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75,分79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摩天
抚摩
编摩
摩尼
揣摩
相摩
摩诃
摩顶
摩云
达摩
摩娑
摩崖
荡摩
摩霄
摩肩
《國語辭典》:摩天  拼音:mó tiān
摩,迫近。摩天指迫近天。形容很高的样子。
分類:摩天迫近
《國語辭典》:抚摩(撫摩)  拼音:fǔ mó
1.用手摩娑。如:「他抚摩良久,无限感慨。」
2.抚循安慰。《老残游记》第一三回:「父母养他的时候,不知费了几多的精神,历了无穷的辛苦,淘气碰破了块皮还要抚摩。」
3.引申为安定、救济。宋。尤袤〈淮民谣〉:「抚摩力不给,将奈此扰何!」
《漢語大詞典》:编摩(編摩)
犹编集。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 陆象山 云:‘……每与同官悉意论驳,朝廷清明,常得寝罢。编摩之事,稽考之勤,顾何足以当大官之膳,或庶几者,仅此可以偿万一耳。’”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杂录:“其编摩之勤,意度之新,诚为苦心。” 明 方孝孺 《祭王博士》:“新天子即位,召为博士,遂入辞垣,编摩先朝之实録。” 清 曾国藩 《苗先簏墓志铭》:“又以其暇编摩譔述,从事於其所谓声韵之学。”
分類:编集
《漢語大詞典》:摩尼
(1).指摩尼教。 波斯 人 摩尼 所创立的宗教。其教宣扬光明与黑暗对立,为善恶本原。 摩尼 为明的代表,故摩尼教又称明教、明尊教。传入 中国 的时间有不同说法。 唐 武后 延载 元年, 波斯 人 拂多诞 持《二宗经》来朝, 唐 代宗 大历 三年在 长安 建摩尼寺,赐额 大云光明寺 。其教多在 长安 、 洛阳 及西域商人中流行。 唐 人亦称其教徒为摩尼。旧唐书·回纥传:“五月, 迴鶻 宰相、都督、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迎公主,於鸿臚寺安置。”新唐书·回鹘传上:“ 元和 初,再朝献,始以摩尼至。”
(2).梵语宝珠的译音。也作“末尼”。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摩尼不宵朗,则无别於磧砾。” 唐 颜真卿 《抚州戒坛记》:“严身瓔珞,照耀有摩尼之光。” 金 雷渊 《济南珍珠泉》诗:“轻明疑夜光,洁白真摩尼。”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赋》:“三重银户,入九曲之摩尼。”
(3).泛指佛珠。 清 赵翼 《村舍即事》诗:“床无阿堵烦人举,手有摩尼诵佛持。”
(4).水窦。百喻经·水窦喻:“妇语人言:我夫已觉,更无出处。唯有摩尼可以得出。胡以水竇名为摩尼,欲令其人从水竇出。”
《國語辭典》:揣摩  拼音:chuǎi mó
1.琢磨釐析事物的真相或含意。《战国策。秦策一》:「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红楼梦》第四八回:「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
2.猜测、臆度。《中国历代戏曲选。清。孟称舜。桃花人面。第二折》:「思他念他,这泪脸没处躲。咱将痴心儿自揣摩,未必他心似我。」《文明小史》第二四回:「论理、揣摩风气,小弟也算是竭力的了。上头要行新政,就说新政的话;要招义和团,就说义和团的话。还有什么想不到的去处吗?」
《漢語大詞典》:相摩
亦作“ 相靡 ”。亦作“ 相磨 ”。
(1).互相摩擦。庄子·马蹄:“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 成玄英 疏:“靡,摩也。”文选·宋玉〈高唐赋〉:“砾磥磥而相摩兮,巆震天之礚礚。” 李善 注:“相摩,言水急石流,自相摩礪,声动彻天。” 明 张居正 《答列卿毛介川书》:“今之士大夫,冠缨相摩,踵足相接,一时号为交游者,盖不少矣。”
(2).互相切磋。 宋 苏轼 《张作诗送砚反剑乃和其诗卒以剑归之》:“作诗反剑亦何谓,知君欲以诗相磨。” 梁启超 《新民说》第十一节:“夫羣治之进,非一人所能为也,相摩而迁善,相引而弥长。”
《國語辭典》:摩诃(摩訶)  拼音:mó hē
大、广大。为梵语mahā的音译。
《漢語大詞典》:摩诃池(摩訶池)
池名。在今 四川省 成都市 东南十二里。相传 隋 蜀王秀 取土筑广子城,因为池。有一僧见之曰:“摩訶宫毗罗。”盖 胡 僧谓摩诃为大宫,毗罗为龙,谓其池广大有龙,因名“摩訶池”。一说,为 隋 萧摩诃 所置,故名。 唐 高骈 《残春遣兴》诗:“画舸轻橈柳色新, 摩訶池 上醉青春。” 宋 陆游 《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词:“ 摩訶池 上追游路,红緑参差春晚。” 清 曹寅 《题云辨上人小照》诗:“梅为琢鍊堆前树,人是 摩訶池 上莲。”
《國語辭典》:摩顶(摩頂)  拼音:mó dǐng
1.磨损头顶。比喻舍身救世,不辞劳苦。参见「摩顶放踵」条。
