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22,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接下
直接
天接
接战
接席
接济
西接
接伴
山接
接壤
连接
云接
接地
迎接
东接
《国语辞典》:接下  拼音:jiē xià
1.接受、承担。如:「他接下艰钜的使命。」
2.对待臣民。《北史。卷七。齐本纪。显祖文宣帝》:「帝推诚接下,务从宽厚,事有不便者,咸蠲省焉,群情始服。」
《國語辭典》:直接  拼音:zhí jiē
没有转折,不必透过人或事物的传达。《红楼梦》第一六回:「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
《骈字类编》:天接
唐 杜牧 寄题甘露寺北轩 天接海门秋水色,烟笼隋苑暮钟声。
分类:天接
《國語辭典》:接战(接戰)  拼音:jiē zhàn
交战、迎战。《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与尚让在太原接战,尚让败走。」
分類:交战迎战
《漢語大詞典》:接席
坐席相接。多形容亲近。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行则连舆,止则接席。”旧唐书·哀帝纪:“虽蓝衫鱼简,当一见而便许升堂;纵拖紫腰金,若非类而无令接席。” 明 胡应麟 《〈诗薮〉序》:“乘舟接席,相与扬搉古今,覈本支,程殿最。” 清 纳兰性德 《拟古》诗之十六:“ 安石 负盛名,乃在衡门初。名僧既接席,妙伎亦同车。”
《國語辭典》:接济(接濟)  拼音:jiē jì
救助、支援。如:「接济贫民」。《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吾所以坚守不出者,为彼粮草不能接济,欲待其自毙耳!」
《骈字类编》:西接
元史博勒呼传见南接下望梁元帝长安道诗西接长楸道南 小平津
分类:西接
《漢語大詞典》:接伴
(1).谓接待外国使臣。 宋 司马光 《乞免北使第二状》:“臣不惟名犯北朝讳,及性不耐寒,兼臣不经接伴,未能諳练南北事体,资性拙訥,恐辱王命。”宋史·李继昌传:“ 辽 人请和,欲近臣充使,乃令 继昌 与其使 姚东之 偕诣 辽 部。俄与 韩杞 同至行在;及 辽 人聘至,又命至境首接伴。”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一月二十七日》:“当时 英 使进抵宫门,上已御寳座,接伴大臣告以须行拜跪礼, 英 使 司当冬 遂辞以疾。”
(2).“ 接伴使 ”的省称。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以右正言知制誥 富弼 假中书舍人 充接伴 。”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张安道使虏》:“ 安道 见其缨紱诸物,鲜明有异,知其为戎主也,不敢显言,但再三咨其艺之精尔。接伴 刘六符 意觉 安道 知之,色甚怍云。”参见“ 接伴使 ”。
《漢語大詞典》:接伴使
接待外国使臣的官员。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六:“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鉢……不晓其义。近者彼国中书舍人 王师儒 来修祭奠,余充接伴使,因以问。 师儒 答云:是 契丹 家语,犹言行在也。”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九:“ 宣和 时, 傅忠肃公 察 为结伴使。”
《骈字类编》:山接
元 余阙 竹屿 地如方丈好,山接会稽长。
明 杨基 岳阳楼 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
《國語辭典》:接壤  拼音:jiē rǎng
两国或两地域相接。如:「韩国北部和中国接壤,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河。」也作「接界」、「接境」。
分類:接壤接界
《國語辭典》:连接(連接)  拼音:lián jiē
相连,接续不断。唐。杜光庭《青城山记》:「在岷山之南,群峰掩映,牙相连接。」
《骈字类编》:云接(云接)
陆云答孙显世诗繁霭惟祜风连云接王张说下江南向夔州诗城临蜀帝祠云接楚 台
《國語辭典》:接地  拼音:jiē dì
将机器的电路与大地相连的动作称为「接地」,使机器的一部分与大地同成为零电位,作为机器之参考电位。接地可防止机器漏电时电位异常增大,危害人体及设备,并使高频率机器的动作安定。一般家用电器设备如洗衣机、电冰箱等大多有接地。
《國語辭典》:迎接  拼音:yíng jiē
向前接待。《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至日鼓吹打轿,上门迎接陆蕙娘。」《儒林外史》第四回:「长班报:『有客到!』魏相公丢了碗出去迎接进来。」
《骈字类编》:东接(东接)
唐 崔颢 雁门胡人歌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分类: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