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分4页显示 2 3 4 下一页
李承之(字 奉世 )
吕嘉问(字 望之 )
向子諲(字 伯恭 号 芗林居士、所居曰芗林 )
刘才邵(字 美中 号 杉溪居士 )
李弥逊(字 似之 号 筠溪、筠溪居士、普现居士 )
王以宁(字 周士 )
刘子羽(字 彦修 忠穆 号 知人 )
王师心(字 与道 庄敏 )
林安宅(字 居仁 )
刘子翚(字 彦冲 号 屏山、病翁 文靖 世称 屏山先生 )
晁公武(字 子止 号 昭德先生 别称 良吏 )
虞允文(字 彬甫 忠肃 雍国公 )
陈俊卿(字 应求 正献、文献 魏国公 )
晁谦之(字 恭道、恭祖 )
其它辞典
吕惠卿(世称 护法善神 字 吉甫 )李承之(字 奉世 )
吕嘉问(字 望之 )
向子諲(字 伯恭 号 芗林居士、所居曰芗林 )
刘才邵(字 美中 号 杉溪居士 )
李弥逊(字 似之 号 筠溪、筠溪居士、普现居士 )
王以宁(字 周士 )
刘子羽(字 彦修 忠穆 号 知人 )
王师心(字 与道 庄敏 )
林安宅(字 居仁 )
刘子翚(字 彦冲 号 屏山、病翁 文靖 世称 屏山先生 )
晁公武(字 子止 号 昭德先生 别称 良吏 )
虞允文(字 彬甫 忠肃 雍国公 )
陈俊卿(字 应求 正献、文献 魏国公 )
晁谦之(字 恭道、恭祖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112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吉甫。仁宗嘉祐二年进士。与王安石论经义多合,遂定交。神宗熙宁初,累迁集贤校理,判司农寺,参与制订新法。进知制诰,判国子监,与王雱同修《三经新义》。又知谏院,为翰林学士。熙宁七年,任参知政事,坚行新法。后与王安石交恶,出知陈州、延州、太原府。哲宗绍圣中,历知延安府,筑米脂诸寨以备西夏侵扰。徽宗时,因事安置宣州,移庐州。有《庄子解》及文集。全宋诗
吕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晋江(今属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调真州推官。神宗熙宁初,历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熙宁七年(一○七四),为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王安石复相,出知陈州。十年,知延州。元丰五年(一○八二),知太原府。哲宗元祐初知扬州,寻贬光禄卿,分司南京,再贬建宁军节度副使,建州安置。绍圣初,起知大名、延安府。以破夏有功,拜保宁、武胜两军节度使。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提举杭州洞霄宫(《乾道临安志》卷三)。崇宁初,以武昌军节度使知大名。五年(一一○六)知杭州。大观元年(一一○七),责授祁州团练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庐州。四年,以观文殿学士为醴泉观使致仕。政和元年卒,年八十。有《东平集》一百卷,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吕参政惠卿传》,《东都事略》卷八三、《宋史》卷四七一有传。今录诗四首。全宋文·卷一七一九
吕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嘉祐二年进士,为真州推官。秩满入都,与王安石论经义,意多合,遂定交。熙宁初,安石当政,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以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必与谋,凡所建请,章奏皆出其手。擢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后为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判国子监,与王雱同修《三经新义》。又知谏院,为翰林学士。熙宁七年,安石罢相,荐为参知政事,遂叛安石。八年,安石复相,出知陈州、延州。元丰五年知单州,六年知太原。哲宗即位,贬为光禄卿,分司南京。再责建宁军节度副使、建州安置。绍圣中,复资政殿大学士,知延州,加银青光禄大夫,拜保宁、武胜两军节度使。徽宗立,移知杭州,徙大名。崇宁五年,复知杭州。坐其子闻妖人言不告,责祁州团练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庐州。政和元年卒,年八十。赠开府仪同三司。著有文集一百卷、奏议一百七十卷、《道德真经传》四卷(存)、《孝经传》一卷、《论语议》十卷、《庄子解》十卷等。见《吕参政惠卿传》(《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一四)。《宋史》卷四七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1 【介绍】: 宋濮州人,原籍赵郡,字奉世。李肃之弟。英宗时登进士第。官明州司法参军,郡守骫法,承之毅然力争。神宗熙宁初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又任检正中书刑房。受命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又察访陕西,裁正敛羡余之数。八年,任河东察访使,受诏参定蕃兵法。官至枢密直学士。后知青州,徙应天府,历阿阳、陈、郓、扬州而卒。有《礼房条例并目录》、《江湖淮浙盐敕令赏格》及文集、奏议等。全宋诗
李承之,字奉世,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迪子。举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神宗熙宁初,为条例司检详文字。累官至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知州府,卒于扬州任。《宋史》卷三一○有传。全宋文·卷一○二八
