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裕绖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裕绖 (1842年—?),又裕祗,字敬亭,号恭甫,舒穆禄氏,内务府镶黄旗满洲人,同进士出身。隶内务府镶黄旗满洲椿寿管领下,同治丁卯科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参加光绪庚寅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75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孙思敬(1843-1891),字伯肃,又字俨若,无锡人。并沿袭了他父亲的堂号意园。廪贡生。文章道德见重当时,以设帐授徒为生,吴稚晖,丁云轩,俞仲还等皆其高足。去世时年仅48岁。在他去世四十多年后,其幼女孙卓如(画家,尤工花卉)搜集了他部分诗、书、画,编辑成《意园遗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驾六,一字孟旸,号薇客,又号恬庵。道光二十年进士,历官赞善,降为编修。工诗。光绪间卒。有《紫薇仙馆诗钞》。
胡从简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胡从简(1844年—1895年),字敬亭,四川省成都府新津县人,清代著名经师大家,著名礼学大师、进士。新津胡氏祖籍安徽绩溪,后迁江西庐陵。综合吴克让的《新津县乡土志》及新津胡氏族谱载,新津胡氏一世祖为宋末元初胡受,从湖北麻城迁入川西。四世祖为胡通海,元末进士,四川昌州知州,后定居永川九龙滩。 时昌州辖大足、荣昌、永川等地。五世祖为胡复初,元末庠生,不仕后充任蜀之荣县东川书院教授。六世祖为明初刑部侍郎,兵部左侍郎胡子昭,与方孝孺同日殉难。明朝传至胡应这一代始迁新津。清初胡氏另一脉相传到十六代胡大斌。又一支传到二十一代胡文魁。这两支也迁到新津。清初至清末,胡氏又相传约十代。胡从简1844年出生于新津。由于明末清初四川的连续兵灾,当时胡家已经式微。胡从简人穷志不穷,“编屦得钱为活。年十九,始读书,刻苦自励。”吴克让《新津县乡土志》说, “胡从简亦岳公再传子弟,邃于古义。” 这里所说的岳公即岳逢阳,字丹崖,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1832)进士。 岳逢阳是清代新津县四位进士中的第二位。岳逢阳家在新津县安西镇月花村,是岳飞第二十三世嫡孙。后来胡从简考上锦江书院邑庠生(秀才)。1874年胡从简肄业锦江书院,时年三十。1875年,四川学政张之洞建立尊经书院,在全蜀学生三万人中选拔百名入学,录取率0.003。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和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计划通过尊经书院,以“一人学战,教成十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的方式为蜀中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 为给尊经书院选拔高才生,张之洞在蜀中主持考试,题为周礼社制考。试毕,胡从简被张之洞选拔为第一,入选为尊经书院上舍生,即今天的高年级研究生。据记载,胡从简“融贯礼经,《周礼》、《大小戴记》并注疏皆成诵。”当时参加考试的学生中,有与胡从简同时第一批考入尊经书院的杨锐,宋育仁,廖平等人。他们虽比胡从简小五到十岁上下,但即使在学术上他们人人皆非等闲之辈。胡从简能在考试中从这批人中脱颖而出,可见其学力之深厚。1879年,王闿运应四川总督丁宝桢之邀来到成都,担任尊经书院山长 (校长)。王闿运学问深厚,尤注重通经致用。他担任尊经书院山长期间,重振了著名的“蜀学”,使蜀学派一跃成为当时中国学术的顶峰,因而在晚清及近代学术思想史上名垂千古。钱基博曾指出“疑古非圣,五十年来,学风之变,其机发自湘之王闿运;由湘而蜀,由蜀而粤(康有为、梁启超),而皖(胡适、陈独秀); 其所由来者渐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足见王闿运在清末民初的历史地位。王闿运来到尊经书院后立即考试学生,题目是“玄端,冠端所用。”学生们答题大多依据乾嘉学派大师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等流行著作。唯独胡从简“取证经记,曲折旁通,”立即受到王闿运的器重,提拔为斋长。古代的学院分院斋两级管理,相当于现在的校院两级。按国子监的传统,斋长在日常教学管理甚至是寝室管理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斋长既起着维持正常秩序的作用, 也发挥着课后协助教官监督学生言行的作用。斋长有权对违规的学生进行惩处。清末薛福成《庸庵笔记》说,在王闿运指导下,胡从简治《》,戴光治《》,廖平治《公羊》、《榖梁》、《春秋》,刘子雄、岳森通诸经,“皆有师法,”成为蜀学派在清代学术史上的杰出代表。廖平的学说也为后来的变法奠定了学术基础。