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商周之际人。散氏,名宜生。一说为散宜氏,名生。与闳夭、太颠等同辅西伯姬昌。姬昌被纣囚禁,散宜生与闳夭等献美女、名马给纣,营救西伯。后佐武王灭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23—262? 【介绍】: 三国魏谯郡铚人,字叔夜。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迁徙。妻魏长乐亭主,为曹操曾孙女。齐王芳正始间,迁郎中,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隐居不仕,与阮籍等交游,为竹林七贤之一。崇尚老庄,声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拒绝山涛推荐,自谓不堪做官。精音律,善鼓琴。友人吕安被诬,康为之辩,遭钟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善文,工诗,风格清峻。有《嵇康集》(鲁迅辑本)。
全三国文·卷四十七
康字叔夜,谯国铚人,尚魏宗室。长荣亭主。除郎中,拜中散大夫。景元二年,以《答山涛书》忤司马昭,寻坐吕安事诛。有《集》十五卷。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知何许人。宋元嘉中。见于寿春衣弊露宿野中。自称郑散骑。言未然事。皆验。江陵有边僧归者。商于寿春。将还。通来欲寄物。僧归以檐重不许。强增之。然檐殊不觉重。行数里即别去曰。我有女兄名慧绪。住三层寺。烦致意。忽不见。顾所寄物。亦失之。僧归大惊。至则求慧绪语之。绪曰。吾无弟。即往求通不见。及通至江陵而慧绪亦死。入其房问讯委悉。因留江陵行见人家坟墓。无不言其氏族死亡年月。江陵人皆相视惊异。或时悬指偷劫道其罪状。故群盗见之。亦掩迹避走。俄就任漾家。索酒。甚急。曰我远行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宜各精进脩善为。先饮醉卧墙下而化。数日复有人见行市中。追及共语久之乃失。
神僧传·卷第四
释慧通。不知何许人。宋元嘉中见在寿春。寝宿无定游历村里。饮宴食啖不异恒人。常自称郑散骑。言未然之事颇时有验。江陵有边僧归者。游贾寿春。将应反乡。路值慧通称欲寄物。僧归时自负重担。固以致辞。遂强置担上。而了不觉重。行数里便别去。谓僧归曰。我有姊在江陵作尼名慧绪住三层寺。君可为我相闻道寻欲往。言讫忽然不见。顾视担上所寄物亦失。僧归既至寻得慧绪。具说其意。绪既无此弟。亦不知何以而然。乃自往寿春寻之竟不相见。通后自往江陵。而慧绪已死。入其房中讯问委悉。因留江陵少时。路由人家坟墓无不悉其氏族死亡年月。传以相问并如其言。或时悬指偷劫道其罪状。于是群盗遥见通者辄间行避走。又于江津路值一人。忽以杖打之语云。何駃归去。看汝家若为。此人至家。果延火所及舍物荡尽。齐永元初忽就相识人任漾求酒甚急。云今应远行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并宜精勤修善为先。饮酒毕至墙边卧地。就看已死后数十日。复有人于市中见之。追及共语。久之乃失。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释慧通。不知何许人也。宋元嘉中见在寿春。衣服趋尔寝宿无定。游历村里饮宴食啖。不异恒人。常自称郑散骑。言未然之事颇时有验。江陵边有僧归者。游贾寿春将应反乡。路值慧通。称欲寄物。僧归时自负重担固以致辞。遂强置担上。而了不觉重。行数里便别去。谓僧归曰。我有姊。在江陵作尼名惠绪。住三层寺。君可为我相闻。道寻欲往。言讫忽然不见。顾视担上所寄物亦失。僧归既至。寻得慧绪。具说其意。绪既无此弟。亦不知何以而然。乃自往来寿春寻之。竟不相见通后自往江陵。而慧绪已死。入其房中讯问委悉。因留江陵少时。路由人家坟墓无不悉其氏族死亡年月。传以相问。并如其言。或时悬指偷劫道其罪状。于是群盗遥见通者。辄间行避走。又于江津路值一人。忽以杖打之。语云。可驶归去看汝家若为。此人至家果为延火所及。舍物荡尽。齐永元初忽就相识人任漾求酒。甚急云。今应远行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并宜精勤修善为先。饮酒毕至墙边卧地。就看已死。后数十日复有人于市中见之。追及共语。久之乃失。
名僧传抄
