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小摘
随意采摘。 杜甫 《有客》诗“小摘为情亲” 仇兆鳌 注引 南朝 宋 谢灵运 《永嘉记》:“百卉正发时,聊以小摘供日。” 宋 惠洪 《次韵通明叟晚春》:“緑徧西园春正残,青梅小摘嗅仍看。” 清 陈确 《春晴过近思叔池上即事》诗:“邨圃新晴满眼花,携筐小摘足生涯。”
分類:随意采摘
《國語辭典》:采摘(採摘)  拼音:cǎi zhāi
采取、摘取。唐。李益 竹溪诗:「采摘愧芳鲜,奉君岁暮节。」宋。曾巩 方推官寄新茶诗:「采摘东溪最上春,壑源诸叶品尤新。」
《漢語大詞典》:摘句
摘录文章诗歌之句。世说新语·言语“ 谢 公兄弟与诸人私庭讲习”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 寧康 三年九月九日,帝讲孝经,僕射 谢安 侍坐,吏部尚书 陆纳 、兼侍中卞耽读,黄门侍郎 谢石 、吏部 袁宏 兼执经,中书郎 车胤 、 丹阳 尹 王混 摘句。”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诗:“ 放翁 古今体诗,每结处必有兴会、有意味……今就近体中摘句於后,使人见其功力之精。”
《國語辭典》:指摘  拼音:zhǐ zhāi
指出错误的地方。《北史。卷三五。王慧龙传》:「指摘经史谬误,为读书记三卷,时人服其精博。」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奏启》:「张衡指摘于史职,蔡邕铨列于朝仪,博雅明焉。」
《国语辞典》:摘花  拼音:zhāi huā
1.摘取花朵。如:「我们要爱护植物,不可随便摘花。」
2.为防止植物结果过多,致结果不良或互争养分,而预先以人为的方式去除部分花朵。
《国语辞典》:摘星  拼音:zhāi xīng
比喻位于高处。《幼学琼林。卷三。宫室类》:「楼高可以摘星,屋小仅堪容膝。」
分类:高处
《國語辭典》:摘取  拼音:zhāi qǔ
采摘、采取。如:「西瓜成熟了,可以摘取食用。」
《分类字锦》:摘山
唐书刘建锋传武安军将吏推马殷为留后其属高郁教殷铸铅铁钱十当铜钱一民得自摘山收茗算募高户置邸阁居茗号八床主人岁入算数十万用度遂饶
宋史职官志提举茶盐司掌摘山煮海之利以佐国用皆有钞法视其岁额之登损以诏赏罚凡给之不如期鬻之不如式与州县之不加恤者皆劾以闻
分类:监司𣙜税
《漢語大詞典》:摘髭
摘取髭须。喻轻而易举。语出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连年收科第,若摘頷底髭。” 清 姚鼐 《奉答朱竹君筠用前韵见赠》:“连年摘髭取科第,射策彤庭语惊众。”
《漢語大詞典》:摘伏
犹折服。 宋 洪迈 容斋五笔·严先生祠堂记:“ 张伯玉 守 河阳 ,作《六经阁记》,先託游士及在职者各为之,凡七八本,既毕,并会於府。 伯玉 一一閲之,取纸书十四字,遍示客曰:‘ 六经阁 ,诸子、史、集在焉,不书,尊经也。’时 曾子固 亦预坐,惊起摘伏。”参见“ 折服 ”。
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 南朝 梁 何逊 《赠族人秣陵兄弟》诗:“时然临下邑,摘伏信如神。”旧唐书·玄宗纪上:“内外官人被诸道按察使及御史所摘伏,咸宜洗涤,选日依次叙用。”《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蒞任之后,摘伏发隐,不畏豪横。”
《國語辭典》:折服  拼音:zhé fú
1.说服,使他人屈服。《三国演义》第七九回:「一人挺身而出,愿往折服之。」
2.佩服、信服。如:「他毫无私心的奉献,令人大为折服。」清。徐珂《清稗类钞。异禀类。于文襄彊记》:「于曰:『吾以为君所专司,故不复记忆,今奈何?』梁愧无以答。于曰:『老夫代公思之。』因默坐斗室刻馀,录出,所差惟一二字耳,梁大折服。」
《韵府拾遗 锡韵》:旋摘
梅尧臣诗旋种旋摘趁时候相笑相寻不拘束
《韵府拾遗 轸韵》:摘尽(摘尽)
高翥诗熟果不妨禽摘尽
《分类字锦》:摘果
李从远 奉和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 摘果珠盘献,攀萸玉辇回。
分类:重阳
《漢語大詞典》:发摘(發摘)
见“ 发擿 ”。
《國語辭典》:发擿(發擿)  拼音:fā tì
1.揭发、举发。《后汉书。卷三八。张法滕冯度杨列传。法雄》:「善政事,好发擿奸伏。」
2.阐发。《南史。卷五二。梁宗室列传下。鄱阳忠烈王恢》:「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遗。」
《韵府拾遗 陌韵》:欲摘
水经注长杨溪侧生异花路人欲摘者皆当先请不得扳取吴宽倪云休秋林野兴图诗迂翁胸中有清癖欲摘繁花归枕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