2.用手抚摩头顶,表示喜爱或情意恳切。释迦牟尼佛以大法嘱付摩诃萨时,用右手摩其顶,故后世佛教授戒时,也摩受戒者的顶,传为定式。唐。张南史〈秋夜闻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诗:「禅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更发心。」《水浒传》第四回:「监寺引上法座前,长老用手与他摩顶受记。」
《國語辭典》:摩顶放踵(摩頂放踵)  拼音:mó dǐng fǎng zhǒng
从头顶到脚跟都受损伤。比喻舍身救世,不辞劳苦。《孟子。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先生既墨者,摩顶放踵,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于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也作「摩顶至踵」、「摩顶至足」、「磨顶至踵」、「磨踵灭顶」。
《分类字锦》:摩云(摩云)
郑刚中 摩云度征鸿,天阔目难送。
分类:鸿雁
《國語辭典》:达摩(達摩)  拼音:dá mó
1.一切的现象、法则或佛陀的教法。为梵语Dharma的音译。也作「达磨」。
2.印度高僧,中国禅宗的初祖。参见「菩提达摩」条。
《國語辭典》:摩娑  拼音:mó suō
1.用手抚摩。北朝。无名氏〈琅琊王歌〉:「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红楼梦》第二四回:「宝玉便把脸凑在脖项,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娑,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
2.摸索。《聊斋志异。卷一。狐嫁女》:「时值上弦,月色昏黄,门户可辨,摩娑数进,始抵后楼。」
《國語辭典》:摩挲  拼音:mó suō
抚摩揉搓。唐。韩愈〈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老残游记》第一四回:「亏得个老王妈在老奶奶身上尽自摩挲,忽然嚷道:『不要紧!心口里滚热的呢。』」
《國語辭典》:摩挲  拼音:mā sa
用手掌抚摩衣物,使其平贴。
《國語辭典》:摩崖  拼音:mó yá
刻在山崖石壁上的碑文、经文、佛像、诗赋等。因崖壁凹凸不平,所刻文字无法整齐统一,反而形成雄伟豪放的独特风格。由于崖壁粗糙,经年暴露于外,受风雨侵蚀,所以今所见的摩崖书笔致多圆劲浑厚而少方峻,如〈汉石门颂〉、〈唐舜庙碑〉便是。
《漢語大詞典》:荡摩(盪摩)
亦作“ 盪磨 ”。 谓相切摩而变化。 金 元好问 《涌金亭示同游诸君》诗:“山阳十月未摇落,翠蕤云旓相盪摩。” 明 刘基 《次韵和王文明雨中杂兴》之四:“云木光浮没,川原气盪磨。” 龚尔位 《怀人》诗之三:“湖山妙无极,云气相盪摩。”参见“ 摩盪 ”。
分類:相切
《漢語大詞典》:摩荡(摩盪)
见“ 摩盪 ”。
亦作“ 摩荡 ”。
(1).谓相切摩而变化。语本易·繫辞上:“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盪。” 孔颖达 疏:“阳刚而阴柔,故刚柔共相切摩更递变化也。”朱子语类卷七四:“每一卦生八卦,故谓之摩盪。”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初讲城南茶院时,诸老先生传科举旧学,摩荡鼓舞,受教者无异辞。”
(2).指摩擦振荡。宋史·太祖纪一:“﹝ 太祖 ﹞次 陈桥驛 ,军中知异者 苗训 引门吏 楚昭辅 视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盪者久之。” 明 叶子奇 草木子·克谨:“冬十月,有两日相击,黑光摩盪。” 清 徐昂发 《雁门关》诗:“嵐光自摩荡,巖壑递明晦。”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大日尔曼主义与大斯拉夫主义之二大暗流,衝激摩荡,轧轢不已。”
《漢語大詞典》:摩霄
接近云天,冲天。 唐 慧净 《和卢赞府游纪国道场》:“株盘仰承露,刹凤俯摩霄。” 清 黄鷟来 《题杨人庵〈总戎无著图〉》诗:“南北徙鵾鹏,摩霄展金翅。” 杨笃生 《新湖南·现今大局之危迫》:“ 德国 之帝国主义,其发生於 小亚细亚 綰轂之道与 南美 诸国实业之场者,亦已羽毛丰满有摩霄振翮之势矣。”
《漢語大詞典》:摩肩
(1).肩挨着肩。形容人多拥挤。太平御览卷七七六引 汉 桓谭 新论:“ 楚 之 郢都 ,车掛轂,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新而暮衣弊。”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彯组云臺者摩肩,趍走丹墀者叠迹。” 宋 王禹偁 《汉武帝用宦者典尚书议》:“遂使姦倖求进,摩肩于朝廷;忠直偷安,遁迹于林藪。” 清 曹寅 《三月六日登鼓楼看花》诗:“枯荷包鮓丝络榼,薺花压鬢舆摩肩。”
(2).形容亲密或地方狭窄。 明 李贽 《论交难》:“以势交通者,势去则反,朝摩肩而暮掉臂,固矣。”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两壁夹立,中阔摩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