不知所从来。多见在寻阳。常自称郑散骑。江陵人边僧归。商行至寿阳。将还江陵。通欲寄物于其担上。僧归不肯受。通强之。僧归为受。亦不觉重。行数里别去。谓僧归曰。我有妇。在荆州三层寺作尼。名惠绪。汝至彼可为相闻道我寻往也。言毕忽然不见。僧归至荆州。具为惠绪言之。结尼禅行道德人也。既无此兄。不解所以。后至寿阳。寻之不知处。通后来荆州。到惠绪房。绪已死矣。讯问委悉。寺中知必通也。由留荆洲。与人行见丘墓。皆识名字氏族。四月八日。于上明东寺齐。随众僧行道。于众指示人云。某人经作劫。如是者数人。群盗一时走去。于江津路值一人。以马杖鞭通。通曰。汝忿归看汝家何如。此人至家。火已烧其宅矣。齐永元初。就任漾求酒曰。宜应远行。永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并宜精进。慎幼退转。饮酒毕。至市东墙卧地。既视死矣。数十日忽复于市见之。市人遂视。久久乃没也(云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81 【介绍】: 唐长洲人,字鲁望,号江湖散人、天随子、甫里先生。少高放,通《六经》大义,尤明《春秋》。举进士,不中,往从湖州刺史张抟游,抟历湖、苏二州,辟以自佐。后退隐松江甫里,多所论撰,讲论不倦。与皮日休齐名,时称皮陆。有《甫里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1? 字鲁望,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举进士,不第。隐居松江甫里,自称江湖散人,又号天随子、甫里先生。懿宗咸通十年(869),崔璞以谏议大夫出为苏州刺史,陆以所业谒崔,得识皮日休,相与唱和。后自编其唱和诗为《松陵唱和集》。咸通后期至僖宗乾符中期,张抟为湖、苏州刺史,辟以自佐。乾符六年(879)春卧病笠泽(松江之别名),隐居著书,自编其诗文为《笠泽丛书》。约于中和初(881)疾卒。生平见《新唐书》本传。其诗近体受温李影响,皮日休云:“近代称温飞卿、李义山为之最,俾生参之,未知其孰为之后先也”(《松陵唱和集序》)。古体则多承韩愈一路,以铺张奇崛为主。沈德潜则以为其唱和诗“另开僻涩一体”(《唐诗别裁集》卷四)。南宋叶茵尝合《笠泽丛书》、《松陵集》编成《甫里先生文集》,常见者有《四部丛刊》本20卷。《全唐诗》存诗1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10。
唐诗汇评
陆龟蒙(?-约881),字鲁望,自号甫里先生、天随子、江湖散人,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幼聪颖,善属文,通《六经》大义,尤明《春秋》。举进士不第。从湖、苏二州刺史张搏游,引为从事。后隐居松江甫里,多所论撰。与皮日休为友,世称“皮陆”。后以高士召,不至。与李蔚、卢携交厚,二人为相,召拜左拾遗,诏下,已卒。有《笠泽丛书》三卷、与皮日休唱和诗《松陵唱和集》十卷,今存;又《诗编》十卷、《赋》六卷,己佚。宋人辑有《甫里先生集》二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十四卷。
全唐文·卷八百
龟蒙字鲁望。苏州人。举进士一不中。从湖州刺史张搏游。为湖苏二郡佐。去居松江甫里。自谓江湖散人。或号天随子甫里先生。以高士召不至。李蔚卢携素与善。及当国。召拜左拾遗。诏下日卒。光化中。韦庄表赠右补阙。

作品评论

皮日休《松陵集序》
有进士陆龟蒙字鲁望者,以其业见造凡数编。其才之变,真天地之气也。近代称温飞卿、李义山为之最,俾生参之,未知其孰为之后先也。
陆龟蒙《甫里先生传》
少攻歌诗,欲与造物者争柄,遇事辄变化,不一其体裁。始则凌轹波涛,穿穴险固,四锁怪异,破碎阵敌,卒造平淡而后已。
唐摭言
陆龟蒙,字鲁望,三关人也。幼而聪悟,文学之外,尤善谈笑,常体江、谢赋事,名振江左。居于姑苏,藏书万馀卷,诗篇清丽,与皮日休为唱和之友。……吴子华奠文千馀言,略云:“大风吹海,海波沧涟;涵为子文,无隅无边。长松倚雪,枯枝半折,挺为子文,直上巅绝。风下霜时,寒钟自声,发为子文,铿锵杳清。武陵深阒,川长昼白,间为子文,渺芒岑寂。豕突鲸狂,其来莫当;云沈鸟没,其去倏忽。腻若凝脂,软于无骨。霏漠漠,澹涓涓,春融冶,秋鲜妍。触即碎,潭下月;拭不灭,玉上烟。”
诗林广记
冷斋序《鲁訔注杜工部诗》云:“陆龟蒙得杜诗之赡博,尚轩然自号一家,吓世喧俗。”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较几多。
唐音癸签
陆鲁望江湖自放,诗兴宜饶,而墨彩反复黯钝者,当由多学为累,苦欲以赋料入诗耳。陶潜诗胸中若不著一字者。弘景识字多,吮毫弥拙矣。参三隐君得失,可证林吟功。
《诗源辨体》
陆龟蒙、皮日休唱和多次韵之作,七言律《鼓吹》所选仅得一二可观,其他多怪恶奇丑矣。
《唐诗品汇删•七言律》
陆龟蒙另具清逸之慨,开宋人通衢也。
《唐诗别裁》
龟蒙与皮日休倡和,另开僻涩一体,不能多采。
《贞一斋诗说》
七言律古今所尚……陆鲁望自出变态,觉苍翠逼人。
《唐诗笺注》
鲁望诗最多,时有佳句,而率笔亦甚,晚唐习气如此。
《唐七律隽》
鲁望行芳品洁,为吾邑诗人之最。其《松陵倡和集》多脍炙之句,但芜音累气亦所不免,实开宋人粗□一派,故甄汰颇严,不敢阿所好也。
养一斋诗话
陆鲁望古风律体,不散漫则凑帖,佳诗甚寥寥;每览其诗,仓卒惟恐不尽。然有二绝句可喜,皮袭美不能为也。“陵阳佳地昔年游,谢朓青山李白楼。惟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且将丝䋏系兰舟,醉下烟汀减去愁。江上有楼君莫上,落花随水正东流。”“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住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而人以皮、陆为晚唐高手,且谓皮、陆为唱和劲敌。
