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正误表(正误表)  拼音:zhèng wù biǎo
改正内容错误部分的报表、表格。
《國語辭典》:改过不吝(改過不吝)  拼音:gǎi guò bù lìn
对于改错,态度坚定,绝不吝惜。《书经。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己,改过不吝。」
《國語辭典》:改过迁善(改過遷善)  拼音:gǎi guò qiān shàn
语本《易经。益卦》:「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指改正过失,诚心向善。《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三舅受了艰难苦楚,这下子改过迁善,料想要用心读书。」也作「改过向善」、「改过从善」、「改行迁善」。
《國語辭典》:改过自新(改過自新)  拼音:gǎi guò zì xīn
改正过失,重新作人。《汉书。卷三三。刑法志》:「刑者不可复蜀,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繇也。」。唐。白居易议肉刑可废不可用〉:「其欲废之者,则曰:『刻肤革,断肢体,人主忍而用之。则恺悌恻隐之心乖矣。』此缇萦所谓虽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繇者也。」也作「改过从新」。
《國語辭典》:改版  拼音:gǎi bǎn
修改、更换版面形式。如:「这本杂志决定在明年改版,届时将以崭新风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漢語大詞典》:更姓改物
谓王朝更迭,改正朔,易服色。国语·周语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 韦昭 注:“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 三国 蜀 刘禅 《出军诏》:“ 曹操 阶祸,窃执天衡,残剥海内,怀无君之心。子 丕 孤竪,敢寻乱阶,盗据神器,更姓改物,世济其凶。”
《漢語大詞典》:革心易行
谓改正错误思想,改变错误行为。《汉书·严助传》:“ 南越王 甚嘉被惠泽,蒙休德,愿革心易行,身从使者入谢。”
《國語辭典》:讳疾忌医(諱疾忌醫)  拼音:huì jí jì yī
名医扁鹊三见蔡桓公,皆看出桓公有病,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但桓公却不承认,也不肯就医,终至丧生。见《韩非子。喻老》。后比喻掩饰过失而不愿听人规劝。如:「有缺点就要改进,切莫讳疾忌医。」
《國語辭典》:朝过夕改(朝過夕改)  拼音:zhāo guò xì gǎi
早上犯的过失,到晚上就改正了。语本《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比喻及时改过。《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君何疑焉?」唐。陆贽 奉天改元大赦制:「况黜免之徒,沉郁既久,朝过夕改,仁何远哉!」
《國語辭典》:迁善改过(遷善改過)  拼音:qiān shàn gǎi guò
改正过失,走上正途。宋。朱熹 白鹿洞书院揭示:「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漢語大詞典》:迁正黜色(遷正黜色)
谓古代帝王登基,改正朔,易服色。
《国语辞典》:蒲鞭示辱  拼音:pú biān shì rù
对有罪过的人,只以蒲鞭稍加处罚,使对方能知耻改正。典出《后汉书。卷二五。刘宽传》。后比喻为政仁慈宽厚,或指极轻的刑罚。也作「蒲鞭不施」、「蒲鞭不用」。
《國語辭典》:矫世励俗(矯世勵俗)  拼音:jiǎo shì lì sú
纠正颓废的世风,激励良善的风俗。宋。王禹偁 四皓庙碑:「远害全身,矫世励俗。清泉洗耳,紫芝充腹。」
《國語辭典》:迷而知反  拼音:mí ér zhī fǎn
迷失正道而及时觉察,回归正途。比喻知错能改。《三国志。卷六。魏书。袁术传》:「而阴谋不轨,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晋。桓玄 与释慧远书劝罢道:「迷而知反,去道不远,可不三思?」
《國語辭典》:迷而不返  拼音:mí ér bù fǎn
迷失道路而不知回头。比喻犯错而不知悔改。汉。王粲 为刘荆州与袁尚书:「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则戎狄蛮夷将有诮让之言,况我同盟,复能戮力为君之役哉?」《三国演义》第三三回:「若迷而不返,则是韩卢、东郭自困于前,而遗田父之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