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51分类词汇 51
《漢語大詞典》:弹文(彈文)
文体名。弹劾官员过错的奏疏。 宋 叶适 《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有造游士之狱者,索其楮中,得公弹文,检御史所上,不差一字。”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奏疏之名不一……弹文固目中之一,而其辞要核实风轨,所谓气流墨中、声动简外可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文坛三户》:“我记得里面就有一篇弹文,所弹的乃是一个败落的世家。”
《國語辭典》:序文  拼音:xù wén
作者陈述作品主旨、写作过程,或他人对著作的介绍评述。《儒林外史》第一八回:「就把在胡家听的这一席话敷衍起来,做了个序文在上。」也作「序言」。
《漢語大詞典》:题记(題記)
(1).就名胜古迹或有纪念性的文物等著文抒怀。亦指所著之文。 唐 郑谷 《次韵和秀上人游南五台》:“中峯曾到处,题记没苍苔。” 清 吴敏树 《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 唐公 於是命工图之,而以名於其斋,曰‘梦砚之斋’,以与海内士大夫题记赞咏其事。” 孙犁 《秀露集·后记》:“旧作经过战争、动乱,失者不可复得,保存下来的,也实在不容易。每当搜集到手时,常有题记。”
(2).文体名。 姚华 《论文后编》:“而一文之后,有所题记(如《仪礼后记》,亦出 汉 儒。)后人称曰‘书后’,亦或曰‘跋’,则后序之变,前或曰‘引’( 苏明允 《送石昌言北使》),又前序之变也。” 鲁迅 《南腔北调集》《热风》《坟》等均有《题记》专文。
《漢語大詞典》:史论(史論)
文体名。原指作史者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史论序注,则师范於覈要。”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史论立言,理当雅正。” 邹韬奋 《二十年来的经历·工程师的幻想》:“我只有趣味于看纲鉴,读史论。”
《漢語大詞典》:词说(詞説)
(1).犹言辞。旧唐书·田弘正传:“ 裴度 明理体,词説雄辩, 弘正 听其言,终夕不倦。” 明 海瑞 《贺李东城荣奖序》:“今世官於其地者,治下人往往粉饰词説,借贵人为文,架无为有,增细以巨,裂綵书其言进之,諛风行而天下无公议矣。” 张难先 《科学补习所始末》:“ 瑛 年少英挺,善词説,闻者莫不感动。”
(2).文体名。 王闿运 《论文体》:“《天问》是赞,《九章》是赋,《大招》是誄,《卜居》《渔父》是词説。故自来以 屈 为词赋,以 司马 为文章祖。”
《國語辭典》:题辞(題辭)  拼音:tí cí
1.表达庆吊之意的简短文辞。例如「百年好合」、「花好月圆」、「彤管扬芬」、「美仑美奂」、「哲人其萎」等。也作「题词」。
2.标明全书要旨,并表示赞扬的文字,类似序文的作用。如汉赵岐作「孟子题辞」。也作「题词」。
3.为表达纪念或勉励之意而写下的文句。如:「他请好友在照片背面题辞留念。」也作「题词」。
《國語辭典》:题词(題詞)  拼音:tí cí
在器物上题写词句。如:「老师在书的扉页上题词,勉励学生勤奋不懈。」
《國語辭典》:问对(問對)  拼音:wèn duì
1.发问。《左传。桓公十二年》:「灵王求后于齐,齐侯问对于晏桓子。」
2.作者自设问题,自解答,以明其志的文体。如屈原的天问、东方朔的答客难。
《漢語大詞典》:诏诰(詔誥)
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发布的命令、文告。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两 汉 詔誥,职在尚书。”宋史·选举志二:“今进士纯用经术。如詔誥、章表、箴铭……其文皆朝廷官守日用不可闕,且无以兼收文学博异之士。” 清 钱泳 《履园丛话·阅古·铁券》:“按自 忠懿王 纳土后,至 太宗 之 淳化 元年, 杭州 守臣以前券及竹册、玉册各三副,詔誥百餘函进呈。”
《漢語大詞典》:箴铭(箴銘)
(1).文体名。箴是规戒性的韵文;铭在古代常刻在器物上或碑石上,兼用于规戒、褒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箴铭异用,罕施於代。”
(2).泛指规戒之言。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三:“我方乞糴忽诵此,箴铭磊落肝脾虚。”
《國語辭典》:乐语(樂語)  拼音:yuè yǔ
1.谈论音乐的言辞。《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2.一种文体。宋时宫廷演戏,命词臣作词,使伶人歌唱的颂词。如《苏东坡集》外集下有〈东坡乐语〉。
3.制曲者的意想,有时为谱表所不能表出,附记于谱表上的标记,统称为「乐语」。
《國語辭典》:后记(後記)  拼音:hòu jì
由作者或他人撰写,刊附在书籍、文章的后面,用以说明写作宗旨、经过或补充个别内容的文辞。
《漢語大詞典》:进策(進策)
(1).进呈书策;进献计策。晋书·郗超传:“ 超 又进策於 温 曰:‘清水入 河 ,无通运理。’”魏书·李先传:“从 仪 平 鄴 ,到 义臺 ,破 慕容驎 军,回定 中山 , 先 每一进策,所向克平。” 清 刘熙载 《艺概·文概》:“﹝ 杜牧 ﹞又两进策於 李文饶 ,皆案切时势,见利害於未然。”
(2).文体名。策之一种。指进呈帝王之策。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楮券:“ 水心叶先生 进策,亦谓不数年间,将交执空券而无所售。”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辩序说·策》:“学士大夫有私自议政而上进者,三曰进策,著策而上进者也。”
《國語辭典》:设论(設論)  拼音:shè lùn
文体名。作者藉由拟设的问答以阐明意旨。如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等。
《漢語大詞典》:序传(序傳)
文体名。作者自叙的传记。以记述家世、生平为主,兼及编纂旨趣、体例等。序,亦写作“叙”。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沿用其体,始称“叙传”。参阅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传
《漢語大詞典》:谕告(諭告)
(1).晓谕;告戒。史记·萧相国世家:“ 何 以丞相留收 巴 蜀 ,填抚諭告,使给军食。”汉书·周勃传:“有数人不肯去,宦者令 张释 諭告,亦去。”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 萧育 正使大人当面对老妾这样谕告过。”
(2).文体名。上级给下级的通告或命令。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谕告》:“按字书云:‘諭,晓也。告,命也。以上敕下之词。’ 商 周 之书,未有此体。至《春秋内外传》始载 周 天子諭告诸侯及列国往来相告之词,然皆使人传言,不假书翰,故今不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