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29,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领略
承流
闻命
承旨
自用
授受
不拜
出使
安处
受用
受降
患者
应诏
不接
虚受
《國語辭典》:领略(領略)  拼音:lǐng lüè
1.知道、了解。《红楼梦》第四八回:「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
2.品味、欣赏。宋。陆游 弋阳县驿诗:「唤船野渡逢迎雪,携酒溪头领略梅。」《文明小史》第五一回:「什么浅草公园、吉野公园,饶源生也都领略一二。」
《漢語大詞典》:承流
谓接受和继承良好的风尚传统。《史记·三王世家》:“ 百蛮 之君,靡不乡风,承流称意。”《汉书·董仲舒传》:“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后汉书·文苑传·杜笃:“ 太宗 承流,守之以文。” 李贤 注:“ 太宗 , 文帝 也。继体之君,以文德守之。”
《漢語大詞典》:闻命(聞命)
接受命令或教导。《左传·昭公十三年》:“寡君闻命矣。” 宋 欧阳修 《治平二年与富彦国书》:“虽承诲勤,未敢闻命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 代宗 登极,广拔淹瘁,君亦拜拾遗,闻命之后,君即逝矣。”
《國語辭典》:承旨  拼音:chéng zhǐ
承接圣旨。《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许敬宗、李义府为相,奏请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复闻机务矣。」明。陈与郊《昭君出塞》第一折:「守宫的,快请你王娘娘承旨!」
《國語辭典》:自用  拼音:zì yòng
1.固执自己的意见。如:「刚愎自用」。
2.个人所使用的器物。如:「自用品」、「自用轿车」。
《國語辭典》:授受  拼音:shòu shòu
给与和接受。泛指接触。《后汉书。卷二二。朱祐等传。论曰》:「犹能授受惟庸,勋贤皆序。」《红楼梦》第四一回:「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
《漢語大詞典》:不拜
(1).古代以拜为谒见上级的礼节。武官披甲,屈伸不便,允许不拜。《礼记·曲礼上》:“介者不拜。”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2).不接受任命。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宋书·南平王穆铄传:“﹝ 元嘉 ﹞二十六年,进号平西将军,让不拜。”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刘若虚》:“后七年,始以特奏召试大廷,又入五等为助教,纳敕不拜。”
《國語辭典》:出使  拼音:chū shǐ
1.出任驻外使节。《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其夫出使北边,他是个女人,那能凑得许多价钱?」
2.派遣使臣。汉。班固 匈奴和亲议:「先帝圣德远览,瞻前顾后,遂复出使,事同前世。」
《漢語大詞典》:安处(安處)
安定舒适的居处。管子·心术下:“岂无安处哉?我无安心。” 唐 白居易 《四十五》诗:“老来尤委命,安处即为乡。”
《國語辭典》:受用  拼音:shòu yong
身心感到舒服。如:「他听了这些话,心里很不受用!」《红楼梦》第九七回:「我躺著不受用,你扶起我来靠著坐坐才好。」
分類:受用舒适
《國語辭典》:受降  拼音:shòu xiáng
1.接受敌军的投降。《后汉书。卷二二。朱祐传》:「大司马吴汉劾奏祐废诏受降,违将帅之任,帝不加罪。」唐。杜甫〈与严二归奉礼别〉诗:「山东群盗散,阙下受降频。」
2.投降。《水浒传》第七九回:「泼贼,你走那里去!快下马来受降,饶你命!」
《國語辭典》:受降城  拼音:shòu xiáng chéng
汉、唐筑以接受敌人投降的城。汉故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旗北;唐则筑有三城,中城在朔州,西城在灵州,东城在胜州。
《國語辭典》:患者  拼音:huàn zhě
生病或受伤而需要医疗救护者。如:「最近流行性感冒猖獗,前往医院求诊的患者很多。」
《國語辭典》:应诏(應詔)  拼音:yìng zhào
1.应天子的诏命。《后汉书。卷二七。杜林传》:「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诏。」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固非论经于白虎之殿,应诏于金马之门。」
2.魏晋以来称奉君王之命所写的诗文。如三国魏曹植的应诏诗、唐杜审言的望春亭侍游应诏诗等。也作「应制」。
《国语辞典》:不接  拼音:bù jiē
1.不加接受。如:「不合法的生意订单,我们不接。」
2.无可接待。《文选。韦曜。博奕论》:「人事旷而不脩,宾旅阙而不接。」
3.不得接续。《文选。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二首之一》:「形影旷不接,所托声与音。」《三国演义》第三二回:「方今粮草不接,搬运劳苦。」
4.不相同俦。《文选。刘孝标。辩命论》:「薰莸不同器,枭鸾不接翼。」
5.不加接听。如:「那电话响个不停,为何你们都不接一下呢?」
《漢語大詞典》:虚受
(1).虚心接受。语本易·咸:“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孔颖达 疏:“君子以虚受人者,君子法此《咸》卦,下山上泽,故能空虚其怀,不自有实,受纳於物,无所弃遗。” 南朝 梁 沈约 《为南郡王侍皇太子释奠宴》诗之二:“义重师匡,业贵虚受。”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规谏》:“﹝ 张玄素 谓 太宗 曰:﹞臣观自古已来,未有如 隋 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於上,臣弼违於下,岂至於此。” 宋 范仲淹 《从谏如流赋》:“所以明虚受之功,所以得上善之旨。及霤之士,虽濡首而何伤;补衮之臣,思澣衣而可美。”
(2).谓无德才而接受官位。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