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敲诈(敲詐)  拼音:qiāo zhà
假借事端或利用时机,用恐吓的方法,勒索他人财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这个处分,如何担得起?所以部里就借此敲诈了。」
《國語辭典》:敲诈勒索(敲詐勒索)  拼音:qiāo zhà lè suǒ
凭仗著势力或抓住别人某种把柄,强行要胁人交出钱财。如:「治安恶化,敲诈勒索事件层出不穷。」
《漢語大詞典》:敲磕
(1).敲诈。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九:“但你们还未想到,他们尚可借此题目,大肆敲磕,那才是终身大患哩!”参见“ 敲搕 ”。
(2).见“ 敲搕 ”。
分類:敲诈五部
《漢語大詞典》:敲搕
(1).犹推敲,琢磨。朱子语类卷十四:“吾儒与 老 庄 学皆无传,惟有释氏常有人,盖他一切办得不説,都待别人自去敲搕,自有箇通透处。”一本作“ 敲磕 ”。
(2).犹敲诈。《新华日报》1943.2.17:“利用职位的便利私自营商,固然应该严禁;但滥用职权,或以此作为敲搕的工具,尤应倍加惩戒。”
《國語辭典》:扎诈(紮詐)  拼音:zhá zhà
设圈套诈取钱财。《醒世恒言。卷一五。赫大卿遗恨鸳鸯绦》:「静真等昨到小尼庵中,假说被人扎诈,权住一两日,故此误留。」也作「扎囮」。
分類:敲诈讹诈
《国语辞典》:挂钩子(挂钩子)  拼音:guà gōu zi
敲诈。如:「老王不知有何把柄在他手上?否则怎容得他一天到晚的挂钩子。」
分类:敲诈
《漢語大詞典》:拆梢
方言。敲诈。 鲁迅 《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他画‘老鸨虐妓’、‘流氓拆梢’之类,却实在画得很好的。”
分類:方言敲诈
《漢語大詞典》:敲搕
(1).犹推敲,琢磨。朱子语类卷十四:“吾儒与 老 庄 学皆无传,惟有释氏常有人,盖他一切办得不説,都待别人自去敲搕,自有箇通透处。”一本作“ 敲磕 ”。
(2).犹敲诈。《新华日报》1943.2.17:“利用职位的便利私自营商,固然应该严禁;但滥用职权,或以此作为敲搕的工具,尤应倍加惩戒。”
《漢語大詞典》:搕诈(搕詐)
敲诈。 张秀热 《五四运动在四川的回忆》:“给绅士下的定义是:‘逢迎官兵匪,搕诈农工商。’”
分類:敲诈
《漢語大詞典》:磕诈(磕詐)
方言。犹敲诈。 沙汀 《还乡记》三:“卦婆子 张姨娘 有五十多岁,矮胖和善,不如一般巫婆的喜欢磕诈。”一本作“ 敲诈 ”。
分類:方言敲诈
《國語辭典》:头钱(頭錢)  拼音:tóu qián
1.聚赌抽头所得的钱。《儒林外史》第一九回:「知道三老爹到家几日了,送几个头钱来与老爹接风。」《官场现形记》第二一回:「纵然不能赢钱,弄他们两个头钱,贴补贴补候补之用,也是好的。」也称为「头子钱」、「头儿钱」。
2.用作赌具的铜钱。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二折:「我去那新红盒子内,拿著这常占胜不占输,只愁富不愁穷,明丢丢的几个头钱问。」《水浒传》第三八回:「当时李逵慌忙跑出城外小张乙赌房里来,便去场上,将这十两银子撇在地下,叫道:『把头钱过来,我博。』」
《國語辭典》:矫虔(矯虔)  拼音:jiǎo qián
欺诈强取。《书经。吕刑》:「鸱义奸宄,夺攘矫虔。」
《國語辭典》:竹杠(竹槓)  拼音:zhú gàng
诈骗钱财的陷阱。《官场现形记》第一七回:「兄弟敲竹杠,也算会敲的了,难道这里头还有竹杠不成?」
《漢語大詞典》:敲剥
敲诈剥削。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原君:“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四回:“ 安徽 百姓穷,禁得住几回敲剥!”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这些九姓胡对东西方贸易的大利当然看得眼红,他们……获利总是极厚,厚利的来源主要是敲剥 唐 人。”
分類:敲诈剥削
《漢語大詞典》:捋须钱(捋鬚錢)
南唐 张崇 敲诈人民的名目之一。 宋 郑文宝 《南唐近事,捋须钱》:“ 张崇 帅 庐州 ,好为不法,士庶苦之。尝入覲 江都 , 庐 人幸其改任,皆相谓曰:‘渠伊必不復来矣。’ 崇 来,计口徵渠伊钱。明年,再入覲,盛有罢府之议。不敢指实,道路相见皆捋鬚为庆。 崇 归,又徵捋鬚钱。” 清 吴任臣 十国春秋·吴九·张崇传作“捋髭钱”。
《漢語大詞典》:索诈(索詐)
勒索敲诈。《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董县丞 大惊道:‘大爷乃一县父母,那有些事?必是你们这些奴才,索诈不遂,故此谋他性命!快引我去寻来。’”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拿获》:“若有窝家,彼先带到其处,恐吓锁拿,多方索诈。”清史稿·恂勤郡王允禵传:“﹝ 康熙 ﹞五十八年四月,劾吏部侍郎 色尔图 督兵餉失职,都统 胡锡图 索诈骚扰,治其罪。”
分類:勒索敲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