《通斋诗话》
陆甫里之风致,似较袭美为优。五言如“分野垦多蹇、连山卦少亭”、“匹夫能曲踊,万骑可横行”、“砚拔萍根洗,舟冲蓼穗撑”、“短床编翠竹,低几凭红柽”……七言如“清樽林下看香印,远岫窗中挂钵囊”、“庭前有蝶争烟蕊,帘外无人报水筒”、“繁弦似玉纷纷碎,佳使如鸿一一惊”、“登山凡著几纲屐,破浪欲乘千里船”……凡此诸联,澹冶之间,仍寓冲融之态,不似袭美一味幽奇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杜子美、韩退之,极力驰骋,排比为多,精意为文,时发深抱,然如祜树生秋,已无风采。夫其散漫渔樵,流连酒茗,天情自朗,故发语犹超。《五歌》、《二遗》,独深寄托,开后来之体。《自遣》二十咏,雅怀深致,妙有遗音。
《诗学渊源》
(龟蒙)诗与袭美同体,而琢削过之,盖效退之而未至者也。而近体或似温、李,而清丽则逊前人矣。
马支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八百十六
支。咸通时自号云居散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荆州人,自号东瓯散人。唐时以征辟为永嘉令,累迁右补阙。唐末耻仕梁王朱温,避地入闽。有《东浮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7? 自号“东瓯散人”,荆州(今属湖北)人。唐末避乱,与母迁至永嘉隐居。昭宗时,出为永嘉县令。后避乱入闽,以右补阙召,未赴,卒于闽中。生平见黄滔《祭崔补阙道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九。道融禀性高奇,工绝句。其《铜雀妓》、《春闺》等诗,语意妙甚,尤为人所称道。辛文房称为晚唐之出类拔萃者。《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其《申唐诗》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录其《东浮集》9卷(原10卷,500余篇),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崔道融(?-907),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博陵(今河北安平)。黄巢起义时,避地东浮,隐居温州仙岩山,自号东瓯散人。征为永嘉令。后入闽,依王审知,征为右补阙,未行,病卒。道融工诗,与方干、司空图唱和,又与黄滔友善。乾宁二年(895),曾自编诗文为《东浮集》九卷,又撰四言诗六十九篇,述中唐以前事实,一事为一篇,编为三卷,名曰《申唐诗》,均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道融)工绝句,语意妙甚,如《铜雀妓》云:“歌咽新翻曲,香销旧赐衣。陵园风雨暗,不见六龙归。”《春闺》云:“寒食月明雨,落花香满泥。佳人持锦字,无雁寄征西。”《寄人》云:“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寒食夜》云:“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大家寒食夜,独贮远乡情”等,尚众。谁谓晚唐间,忽有此作,使古人复生,亦不多让,可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矣。人悉推服其风情雅度,犹恨出处未能梗概之也。
耶律夷腊葛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宫分人,字苏散。穆宗时,以父任入侍,为殿前都点检,为帝所信任,与谋机密,迁寄班都知。帝酗酒杀人,夷腊葛谏,不听。后帝被杀,坐守卫不严处死。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蒋恢,字弘道,号菊圃散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诗苑众芳》)。今录诗九首。
向士虎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临江军清江人,字伯虎,号桂隐散人。向子諲孙。少慧敏。以荫授茂名尉,固辞不就。适意赋诗,每有物外之趣。有《桂隐集》。
赵起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字得君,自称河汾散人。著《种太尉传》,专记名将种谔事迹,叙述较史为详。