李承之(?——一○九一),字奉世,其先赵郡人,徙濮州(今河南濮阳)。迪从子。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改京官,检正中书刑房公事。四年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检三司使。元祐初官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徙应天府,历河阳、陈、郓、扬州,元祐六年十一月卒。著有文集三十卷、奏议二十卷。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八、二五二、四六八,《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卷三一○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寿州人,字望之。吕公弼从孙。以荫入官。神宗熙宁初权户部判官,为王安石所用,命提举市易务。后为吏部郎中、光禄卿,以言者交论市易之患,被削三秩,黜知淮阳军。哲宗绍圣中擢户部侍郎,知开封府、怀州。徽宗时责郢州安置。卒年七十七。全宋诗
吕嘉问,字望之,寿州(今安徽凤台)人。以荫补官。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权户部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七),依附王安石。七年,出知常州。八年,安石复相,入为检正中书户房公事。十年,安石罢,出知江宁府。元丰元年(一○七八)被劾营缮越法,徙润州。三年,降知临江军(同上书卷三○二)。久之,入为吏部郎中、光禄卿。哲宗元祐元年二○八六),黜知淮阳军(同上书卷三六四)。后历知州府。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坐知成都府不能律身奉法,贬安化军节度副使,郢州安置(《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一五)。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五五有传。全宋文·卷二○一四
吕嘉问,字望之,公弼从孙,寿州(治今安徽寿县)人。以荫入官。熙宁初,条例司引为属官,权户部判官,管诸司库务,行连灶法于酒坊,岁省薪钱十六万缗。提举京城市易务。七年,出知常州。八年,王安石复相,召检正中书户房。安石再罢,出知江宁府,徙润州。久之,入为吏部郎中、光禄卿。以言者论市易之患,削三秩,黜知淮阳军。绍圣中,擢宝文阁待制、户部侍郎,加直学士,知开封府。元符二年,坐荐邹浩,罢知怀州。徽宗时分司南京,光州居位,郢州安置,不久复起。以龙图阁学士、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五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5—1152 【介绍】: 宋临江军清江人,字伯恭,号芗林居士。向敏中玄孙。哲宗元符三年,以恩补承奉郎。宣和间累迁淮南转运判官、京畿转运副使。高宗立,遣兵勤王,因素与李纲友善,为黄潜善所罢。绍兴间累知广州、江州,进徽猷阁待制,除户部侍郎。晚知平江府,以拒金使入境议和忤秦桧,致仕退闲十五年。有《芗林集》、《芗林家规》。全宋诗
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开封(今属河南)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以外戚恩补假承奉郎。徽宗宣和初,除江淮发运司主管文字。七年(一一二五),为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潭州。绍兴老年(一一三一)知鄂州,主管荆湖东路安抚司。因曹成兵变事,提举江州太平观。起知广州,未几致仕。寻起知江州,改江东转运使。八年,徙两浙路转运使,除户部侍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八),寻出知平江府。时金使议和将入境,不肯金诏,乃致仕。卜居临江军清江,号所居曰芗林。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有《酒边集》一卷、《酒边词》二卷。事见《文定集》卷二一《徽猷阁直学右大中大夫向公墓志铭》、《五峰集》卷三《向侍郎行状》,《宋史》卷三七七有传。今录诗五首。全宋文·卷三八三○
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号芗林居士,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元符末以恩补官,三迁知咸平县。宣和中除淮南转运判官。高宗朝历江淮发运副使、江东转运使、两浙都转运使,除户部侍郎,罢知平江府。寻致仕,名所居曰芗林。绍兴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著有《芗林家规》、《芗林文集》三十卷、《酒边词》二卷(存)。见胡宏《向侍郎行状》(《五峰集》卷三),汪应辰《向公墓志铭》(《文定集》卷二一)。《宋史》卷三七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6—1158 【介绍】: 宋吉州庐陵人,字美中,号杉溪居士。徽宗大观三年上舍及第,宣和二年中宏词科。高宗时累迁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以帝称其能文,为时宰所忌,出知漳州,于城东开十四渠,溉田数千亩。官至工部侍郎、权吏部尚书。有《杉溪居士集》。全宋诗
刘才邵(一○八六~一一五七),字美中,自号杉溪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上舍释褐,时年二十四,调赣、汝二州教授,湖北提举学事管干文字。宣和二年(一一二○),中宏词科,迁司农寺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迁校书郎。高宗即位,乞养亲闲居十年。以御史中丞廖刚荐,为秘书丞,迁吏部员外郎、典侍右选事。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迁军器监丞。十四年,由起居舍人擢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二八)。以忤秦桧,出知漳州,官满奉祠。二十五年桧卒,召拜工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寻权吏部尚书。以疾请祠,卒年七十二。有《杉溪居士集》二十二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二卷,其中诗三卷。事见宋周必大《杉溪居士集序》,《宋史》卷四二二有传。 刘才邵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永乐大典》残本所存诗。新辑得集外断句,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八三八
