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不加
(1).不能超过。 三国 魏 嵇康 《明胆论》:“敬览来论,可谓诲亦不加者矣。”
(2).不能支撑。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纵 聪 独力不加,走出阵去。”《东周列国志》第五回:“众人自度气力不加,只得降顺。”
(3).不予。 毛泽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凡不持枪抵抗,不阴谋破坏者,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一律不加俘虏,不加逮捕,不加侮辱。”
分類:超过支撑
《漢語大詞典》:无足(無足)
(1).指人或动物没有脚。荀子·劝学:“螣蛇无足而飞。”晋书·鲁褒传:“无翼而飞,无足而走。” 宋 洪迈 《夷坚丙志·无足妇人》:“时灯火尚存,自隙窥覘,乃无足妇人,负两肉翼。”
(2).指物体没有下部腿状的支撑物。《诗·召南·采苹》“维錡及釜” 毛 传:“有足曰錡,无足曰釜。” 唐 刘师服 侯喜 《石鼎联句》:“或讶短尾銚,又似无足鐺。”
(3).不值得。 宋 苏轼 《潮州修韩文公庙记》:“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鲁迅 《坟·论照相之类》:“目验尚且如此胡涂,则 S城 人之将眼睛理想化为小鲫鱼,实也‘无足深怪’了。”参见“ 无足道 ”。
(4).不知足,不满足。东观汉记·杜林传:“玉食狃猱之意,徼幸之望,曼延无足。”晋书·宣帝纪:“人苦无足,既得 陇 右,復欲得 蜀 !”
(5).不够,配不上。 宋 洪迈 《夷坚丙志·聂从政》:“我几入鬼録,赖君復生,顾世间物无足以报德。”
《漢語大詞典》:无足道(無足道)
不值得说;不值一提。《穀梁传·隐公二年》:“吾 伯姬 归于 纪 ,故志之也。其不言使,何也?逆之道微,无足道焉尔。”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弟异端者流,本无足道者也。”
《國語辭典》:铜柱(銅柱)  拼音:tóng zhù
铜制的柱子。古代立铜柱以标示国界。唐。张谓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诗:「铜柱朱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
《國語辭典》:不支  拼音:bù zhī
不能支持。如:「体力不支」。
《漢語大詞典》:一柱
(1).一根柱子。亦指象柱子的东西。 汉 王充 论衡·谈天:“石之质重,千里一柱,不能胜也。”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江陵 有臺甚大,而有一柱,众木共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雷书:“ 大中祥符 间, 岳州 玉真观为火所焚,惟留一柱。”宋史·乐志十七:“设二十五弦,弦一柱,崇二寸七分。”
(2).喻能担当重任,独力支撑局面的人。 唐 张祜 《读狄梁公传》诗:“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阁下为南溟之鹏,作中天之一柱。” 清 钱谦益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八:“代许孤忠留一柱,帝思耆德抚三辰。” 陈毅 《胡志明主席七十大寿祝辞》:“一柱南天欣老健,英雄肝胆福寿全。”
(3).指旧式账簿或清册里的一个项目。旧式账目分旧管(原有的)、新收(新收进的)、开除(支出的)、实在(剩下的)四项,称为“四柱”或“四柱清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我拿过来一看,就是 张鼎臣 交出来的盘店那一帐本,内中一柱一柱列的很是清楚。”
《國語辭典》:支持  拼音:zhī chí
1.支撑维持。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意者岂非神明依凭支持,以保汉室者也。」《文明小史》第五二回:「饶鸿生却支持不住,只是伏在椅子上打盹。」
2.赞同、鼓励。如:「鼎力支持」、「我支持这个提议。」
3.应付、照应。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他觉来我自支持他,包你没事。」
4.支付、支出。《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应殡殓之费,都要他支持。你可服么?」
5.说话吞吐含糊、搪塞应付。元。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不要你狂言诈语,花唇巧舌,信口支持。」
《國語辭典》:扶病  拼音:fú bìng
支撑病体,带病工作或行动。唐。刘禹锡〈送裴处士应制举〉诗:「老大希逢旧邻里,为君扶病到方山。」也作「扶疾」。
《國語辭典》:枝梧  拼音:zhī wú
抵拒、抵触。《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唐。杜甫〈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诗:「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也作「支吾」。
《國語辭典》:力疾  拼音:lì jí
1.迅速敏捷。《国语。越语下》:「今其来也,刚彊而力疾,王姑待之。」
2.尽力支撑病体。《晋书。卷七○。列传。卞壸》:「壸时发背创,犹未合,力疾而战。」《聊斋志异。卷一○。胭脂》:「女不忍过拒,力疾启扉。」
《漢語大詞典》:支床(支牀)