散达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女真完颜部人。桓赧弟。劾里钵(金世祖)时,从桓赧起兵反抗。辽大安七年,兵败投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蕲州蕲春人,字子仁。年十六预乡荐,下第归,杜门不出凡二十年。哲宗元符末诏征不赴。与弟林敏修居比邻,终老以文字相友善,世称二林。徽宗政和中赐号高隐处士。
全宋诗
林敏功,字子仁,蕲春(今属湖北)人。年十六,预乡荐,下第归,杜门不出二十年。哲宗元符末诏徵不赴,与弟敏修以文字终老,世号“二林”。徽宗政和中,赐号高隐处士。有诗文百卷,号《蒙山集》;又有《高隐集》七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作《林敏功集》十卷(《宋史·艺文志》),均佚。事见《尚友录》卷一三、《江西诗社宗派图录》。今录诗八首。
全宋文·卷二八八○
林敏功,字子仁,蕲州蕲春(今湖北蕲春蕲州镇西北)人。治《春秋》,年十六预乡荐,下第归,杜门不出者二十年。元符末,诏徵不起,赐号高隐处士、朝散大夫。与弟敏修比邻居终老,世号「二林」。有诗文百卷,号《蒙山集》,兵火后多佚,南宋存《高隐集》七卷(一作十卷)。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二林皆列入。见《楚纪》卷四七,《江西诗社宗派图录》,《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庐州舒城人,字闳休,一字美成,号散翁。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历知巢县、郴州。高宗建炎初知袁州,以本分教民,有治绩。致仕寓居宜春。喜为诗,时号阮绝句。亦以能词见称。有《郴江百咏》、《诗话总龟》、《松菊集》。
全宋诗
阮阅,字闳休,一字美成,号散翁,又号松菊道人,舒城(今属安徽)人。神宗元丰八年(一○八五)进士(清康熙《舒城县志》卷一二),初为钱塘幕官(《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一)。曾自户部郎责知巢县(《舆地纪胜》卷四五)。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晋陵县(《咸淳毗陵志》卷一○)。宣和间知郴州(明万历《郴州志》卷二)。高宗建炎初知袁州(《郡斋读书志》附志二)。著有《巢令君阮户部词》一卷(《皕宋楼藏书志》卷一一九),《总龟先生松菊集》五卷(《郡斋读书志》附志二),均佚;《诗话总龟》、《郴江百咏》,行于世。阮阅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郴江百咏》为底本,参校明万历《郴州志》、清《宋人集》丙编宜秋馆本《郴江百咏辑补》(简称宜秋馆本)等,编为第一卷;诸书散见的阮诗编为第二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黄朝散,失其名。徽宗宣和间以朝散郎通判永州(《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今录诗八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法因庵主,俗姓朱,平江府嵎山(今浙江德清)人。居觉海,为南岳下十四世、慧日文雅禅师法嗣。年二十四,游方至东林谒文雅,居庐阜三十年,不与世接。高宗建炎中东归。晚年称五松散人。《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法因。姑苏嵎山朱氏子也。少汩尘俗无意出缠。年二十四始披缁服。不终五夏遽尔游方。谒慧日雅禅师于东林。慧日举灵云见桃花悟道因缘问之。拟对。日曰。不是不是。忽有所契。呈偈曰。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慧日戒曰。子虽见已入微。更假著鞭当明大法。于是居庐阜三十年。不与世接。四方仰之学者川骛蚁屯就其垆鞴。因亦不辞煅炼随机说法。宋建炎末盗起江左。乃顺流东归。觉海缁白踵门问道。尝谓众曰。汝等当饱持定力。弗忧晨炊干求外务也。晚年放浪自若。称曰五松散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法因,姑苏嵎山朱氏子也。少泊尘俗,无意出缠。年二十四始披缁服,不终五夏,遽尔游方,谒慧日雅于东林。慧日举灵云见桃花悟道因缘问之。拟对,日曰:“不是、不是。”忽有所契,呈偈曰:“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慧日戒曰:“子虽见已入微,更猛著鞭,当明大法。”于是,居芦阜三十年,不与世接,四方仰之,学者奔赴,就其炉鞴。因亦不辞煆炼,随机说法。宋建炎末,盗起江左,乃顺流东归,觉海,缁白踵门问道。尝谓众曰:“汝等当饱持定力,弗忧晨炊,干求外务也。”晚年放浪自若,称曰“五松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