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规摹(規摹)
见“ 规模 ”。
《國語辭典》:规模(規模)  拼音:guī mó
1.格局、制度。《儒林外史》第三四回:「那泰伯祠的事,已有个规模了。」
2.派头、排场。《初刻拍案惊奇》卷五:「那越客是豪奢公子,规模不小,坐了一号大座船,满载行李辎重。」
《國語辭典》:摹写(摹寫)  拼音:mó xiě
1.依原样描写。书法上摹写的方法有三种。一为描红,二为映摹,三为双钩廓填。也作「模写」。
2.修辞学上指对事物的各种感受,加以形容描写的修辞法。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文中的「荷塘四面,长著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即属于视觉的摹写。
《國語辭典》:临摹(臨摹)  拼音:lín mó
学习书法的两种方法。临是置纸于旁而模仿碑帖,摹则以纸覆于范帖上而描摹。两者皆是初学书法的必经历程。如:「临摹古人名帖,为学书法要门。」
《國語辭典》:摹本  拼音:mó běn
依书画原迹摹写而成的本子。也作「模本」。
《國語辭典》:摹刻  拼音:mó kē
1.摹写,刻石。宋。苏轼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朱蜡为摹刻,细妙分毫釐。」
2.翻刻。宋。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近藏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國語辭典》:摹印  拼音:mó yìn
秦书八体之一。用于玺印,其字形系根据印面篇幅之大小,文字之多寡,将小篆规摹变化而成。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漢語大詞典》:追摹
(1).摹绘死者画像。 清 周亮工 《题高云客诗后》:“比闻 程公 之亡也, 兆 为文哭之,復倩 郭巩 追摹其小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九回:“这喜容或者取生前的小照临下来的,或者生前没有小照,便是纔死下来的时候对着死者追摹下来的。”
(2).追忆摹仿。《花月痕》第八回:“一路上凝神渺虑,细细追摹。” 朱自清 《〈毁灭〉序》:“所幸心境还不曾大变,当日情怀,还能竭力追摹,不至很有出入。”
《漢語大詞典》:摹拓
亦作“ 摹拓 ”。
(1).依样描制,复制。魏书·崔玄伯传:“始 玄伯 父 潜 为兄 浑 誄手笔草本, 延昌 初,著作佐郎 王遵业 买书於市偶得之…… 武定 中, 遵业 子 松年 以遗黄门郎 崔季舒 ,人多摹搨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访求法书名画,不遗餘力。清閒之燕,展玩摹搨,不少怠。”
(2).拓印碑刻金石等。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绎山:“ 始皇 刻石纪功,其文字 李斯 小篆。 后魏 太武帝 登山,使人排倒之,然而歷代摹拓,以为楷则。”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雪蓑道人大寿字》:“ 王培荀 听雨楼随笔云:‘……道人於 南山 磨崖,书大“寿”字。刻成,横画间可卧一人。’按此‘寿’字,不知今在否。如能摹搨一纸,亦伟观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十一节:“好字因好刻得保存于久远,并由此发现摹搨术。”
《漢語大詞典》:摹拓
见“ 摹搨 ”。
《漢語大詞典》:摹勒
(1).依样描字刻石。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元年:“丙戌,御製御笔《神霄玉清万寿宫记》,令 京师 神霄宫 刻记於碑,以碑本赐天下,摹勒立石。”
(2).亦作“ 摹泐 ”。描摹勾勒。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 貽永 , 祁公 之子。国初藏名书画,最多真蹟……而当时摹勒出待詔手,笔多凝滞。”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或谓 靖康 之变,二 王 书卷流落民间,后经蒐罗得之,遂以勒石。所得者,或係他手摹泐。”
(3).模仿。 宋 李觏 《答黄著作书》:“今之学者,谁不为文,大抵摹勒 孟子 ,刼掠 昌黎 。若为文之道,止此而已,则但诵得古文十数篇,拆南补北,染旧作新,尽可为名士矣!”
《國語辭典》:摹拟(摹擬)  拼音:mó nǐ
1.模仿。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齐光禄江淹》:「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也作「模拟」。
2.修辞学上指文学作品对自然与人生各种现象的摹写。
《國語辭典》:摹仿  拼音:mó fǎng
仿效。《文明小史》第二五回:「次日,墨迹陈了,又摹仿了寺里一颗印印上,然后交给济川,捧了进去。」也作「模仿」。
分類:摹仿仿效
《漢語大詞典》:手摹
见“ 手模 ”。
《國語辭典》:手模  拼音:shǒu mó
纹印。指纹人各不同,易于辨识,因此供状、契据等文件多须印手模为證。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动不动要手模,是不是取招状?」《水浒传》第八回:「借过笔来,去年月下押个花字,打过手模。」也称为「手印」。
《國語辭典》:描摹  拼音:miáo mó
依样摹写绘画。也作「描摩」。
分類:描摹
《漢語大詞典》:描模
亦作“ 描摸 ”。亦作“ 描摹 ”。 用图画或语言、文字等表现出人物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等。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外集:“犹之传神,面目易描写,容止气象难描模。” 宋 周密 《杏花天·昭君》词:“丹青自是难描摸,不是当时画错。”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二:“﹝ 王抃 ﹞晚作《筹边楼传奇》,一褒一贬,字挟风霜,于 维州 一案,描摹情状,可泣鬼神。” 季新 《红楼梦新梦》:“此书描摹 中国 之家庭,穷影尽相,足与二十四史方驾。” 何其芳 《老人》:“他正在用宏亮的语声和手势描摹着一匹马。”
《漢語大詞典》:摹画(摹畫)
(1).描画,描绘。 唐 韩愈 《毛颖传》:“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谢。上见其髮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 孙犁 《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 裴松之 的注,材料丰富,人物方面,不只有行,而且有言有貌,易于摹画。”
(2).规画。 宋 李纲 《〈建炎进退志〉总叙》上之下:“是时, 所 已赴謫所,遣使臣齎札子召之,二十餘日而后至。上召对摹画,称旨,锡五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