(1).支撑在床上。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王戎 、 和嶠 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 王 鸡骨支牀, 和 哭泣备礼。”
(2).语出《史记·龟策列传》。后用作典故。 唐 王维 《春日上方即事》诗:“鳩形将刻杖,龟壳用支牀。”此喻养生延年。 清 顾炎武 《过朝邑王处士建常》诗:“黄鵠山川意,相随万里翔。谁能三十载,龟壳但支牀?”此喻守志不移。参见“ 支牀有龟 ”。
《漢語大詞典》:支床有龟(支牀有龜)
史记·龟策列传:“南方老人用龟支牀足,行二十餘岁,老人死,移牀,龟尚生不死。龟能行气导引。”后用为典故,比喻身处困境,内心寂寞。 北周 庾信 《小园赋》:“坐帐无鹤,支牀有龟。” 倪璠 注:“喻己久住 长安 ,若龟支牀矣。”
《國語辭典》:龙骨(龍骨)  拼音:lóng gǔ
1.龙的骨头。《史记。卷二九。河渠书》:「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
2.一种中药。为古代动物骨骼的化石。有镇静、收敛的功效。
3.贯通船底前后的中央强力纵梁或构材。船只的水下脊骨、肋骨及船壳板均连接于此。
《國語辭典》:龙骨车(龍骨車)  拼音:lóng gǔ chē
一种木制的水车,用以激水灌溉田地。可利用人力、畜力、风力转动汲水,架水槽由许多汲水的小箱子连接,由于连的很长,看起来像龙骨,故称为「龙骨车」。
《國語辭典》:顶门(頂門)  拼音:dǐng mén
1.头顶、脑门处。《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諕得尚让顶门上丧了三魂,脚板下走了七魄。」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折:「这三檐伞下怎向顶门上遮?唤侍妾,引领者。」
2.代人受过。如:「错并不在你,你何苦替人顶门?」
《漢語大詞典》:支机石(支機石)
传说为天上织女用以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太平御览卷八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集林》:“昔有一人寻 河 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 严君平 ,云:‘此支机石也。’”一说,其人为 汉 代 张骞 ,谓 骞 奉命寻找 河 源,乘槎经月亮至天河,在月亮见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织女取支机石与 骞 。见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引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唐 宋之问 《明河篇》:“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 成都 卖卜人。” 明 何景明 《七夕》诗:“乘槎莫问支机石,河汉年年此夜阴。” 清 赵翼 《夜坐》诗:“浪説支机石,谁乘犯斗槎?”亦省作“ 支机 ”、“ 支石 ”。 唐 任希古 《和长孙秘监七夕》:“空接 灵臺 下,方恧辨支机。”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量移》:“知甚日菱花重照,知甚支石还投。” 明 张煌言 《冰槎集引》:“昔之乘槎者,或为客星而犯斗牛,或入女宿而得支机。”
《漢語大詞典》:驾海(駕海)
(1).航海。 唐太宗 《幸武功庆善宫》诗:“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 唐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诗:“朝宗延驾海,师役罢梁 溠 。”
(2).支撑水宫。驾,通“ 架 ”。 元 关汉卿 《哭存孝》第三折:“他是那擎天白玉柱,端的是驾海紫金梁。”
(3).鼓浪。 元 王恽 《大雹行》:“黑风驾海天外立,万骑先声振林谷。”
分類:支撑航海
《漢語大詞典》:桢干(楨榦)
亦作“ 楨干 ”。
1.筑墙时所用的木柱,竖在两端的叫桢,竖在两旁障土的叫干。书·费誓:“峙乃楨榦。” 孔 传:“题曰楨,旁曰榦。” 孔颖达 疏:“题曰楨,谓当墙两端者也。旁曰榦,谓在墙两边者也。”史记·鲁周公世家:“ 鲁 人三郊三隧,歭尔芻茭、糗粮、楨榦,无敢不逮。”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五》:“三代以上,十而税一,用之力役,用之田猎,用之兵戎。车马牛、楨干、芻粮、器甲,皆民供之。” 章炳麟 《訄书·明农》:“蔬屮之丰,园圃毓之;楨榦之富,虞衡作之。”
2.指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人或事物。 汉 匡衡 《上政治得失疏》:“朝廷者,天下之楨干也。”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姚信 、 楼玄 、 贺邵 、 张悌 、 郭逴 、 薛莹 ……皆社稷之楨干,国家之良辅。” 唐 柳宗元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 柳镇 ﹞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楨干。”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惟有刚毅不挠,虽遇外物而弗为移,始足作社会楨干。”
3.支撑,支持。后汉书·阜陵质王延传:“帝见 延 及妻子,愍然伤之,乃下詔曰:‘昔 周 之爵封千有八百,而 姬 姓居半者,所以楨干王室也。’”魏书·礼志二:“昔 尧 敦九族, 周 隆本枝,故能磐石维城,御侮於外。今臣之所亲,生见隔弃,岂所以楨干根本,隆建公族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