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挈领(挈領)  拼音:qiè lǐng
1.提起衣领。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下。滇游日记三》:「壑西北有遥巘最高,如负扆挈领,拥列回环。」
2.比喻把握要点。《官场现形记》第六○回:「然而中国四万万多人,一时那能够统通救得。因此便想到一个提纲挈领的法子。」
3.带领。《英烈传》第二○回:「章溢、叶琛挈领家眷并行李,已候等多时。」
4.割断脖颈。《战国策。秦策三》:「若有败之者,臣请挈领。」《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
《漢語大詞典》:重弹
比喻重新提起旧的主张等。例如:老调重弹。
《國語辭典》:推举(推舉)  拼音:tuī jǔ
1.推选、荐举贤才。《后汉书。卷三八。度尚传》:「家贫,不修学行,不为乡里所推举。」《初刻拍案惊奇》卷五:「众人就推举他做了,是个尊重的事。」
2.推动而举起。如比赛举重时,运动员双脚固定,而由蹲立的姿势将杠铃推举起来,使举者呈直立。
《漢語大詞典》:厉揭(厲揭)
(1).涉水。连衣涉水叫厉,提起衣服涉水叫揭。语出《诗·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毛 传:“以衣涉水为厉,谓由带以上也。揭,褰衣也。” 宋 文天祥 《献州道中》诗:“躋攀上崖蹬,厉揭涉瀟瀨。” 清 曹寅 《秋饮》诗:“一勺波澜生,深浅各厉揭。” 清 赵翼 《题王摩诘渡水罗汉图》诗:“丹青真贋那得知,厉揭神情独可按。”
(2).指所受影响深浅不同。 汉 扬雄 《剧秦美新》:“侯卫厉揭,要荒濯沐。”
《国语辞典》:翻起  拼音:fān qǐ
掀开、提起。如:「他翻起棉被,看到一只小猫睡在那儿。」「老王只要讲起老张,总免不了要翻起三年前的旧帐。」
分类:掀开提起
《漢語大詞典》:诉人(訴人)
提起诉讼的人。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张质》:“又曰:‘案牘分明,诉人不远。府命追勘,仍敢詆欺!’取枷枷之。 质 又曰:‘诉人既近,请与相见。’”
《漢語大詞典》:蹇裳
揭衣;用手提起衣裳。蹇,通“ 褰 ”。庄子·山木:“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楚辞·九章·思美人》:“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蹇裳而濡足。” 洪兴祖 补注:“蹇,盖读若褰,谓抠衣也。”镜花缘第四十回:“太后因《内则》有‘不涉不撅’之训,盖言妇人不因涉水则不蹇裳,是妇女之体,最宜掩密,其尸骸尤不可暴露。”
《國語辭典》:起笔(起筆)  拼音:qǐ bǐ
写字时每一笔的开始。如:「写毛笔字,起笔要顿一顿。」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四》:「作律诗虽争起笔,尤贵以气格胜。须要成竹在胸,操纵随手。」
《國語辭典》:把子  拼音:bà zi
器具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称为「把子」。如:「门把子」、「车把子」。
分類:把子
《漢語大詞典》:诬讼(誣訟)
虚构事实,提起诉讼。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其子方佐人诬讼,急自往呼之归。”
《國語辭典》:公诉(公訴)  拼音:gōng sù
我国刑事诉讼的方式分为公诉与自诉。「公诉」指检察官依侦查所得之證据,足认被告有犯罪嫌疑时,应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诉讼。
《漢語大詞典》:揭涉
提起衣裳过河。 唐 李白 《莹禅师房观山海图》诗:“如登 赤城 里,揭涉沧洲畔。” 宋 郭彖 睽车志卷四:“行入一大林,有溪限其前,水石清浅。众皆揭涉,得一径,入大山谷间。”
分類:提起衣裳
《漢語大詞典》:题说(題説)
提起,说起。题,通“ 提 ”。《元典章·圣政一·肃台纲》:“ 元贞 元年明里不花 杭州 省里行时分题説的,上头察知宣慰司官的罪过呵,与行省同官审。”
分類:提起说起
《漢語大詞典》:提顿(提頓)
书法术语。指运笔的提起按下。亦喻文章的自然起伏。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蒋振生书法论》:“然提顿二字相连,捷於影响。” 清 徐作肃 《侯方域〈蹇千里传〉评》:“可见文不在妆点,一涉妆点便拙,拙便死。提顿分明,则神姿四映。”
《漢語大詞典》:提摄(提攝)
(1).犹掌管。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若钱粮早解,上件早结,必不令提摄经承。”
(2).吸引,提起。 叶圣陶 《未厌集·小病》:“题目虽老,却有提摄精神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