丧师太半。” 明 王琼 《双溪杂记》:“ 毛鋭 丧师不加罪。”
《国语辞典》:伤财(伤财)  拼音:shāng cái
损失钱财。如:「劳民伤财」。
分类:损失钱财
《漢語大詞典》:大费(大費)
(1).巨大的耗费、损失。老子:“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战国策·秦策四:“割 河东 ,大费也;免於国患,大利也。”
(2).大的费用。《汉书·赵充国传》:“大费既省,繇役豫息,以戒不虞。”
《國語辭典》:半折  拼音:bàn zhé
折,拇指和食指张开时的距离,约五寸左右。半折形容短小。《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莲步半折小弓弓,莺啭一声娇滴滴。」《董西厢》卷一:「簌簌的裙儿前刀儿短,被你风韵韵煞人也猜!穿对儿曲弯弯的半折来大弓鞋。」也作「半扎」、「半拆」。
《漢語大詞典》:遗镞(遺鏃)
(1).谓损折箭矢。借以指细微的损失。 汉 贾谊 《过秦论上》:“ 秦 无亡矢遗鏃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兵不血刃,士无遗鏃,而 樊邓 威怀, 巴 黔 底定。”隋书·高祖纪上:“ 申 部残贼,充斥一隅,蝇飞蚁聚,攻州略地。播以玄泽,迷更知反,服而捨之,无费遗鏃。”
(2).指遗弃或残剩的箭镞。 汉 桓宽 盐铁论·诛秦:“往者兵革亟动,师旅数起, 长城 之北,旋车遗鏃相望。”宋书·袁淑传:“今涂有遗鏃,蠆未息蜂,敢思凉识,少酬閎施。” 元 王逢 《观钱塘江潮时教化平章大宴江上》诗:“ 钱王 射强弩,至今有遗鏃。”
《國語辭典》:消耗  拼音:xiāo hào
1.物品或体力因使用而渐渐耗损。《红楼梦》第四回:「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2.音信。《水浒传》第一○回:「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庵主过了几日,不见静观消耗,放心不下,叫人到杨妈妈家问问。」
《國語辭典》:补充(補充)  拼音:bǔ chōng
增补,使原来不足之处得以充足。如:「补充说明」、「补充体力」。
《國語辭典》:丧败(喪敗)  拼音:sàng bài
衰灭败亡。《后汉书。卷一七。贾复传》:「复从征伐,未尝丧败,数与诸将溃围解急,身被十二创。」《三国演义》第三二回:「袁氏连年丧败,兵革疲于外,谋臣诛于内。」
《國語辭典》:丧乱(喪亂)  拼音:sāng luàn
死丧祸乱的事。后泛指时局动乱。《诗经。小雅。常棣》:「丧乱既平,既安且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
《漢語大詞典》:顿兵(頓兵)
(1).驻屯军队。后汉书·耿弇传:“若先攻 西安 ,不卒下,顿兵坚城,死伤必多。” 唐 杜甫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顿兵 岐 梁 下,却跨沙漠裔。”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惟 老官屯 有贼垒,为前岁 额尔登额 顿兵处。” 毛泽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五个月的战争,使 德 军既没有打进 高加索 油田,也没有打下 斯大林格勒 ,迫使 希特勒 顿兵于高山与坚城之下,欲进不能,欲退不得,损失甚大,陷于僵局。”
(2).停战,按兵不动。 三国 蜀 诸葛亮 《绝盟好议》:“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周书·贺拔胜传:“大王帝室藩维,与国休戚,受任征讨,理宜唯敌是求,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明 刘基 《浙东处州分府元帅石末公德政记》:“女辈虽非与盗通,然顿兵玩寇,以致蔓延,不为无罪。”
(3).损坏兵器。谓打仗而有损失。顿,通“ 钝 ”。《左传·昭公十五年》:“军吏曰:‘获城而弗取,勤民而顿兵,何以事君?’” 杨伯峻 注:“ 襄 四年《传》:‘甲兵不顿。’ 孔 疏:‘顿谓挫伤折坏。’此同。兵指兵器。” 汉 王充 论衡·福虚:“使 宋 楚 之君合战顿兵,流血僵尸,战夫禽获。”孙子·谋攻“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宋 张预 注:“以完全立胜於天下,故无顿兵血刃之害,而有国富兵强之利。”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制胜》:“太守 张文锦 ,与守备 杨鋭 等合谋,令军士鼓譟,登城大駡,激怒逆 濠 ,使顿兵挫鋭于坚城之下。”
《國語辭典》:损耗(損耗)  拼音:sǔn hào
减损消耗。《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损耗五谷,是其不可一也。」
《國語辭典》:保险(保險)  拼音:bǎo xiǎn
1.凭仗险要、稳固之地以自保。唐。权德舆〈碑〉:「朱涯黎氏,保险三代。」
2.当事人约定,一方交付保险费于他方,他方对于因不可预料,或不可抗力之事故所导致的损害,负担赔偿财物的行为,称为「保险」。如人寿保险、火灾保险、产物保险等。
3.担保、保證。如:「依我的方法去做,保险不会出错。」
4.稳妥可靠。如:「你把东西放在他那里,保险吗?」
《國語辭典》:保存  拼音:bǎo cún
保管收存,使事物、性质、意义、作风等继续维持下去,不受损害或发生变化。《南史。卷二六。袁湛传》:「自念负罪私门,阶荣望绝,保存性命,以为幸甚,不谓叨窃宠灵,一至于此。」
《國語辭典》:消折  拼音:xiāo shé
1.亏损、损失。《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在后客货卖,却消折了十无一二,无所伸诉其苦。」元。尚仲贤《气英布》第四折:「项王此败,其意气消折尽矣。」
2.贬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三。都市钱会》:「自因颁行之后,物货涌贵,钱陌消折矣。」
《漢語大詞典》:团营(團營)
明 自土木之役后,京军三大营(五军、三千、神机)损失殆尽。 景泰 中, 于谦 从三营中选精兵十万,分十营集中操练,称为团营。 嘉靖 时罢团营,恢复旧制。明史·孝宗纪:“冬十月丙寅,命工作不得役团营军士。”参见“ 三大营 ”。
《漢語大詞典》:三大营(三大營)
明 永乐 时,京军分三大营,即:五军营,肄习营阵;三千营,肄习巡哨;神机营,肄习火器。续文献通考·兵二:“京军三大营,一曰五军,一曰三千,一曰神机。其制皆备於 永乐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