而杨锐,宋育仁则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政治领袖人物。胡从简终成清代礼学大师。清史资料《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特别将胡从简传附于王闿运传之后,显然是视他为王闿运之得意门生。1892年胡从简考取进士。按梁启超的说法来算,清代的一个童生历经逐次科举考试,最后取得进士功名的几率小于万分之一。社会和朝廷对进士都很重视。按朝廷惯例,胡从简被授予知县即用。七品知县,年俸45到60两白银,禄米45斛(一斛等于五斗或50 升或约为现在200斤),养廉银1200两白银。相比之下,一户农家一年的收入平均才40两白银。胡从简被授予知县,也就是说,凭正常合法收入,他一年的经济收入可以是一般人的十几倍。对于曾在青年时期经历过贫困的胡从简来说,做官无疑是改善家庭物质生活的机会。清史资料《清代朴学大师列传·胡从简传》,《清代学人列传·胡从简传》记载胡从简弃官不做,“乞病归,家居治学,竟不复出。” 胡从简治学极为刻苦,“恒以夜分就灯下纂录,五十而瞽。 ”“所著书有《礼经考》,《礼经释例》,《周礼句读》,《大戴礼记笺》,《读礼管窥》,累六百余万言,蔚若继曲台之后。” 只可惜这些著作今天恐怕已经毁损。查遍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除《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和《尊经书院三集》以外,有关尊经书院的档案和资料现在全部不知所终,其中包括胡从简的巨著。就连尊经书院各位进士的朱卷也都在文献中没有了踪影,只有宋育仁的还在。鉴于尊经书院与戊戍变法的密切关系,这个现象与戊戍变法失败直接有关。西汉学者后苍开创《》学以后,两千年以降,研究《》学的大家为数众多,其中还包括朱熹等人。由于上古历史文献流传下来的很少,文义考据及其艰难,历代学者在《》学研究领域中的成果多为论文,专著较少,而胡从简的礼学却有五部专著,六百余万言之巨。通盘比较《清代学人列传》对各位入传学者的学术地位评价,“蔚若继曲台之后”之语的确是极高赞誉。其意为,胡从简是继西汉经学大家后苍著《后氏曲台记》,开创《》学以后,两千年来成就最是蔚为大观的《》学大师。《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和《清代学人列传》王闿运传一文中还指出,胡从简“蔚为经师,咸守家法,较之诂经、学海所造就者殆有过无不及焉。” 这句评语也是对胡从简的很高评价。清代是历史文献研究考证学的黄金时代和顶峰。清代这方面的大家有许多。光是乾隆到嘉庆年间形成的乾嘉学派就有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等等。乾嘉学派奠基人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一些达官贵人如阮元、毕沅等,也出而倡导经学,著述丰富。整个清代考据学学海中有造就者光是出现在《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一书中的著名学者就有370余人。胡从简能得到“有过无不及”的盖棺定论,绝对是极大的荣誉。胡从简无嗣,收侄儿胡念祖为子,传其学。胡念祖在学术上得胡从简真传,在尊经书院就读时也是廪生,后又任书院东斋斋长。现存于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尊经书局出版物《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和《尊经书院三集》中刊有胡从简,胡念祖他们两人的论文共15篇。其中胡从简七篇,胡念祖八篇。这三部珍贵典籍是尊经书院留传下来的现存唯一学术书籍。不幸中的万幸,这15篇论文就成了今人了解胡氏礼学的窥豹之管。1895年胡从简逝世,享年54岁。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庆州人。字寿敬。号石菱、钝斋、溪园退士。
张主敬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张主敬,字止庵,贵州贵阳人,进士出身。
路敬亭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路敬亭,山东省济南府历城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年(1876年),参加丙子恩科会试,得贡士第335名。殿试登进士3甲第66名。同年五月(6月3日),经吏部掣签,授即用知县。
郭敬佑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郭敬佑,山东省武定府乐陵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年(1876年),参加丙子恩科会试,得贡士第319名。殿试登进士3甲第95名。同年五月(6月3日),经吏部掣签,授即用知县。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六
