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威裁
令人敬畏的鉴别力。南史·梁吴平侯景传:“ 景 居州清恪,有威裁,明解吏职,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
分類:敬畏鉴别
《漢語大詞典》:威礼(威禮)
敬畏而有礼节。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臣闻帝王之於亲戚,爱之虽隆,必示之以威礼;宠之虽贵,必示之以法度。”
《漢語大詞典》:耸体(聳體)
犹耸身。有敬畏意。北史·恩幸传·王仲兴:“ 宣武 游幸, 仲兴 常侍,不离左右,外事得径以闻,百僚亦耸体而承望焉。”
分類:耸身敬畏
《漢語大詞典》:豫震
悦服敬畏。 汉 蔡邕 《太尉乔公碑》:“每所临向,清风光翔,远近豫震,兹可谓超越众庶,彰於远邇者已。”
分類:悦服敬畏
《漢語大詞典》:惶畏
惶恐敬畏。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蜀郡太守熲川刘胜》:“明府在九重之内,臣吏惶畏天威,莫敢尽情。”
分類:惶恐敬畏
《國語辭典》:战战慄慄(戰戰慄慄)  拼音:zhàn zhàn lì lì
戒惧谨慎的样子。《晋书。卷四八。段灼传》:「恒战战慄慄,不忘戒惧,所以欲永终天禄,恐为将来贤圣之驱除也。」《三国演义》第一○七回:「帝问会曰:『卿何以不汗?』会对曰:『战战慄慄,汗不敢出。』」也作「战战栗栗」。
分類:敬畏戒慎
《國語辭典》:望尘而拜(望塵而拜)  拼音:wàng chén ér bài
晋朝潘岳、石崇等人趋炎附势,望见权贵贾谧来车扬起的灰尘,即行叩拜。典出《晋书。卷五五。潘岳传》。后形容趋炎附势,阿谀谄媚的神态。宋。张孝祥《刘两府》:「士于兹时蕲一望尘而拜,犹恐无因而至前。」
《國語辭典》:威风凛凛(威風凜凜)  拼音:wēi fēng lǐn lǐn
形容声势赫赫,气势逼人。《三国演义》第三回:「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西游记》第四回:「这番比前不同,威风凛凛,杀气森森,各样妖精,无般不有。」
《国语辞典》:威震天下  拼音:wēi zhèn tiān xià
声望威名为天下人所敬畏。汉。桓宽《盐铁论。非鞅》:「蒙恬却胡千里,非无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强也。」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轩辕本纪》:「发金作冶,制为铠甲及剑,造立兵仗刀戟大弩等,威震天下。」也作「威振天下」。
《國語辭典》:畏天爱民(畏天愛民)  拼音:wèi tiān ài mín
敬畏上天,爱护百姓。宋。陆游〈上殿札子〉三首之三:「祖宗畏天爱民,子孙皆当取法。」也作「畏天恤民」。
《漢語大詞典》:畏天悯人(畏天憫人)
敬畏天命,悯惜世人的困苦。 隋 王通 中说·周公:“易之忧患,业业焉,孜孜焉,其畏天悯人,思及时而动乎?”
《漢語大詞典》:胁肩低眉(脅肩低眉)
缩肩低头。形容故作恭敬畏惧的样子。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虽器不益於旦夕之用,才不周於立朝之俊,不亦愈於胁肩低眉,諂媚权右。”亦作“ 胁肩低首 ”。资治通鉴·汉景帝前三年:“功义如此,尚见疑於上,胁肩低首,累足抚衿。”
《国语辞典》:纶音佛语(纶音佛语)  拼音:lún yīn fó yǔ
形容使人心生敬畏或景仰的话。《红楼梦》第一二回:「贾瑞如听纶音佛语一般,忙往后退。」
《国语辞典》:倾耳拭目(倾耳拭目)  拼音:qīng ěr shì mù
侧著耳朵静听,擦亮眼睛细看。形容心神专注、敬畏服从的样子。宋。陆游〈上殿劄子〉:「恭惟陛下龙飞御极之初,天下倾耳拭目之时,所当戒者,惟嗜好而已。」也作「倾耳注目」。
《国语辞典》:倾耳注目(倾耳注目)  拼音:qīng ěr zhù mù
侧著耳朵静听,集中眼力细看。形容心神专注、敬畏服从的样子。《三国志。卷十九。魏书。陈思王植传》:「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唐。元稹〈论教本书〉:「今陛下以上圣之资,肇临海内,是天下之人倾耳注目之日也。」也作「倾耳拭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