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天人散花尸上
【佛学大辞典】
(传说)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曰:「昔有人在道上行,见道有一死人,鬼神以杖鞭之。行人问言:此人已死,何故鞭之?鬼神言:是我故身,在生之日不孝父母,事君不忠,不敬三尊,不随师父之教,令我堕罪,苦痛难言,悉我故身,故来鞭耳。稍稍前行,复见一死人。天神来下,散华于死人尸上,以手摩挲之。行人问言:观君似是天,何故摩挲是死尸?答曰:是我故身,生时之日孝顺父母,忠信事君,奉敬三尊,承受师父之教,令我神得生天,皆是故身之恩,是以来报之耳。」
天女散华
【佛学大辞典】
(故事)维摩经天女散华,华著舍利弗等之体去之而不能去。(参见:天华)
五种散乱
【佛学大辞典】
(名数)众生之心有五种散乱:一、自然散乱,五识不守自性,随逐外境,念念变迁也。二、外散乱,意根驰动,随逐外尘,起种种之分别也。三、内散乱,心生高下,念念迁流而不定也。四、粗重散乱,计我我所等粗重之法,而不得解脱也。五、思惟散乱,弃舍大乘,忆念小乘,而不得寂静也。
【佛学常见辞汇】
众生的心有五种的散乱,即一、自然散乱,谓众生的五识不守自性,随逐外境,念念变迁;二、外散乱,是意根驰动,随逐外尘,起种种的分别;三、内散乱,是心生高下,念念迁流而不定;四、粗重散乱,是计我我所粗重之法,而不得解脱;五、思惟散乱,是弃舍大乘,忆念小乘而不得寂静。
六种散乱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性散乱,谓前五识之自性驰逐外缘不能静定也。二、外散乱,谓修善之时,心驰散于五欲之境而不静寂也。三、内散乱,谓修定之时,心动散于诸尘,不生味著,退失静定也。四、相散乱,谓使他人信自己有德,诈作修善之相,而心退失也。五、粗重散乱,谓修善法之时,生我我所之执及我慢等,为此邪执粗重之力故,而所修之善法不清净也。六、作意散乱,谓馀乘及馀定等依外教作意修习,无有證悟,却生散乱也。杂集论一卷末说之。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一、自性散乱〕,谓五识自性,驰逐外缘,乖于静定,故名自性散乱。(五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
〔二、外散乱〕,谓正修善时,于五欲境上,其心驰散,不能寂静,故名外散乱。(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三、内散乱〕,谓修定时,发起沉掉,及于诸尘,而生味著,退失静定,故名内散乱。(沉掉者,沉即昏沉,掉即掉举。谓动散也。)
〔四、相散乱〕,谓欲令他人信己有德,诈见修善之相,由此因缘,所修善法,渐更退失,故名相散乱。
〔五、粗重散乱〕,谓修善法时,起我、我所执,及我慢等邪见,由此邪执粗重力故,所修善法,永不清净,是名粗重散乱。(我者,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中,计有我也。我所者,即色身及财宅眷属也。)
〔六、作意散乱〕,谓或依馀乘,或依馀定,作意修习,不能證悟,发起散乱,是名作意散乱。(馀乘者,谓人天乘也。馀定者,谓世间禅定也。)
分散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林之语。大众一同退去也。
散杖加持
【佛学大辞典】
(仪式)以散杖洒加持水于信者之头也。见真俗佛事编一。
多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多散乱之妄念也。天台四教仪集注中曰:「多散众生数息观。」
定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定者禅定,心常住于一境者,散者散乱,心恒攀缘六尘之境而又暂住者。定心为贤圣之修成,散身为凡夫之自性。定心有有漏无漏之别,散心有善恶无记之三。以此二者统一切之心。
【佛学常见辞汇】
定者禅定,心常住于一境;散者散乱,心常攀缘于六尘之境。
定散二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唐善导以观经一部所明十六想观之行,摄于定散之二善,前十三观以禅定之心,观净土之依正二报,故名之为定善。后三观以散心修三福九品之行,故名之为散善。散善义曰:「前明十三观,以为定善。即是韦提致请,如来已答:后明三福九品,名为散善。是佛自说,虽有定散两门有异总明正宗分竟。」观经玄义分曰:「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定散二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定心散心也。又修定善散善之心也。
定散自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弘愿他力之反对。对于他力大行之念佛,而定善散善为自力回向之行业,故云。
定散自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定散自力项同。
定散自利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定散自力之信心。欲以自力之定散心得證果也。
除散乱心印明
【佛学大辞典】
(印相)先舒左五指,安于脐轮之前,次舒右五指,安于左掌上。结此印已,入于西方无量寿如来之三昧。当观字,其字及我身十方悉皆为红莲华色。能使行者诸众生除散乱之心,入于三昧之位。见摄真实经中。
时散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与时外道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