吴庆坻,字子修,钱塘人。光绪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湖南提学使。有《补松庐诗录》。
简介
吴庆坻(1848—1924),字子修,又字敬疆,号补松老人。钱塘(今杭州)人,光绪十二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历任四川学政,湖南提学使,政务处总办,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善诗文,工书法,近苏灵芝铁像碑。参与《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的攒修。著有《补松庐文录》八卷、《补松庐诗录》六卷、《悔余生诗》、《蕉廊脞录》、《益州书画录续编》等。吴氏与八千卷楼主人、清季著名藏书家丁氏交好,曾参加铁花吟社,与丁丙相唱和;其女归于丁丙之孙。
维基
吴庆坻(1848年—1924年),字子脩、敬彊、子修,浙江钱塘县人,清朝进士。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吴振棫官至云南巡抚,父亲做过山西雁平兵备道。早年随祖父宦游四方,师从俞樾,光绪二年(1876年),乡试中举;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进士及第。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五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国史馆协修。光绪十七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光绪二十一年,任会典馆画图处纂修、次年任会典馆画图处帮总纂。光绪二十二年,任功臣馆纂修。光绪二十三年,任四川学政。任内创设新式学堂,采购西学图书。光绪二十七年,任本衙门撰文。光绪二十八年,任政务处帮总办;次年改云南乡试副考官、湖南学政。光绪三十一年,任政务处总办、次年署理湖南提学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东渡日本,考察学制。光绪三十三年,署湖南布政使、湖南提法使。宣统元年,任湖南提学使,创建稻田中学。任内从牙厘、矿务等局拨款,创办省校;又定捐为三路师范之用,创办优级师范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夏,乞老告归。辛亥革命后,在上海以遗老自居,1916年秋,返杭州,长时间隐居于杭州,与冯煦、樊增祥等组“超社”、“逸社”。1924年殁于杭州学官巷。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别署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福建闽县人。中举后曾来台。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屡次出任考官。光绪八年(1882)任江西学政,翌年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因中法战争失利,遭受牵连,被降五级,里居达廿馀年。光绪廿四年(1893)开始,掌教福州鳌峰书院,积极推动地方教育。宣统元年(1909)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民国元年(1912)溥仪入学,被宣召为授读,授太傅,尽忠辅育。张勋复辟,推举为议政大臣。民国廿年(1931)满州事变,随帝入满州,及建国登基,仍随侍为帝师傅。民国廿四年(1935)捐馆,年八十八。  陈氏善诗,为闽派诗坛领袖之一,其诗多感时怀旧之作。著有《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沧趣楼联语》、《沧趣楼律赋》、《南游草》、《陈文忠公奏议》等,刊有《征秋馆藏印》、《征秋馆吉金图录》〖参考(1)《福建名人词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2)赖子清《台湾诗醇》,台北:青木印刷所,1935。〗。(杨永智撰)
维基
陈宝琛(1848年10月25日—1935年3月5日),字敬嘉,原字长庵,改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福建福州府闽县螺洲人。溥仪帝师。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黄敬(?~1888),字景寅,淡水关渡人,人称关渡先生。年幼丧父,母亲督学苦读,道光二十八年(1848),安溪举人卢春选来淡设教,乃师事之,学业大进。咸丰四年(1854)取中岁贡生,后获授福建福清县学教谕,因母年迈未就,于是设帐关渡,以敦行为本,及门多秀士。尤擅易经,相关著述甚多,撰有《易经义类存编》、《易经总论》、《古今占法》等,惜今未见;门人杨克彰亦擅易学,因此得使淡北成为北台易学中心之一。  黄敬能诗,但因年代久远,湮没无几,昭和十九年(1940)幸经陈镦厚、李恒刚蒐罗抄录,得诗百馀首,辑为《观潮斋诗集》,今抄本仍存于台湾分馆。战后,陈镦厚再将抄本稍作整理,并更动作品顺序,于1971年发表在《台北文献》直字第十七、十八期上,唯其中部分文字与抄本有异,并出现错误。黄氏诗作,其内容多写自然景物之美,谢雪渔谓其诗风或轻清流利,或典赡风华;而陈镦厚更将之与郑用锡、李望洋、陈维英、曹敬齐名,并称为台湾北部文学界五大宿儒〖参见陈镦厚〈观潮斋诗集序〉。〗,视之为当时北台文坛之能手。以下所录诸作乃据陈镦厚、李恒刚辑《观潮斋诗集》,及近人赖子清《台湾诗醇》、《台海诗珠》、陈汉光《台湾诗录》、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黄美娥撰)
