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一通
(1).表数量。用于文章、文件、书信、电报。 汉 班昭 《女诫》:“閒作《女诫》七章,愿诸女各写一通,庶有补益,裨助汝身。” 唐 元稹 《为萧相国谢太夫人国号告身状》:“恩赐臣母国号告身一通。”儒林外史第九回:“连忙将案寻出,用纸誊写一通递与他。” 郭沫若 《反正前后》七:“弄到第二天我们的 尹大都督 便下了一通罪己诏,深深的把 杨总监 褒奖了一场。”
(2).表数量。用于器物。《南齐书·张融传》:“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今若立一通石碑在亭中,别请当今名笔写此三字在内,可垂永久。”
(3).表数量。表动量。犹一遍,一次,一阵。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天子闻之大喜,再命 李白 对番官面宣一通,然后用宝入函。”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只在新近因为白得了一个月的薪水这才发狠买来的太平御览上查了一通,到底查不着。” 瞿秋白 《慈善家的妈妈》:“他愤恨极了,就跑上慈善家的大门,破口大骂了一通。” 毛泽东 《整顿党的作风》:“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这样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坏。”
(4).表数量。击鼓的一个段落。 明 杨慎 丹铅总录·琐语:“鼓三百三十槌为一通,鼓止角动,吹十二声为一叠,故 唐 诗有叠鼓鸣笳之句。出《卫公兵法》。”
(5).全部,通通。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十六:“我看不如咱们站起队来教武委会主任挑,把不能用的挑出去,余下咱们一通去!”
《国语辞典》:具状(具状)  拼音:jù zhuàng
准备告状文件。《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您怕人说服内成亲时,何不具状告官后,召媒改嫁,几多稳当。」
《國語辭典》:信使  拼音:xìn shǐ
奉命传递讯息、信函的使者。《南史。卷六四。徐文盛传》:「文盛深德景,遂密通信使,都无战心,众咸愤怨。」《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故遣信使,晓谕百姓以发卒之事。」
《漢語大詞典》:录黄
宋 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宋史·职官志一:“﹝中书省﹞承制画旨以授门下省。令宣之,侍郎奉之,舍人行之,留其所得旨为底;大事奏禀得旨者为‘画黄’,小事拟进得旨者为‘録黄’。”《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中书省、枢密院面奉宣旨,别以黄纸书,中书令、侍郎、舍人宣奉行讫,録送门下省为画黄。受批降若覆请得旨及入状得画事,别以黄纸亦书宣奉行讫,録送门下省为録黄。” 宋 苏辙 《论软堰申三省状》:“窃见中书省録黄北流软堰事……候下手日,先将检计到功料奏取指挥。”
《國語辭典》:指示  拼音:zhǐ shì
1.指给别人看。《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果有小路快便,相烦指示同行,到了镇上买酒相谢。」
2.对部属或晚辈说明处理事情的原则和方法。《三国演义》第一○二回:「杜睿等二人在谷中监督匠作,依法制造,孔明每日往来指示。」《红楼梦》第一四回:「因此也不把众人放在眼里,挥霍指示,任其所为,目若无人。」
3.指教、赐教。如:「多承指示,万分感激。」
《國語辭典》:载书(載書)  拼音:zài shū
盟约。《左传。襄公九年》:「晋士庄子为载书,曰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晋命是听。」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漢語大詞典》:巾箱
(1).古时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后亦用以存放书卷、文件等物品。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汉武内传》:“ 武帝 见 西王母 巾箱中有一卷书。” 晋 葛洪 《〈西京杂记〉序》:“后 洪 家遭火,书籍都尽,此两卷在 洪 巾箱中,常以自随,故得犹在。”南史·范云传:“﹝ 江祏 ﹞求 云 女婚姻,酒酣,巾箱中取剪刀与 云 曰:‘且以为娉。’”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厅之陈设颇极精异,巾箱、妆奩、冠盖、首饰之盛,非人间之物。” 清 赵翼 《李郎曲》:“捆载巾箱过岭来,昔是玉人今玉客。”自注:“时贩玉玩至 粤 。”
(2).见“ 巾箱本 ”。
(3).指学问著述。 宋 陆游 《冬夜读书》诗:“小儿可付巾箱业,未用逢人嘆不遇。” 清 赵翼 《王楼村先生十三本梅花书屋图为其曾孙少林赋》诗:“君家故事吾能説,文采风流自古昔。巾箱家学七叶中,人人有集光史册。”
《國語辭典》:巾箱本  拼音:jīn xiāng běn
小版本的古书。因南齐衡阳王萧钧手写五经,其外形体积不大,可放置巾箱中,便于携带,故称为「巾箱本」。见《南史。卷四一。齐宗室传。衡阳元王道度传》。
《國語辭典》:文山  拼音:wén shān
大陆地区喻文件极多,堆积如山。
分類:言文文件
《國語辭典》:约法(約法)  拼音:yuē fǎ
1.以法规相约束。《韩诗外传》卷一○:「制礼约法于四方,臣弗如也。」
2.国家宪法制订以前,由议会制定让政府跟民众相约共守的法律。
《國語辭典》:副本  拼音:fù běn
依照书籍或文件的正本誊录或影印出来的复制本。在公文书上,副本效力视同正本。
《國語辭典》:告示  拼音:gào shì
把自己的意思告晓他人。《荀子。荣辱》:「仁者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
《國語辭典》:告示  拼音:gào shi
政府于特定的公共处所招贴的文书或通告。《文明小史》第二回:「目下只求大人多发几张告示,预先晓谕地方上的百姓。」
《漢語大詞典》:行移
(1).旧时官署签发的通知事项的文件。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制度:“武人多不知书,案牘、法令、书判、行移悉仰胥吏。” 明 邵璨 《香囊记·治吏》:“背律令如背《蒙求》,作行移似作对句。”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行移之体式茫然,字习生疎。”
(2).签发公文。《元典章·台纲一·设立宪台各例》:“如实有寃枉,即开坐事因,行移原问官司,即早归结改正。”《水浒传》第二二回:“知县本不肯行移,只要朦朧做在 唐牛儿 身上,日后自慢慢地出他。”
《國語辭典》:正本  拼音:zhèng běn
1.根究本源。《淮南子。主术》:「不正本而反自然,则人主逾劳,人臣逾逸。」《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
2.书籍或文件的原本,相对于副本而言。《魏书。卷六二。李彪传》:「正本蕴之麟阁,副贰藏之名山。」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叙国朝求访》:「选三馆正本书万卷。」
3.还本、够本。《董西厢》卷一:「傥或明日见他时分,把可憎的媚脸儿饱看了一顿,便做受了这恓惶也正本。」
《國語辭典》:翻阅(翻閱)  拼音:fān yuè
翻看文件或书籍。如:「閒来无事,便顺手拿起一本杂志随意翻阅。」《镜花缘》第六五回:「又将卷面名姓细细翻阅一遍,不觉叹道:『谁知这几家竟无一人取在超等,真真可惜!』」
《國語辭典》:署名  拼音:shù míng
在文书上签名。《北史。卷五六。魏收传》:「又诏平原王高隆之总监之,署名而已。」《新唐书。卷一二二。韦安石传》:「陟唯署名,自谓所书『陟』字若五朵云,时人慕之,号『郇公五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