杨耀林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杨耀林,字敬轩,直隶清苑县魏村镇人,光绪庚辰进士。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曾任山东潍县知县,升济宁州知州。升至烟台候补道,因曲士文起事平定而被牵连革职。有一兄杨耀宗。
董敬安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董敬安,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六年(1880年),参加庚辰科殿试,登进士三甲第88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八
释敬安,字寄禅,号八指头陀,湘潭人,本姓黄。湘阴法华寺僧。后居京师法源寺。有《八指头陀诗集》。
黄鹤楼志·人物篇
释敬安(1852—1913) 诗僧。字寄禅,俗姓黄,名读山,字福馀。湖南湘潭人。因在佛前烧残二指,又号八指头陀。曾为宁波天童寺首座、宁波僧教育会会长,辛亥后任中华佛教协会会长。光绪年间曾三次登黄鹄山游黄鹤楼及故址,先后写有《将之普陀登黄鹤楼》《登黄鹤楼》《黄鹤楼故址》《又观所状赤壁、卧龙冈、黄鹤楼诸古迹,再题二绝句》等诗作。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六
释敬安,字寄禅。姓黄氏,湘潭人也。其先世为山谷苗裔,宋时由江西迁茶陵,明季乃徙湘潭之石潭。世业农,父宣杏,母胡氏。尝祷白衣大士,梦兰而生。数岁时,好闻仙佛事,常终日喃喃,若有所吟诵。七岁失母,诸姊皆嫁,父或他适,则以安兄弟,寄食邻家。日昃不返,即啼号踪迹之,里人为之恻。然年十一,始就塾师,授《论语》未终篇,父又没,零丁孤苦,极厥惨伤。其弟以幼,依族父安,独无所得食。尝为人牧牛,辄携书于牛背诵之。一日与群儿避雨,村中闻读唐诗,至“少孤为客早”句,潜然泪下。塾师周云帆,骇问其由,以父没不能读对,云帆甚怜之,曰:“尔为我炊爨、洒埽可乎?”即下拜云帆,喜甚。每语人曰:“此儿耐苦读,后必有所树立,余老不及见耳。”无何,云帆病没,安遂散去,然犹不废业。闻里中豪家,欲觅一僮伴儿读,即欣然往就,至则使供驱役,自读辄遭诃叱。因悲叹“以为屈身为读书计,既违所愿,岂可为区区衣食为人奴乎?”即辞去,习工艺,鞭挞尤甚,绝而复苏者数。一日见篱间白桃花,忽为风雨摧败,不觉失声大哭。因慨然动出尘想,遂投湘阴法华寺出家,礼东林长老为师,时同治七年也。冬初,复诣南岳祝圣寺,从贤楷律师受具。首参恒志于岐山,专司苦行诸职,暇则随众坐禅。越五年,颇有省。时精一首座为维那间,以诗自娱,安讽之曰:“出家人不究本分上事,乃学世谛文字耶?”因笑曰:“汝髫龄精进,他日成佛,未可量至。文字般若三昧,恐今生未能證得。”后省舅氏至巴陵,登岳阳楼,友人分韵赋诗,安独澄神,趺坐下视,湖光一碧万顷,忽得“洞庭波送一僧来”句,归述于郭菊荪,谓有神助,且言其有宿根,力劝之学,授唐诗三百篇,一百成诵,后精一见安所作大奇之。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季同(1851~1905),字敬如,福建侯官人。同治八年(1869)肄业于福建船政学堂,习法语。十二年(1873)朝议拟派使驻西洋各国,船政大臣沈葆桢保以都司,偕洋员日尔格游历欧州。十三年(1874)归,升参将,并加副将衔。十四年(1875)起,随李凤苞使各国,为翻译,后朝廷交涉多委之。光绪十年(1884)随刘铭传来台,先为幕僚,后为副将。二十一年(1895)台抚唐景崧请其署台湾布政使,献改民主国之策,为独立自守计。台湾民主国成立,以为外务大臣,介法人求各国承认自主,皆不答。谋初定,唐无坚守志,遽遁。陈季同率驾时等四轮船赴两江呈缴。内渡后桥居上海。庚子(1900)拳匪事起,建议东南互保之约,成。三十一年(1905)卒于金陵,时主官报、翻译两局。著有《三乘槎客诗文集》十卷、《庐沟吟》一卷、《黔游集》一卷及法文书数种〖参考:(1)国家图书馆特藏组编印:《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12月增订再版。(2)许雪姬总策划:《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4年5月。〗。  陈季同有吊台湾七律四首,见连横《台湾诗乘》,今据以移录。(吴福助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