刘才邵(一○八六——一一五八),字美中,号杉溪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大观二年上舍释褐,为赣、汝二州教授,复为湖北提举学事干管文字。宣和二年中宏词科,迁司农寺丞。靖康元年迁校书郎。高宗即位,以亲老归侍,居閒十年。后迁秘书丞,历驾部、吏部员外郎,迁军器监。绍兴十三年八月为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又兼权直学士院,帝称其能文。时宰忌之,次年二月出知漳州,有政绩。绍兴二十六年召拜工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寻权吏部尚书。以疾请祠,加显谟阁直学士。二十八年卒。著有《杉溪居士集》二十二卷。《宋史》卷四二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9—1153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似之,号筠溪。李弥大弟。徽宗大观三年进士。政和中累官起居郎,上封事直言朝政,贬知庐山,改奉嵩山祠,废斥隐居八年。宣和末知冀州,募勇士,修城堞,力抗南下金兵。历任知州及监司。高宗绍兴七年召为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复奏六事,鲠直如故。八年,试户部侍郎。秦桧复相,因反对屈节议和,被迫引退。九年,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漳州。十年,归隐福州连江西山。有《筠溪集》。全宋诗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为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溪先生文集》为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九四四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福州连江(今福建连江)人,居于吴县(今江苏苏州)。弥大弟。登大观三年进士第。历单州司户,调郓州阳谷簿。政和四年二月,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十二月,引见上殿,改授承奉郎,迁秘书省校书郎,充编修六典检阅文字。六年,授尚书礼部员外郎。七年正月,守尚书司封员外郎。八年四月,擢为起居郎。以封事剀切贬知庐山县。历知冀、筠、饶、吉州。绍兴七年,召为左司员外郎,试中书舍人。时秦桧当国主和议,弥逊极论之,遂出知漳州。以力沮和议罢职,归隐西山十馀年。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五。有《筠溪集》(一名《竹溪先生文集》)二十四卷(存)。见《筠溪李公家传》(《筠溪集》卷末附),《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潭州湘潭人,字周士。由太学生仕鼎、澧帅幕。钦宗靖康初,征天下兵,以宁走鼎州,乞师解太原围。高宗建炎二年,累官京西制置使。寻落职,累贬永州列驾、潮州安置。绍兴十年,复朝奉郎、知全州。有《王周士词》。全宋诗
王以宁,字周士,湘潭(今属湖南)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以武职换文资(《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一九),为枢密院编修官。高宗建炎初出知鼎州。建炎四年(一一三○),张浚辟为川陕宣抚处置司参议官,京西制置使,兵败,以所部走潭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二)。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落职,监台州酒务。二年,责永州别驾,潮州安置。十年,起知全州(同上书卷四一、五八、一三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7—1144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彦修。刘韐子。徽宗宣和末,与父同镇压方腊起事。金兵南下,与父死守真定,由是知名。除秘阁修撰知池州。高宗建炎三年,与张浚谋诛范琼。浚宣抚川、陕,辟为参议军事,浚全蜀之功,实多子羽之力。绍兴四年,坐富平之役与浚俱罢。后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金人议和,复官徽猷阁待制。为秦桧讽谏官论罢。卒谥忠穆。尝受朱松之托,与弟刘子翚教其子朱熹,后熹终为大儒。全宋诗
刘子羽(一○九七~一一四六),字彦修,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徽宗宣和中父韐帅浙东,佐父主管机宜文字,以破方腊功,入为太府簿。后随父帅真定,以抗金知名。高宗建炎初,除枢密院检详文字。张浚宣抚川陕,辟为宣抚使参议军事。绍兴二年(一一三二),以功拜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四年,因富平兵败事与张浚俱罢,责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六年,张浚还朝,起知鄂州、权都督府参议军事。八年再贬单州。十一年,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以不附秦桧,十二年罢,提举太平观。十六年卒,年五十。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二三《少傅刘公墓志》、《少傅刘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三七○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四一三八
刘子羽(一○九七——一一四六),字彦修,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韐子。以门荫入仕,宣和末助其父守真定,以功迁直秘阁。建炎初知池州,召赴行在,除御营使司参赞军事。从张浚宣抚川陕,绍兴二年拜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与金军激战,屡败之,卒全蜀境。四年,坐富平之败,责单州团练使,白州安置。后复元官,历知鄂、泉州,镇江府,仕至徽猷阁待制。秦桧讽谏官论罢之。十六年卒,年五十。子羽号为知人,尝荐吴玠于张浚,卒成其功;教朱熹,异时为大儒。见张栻《少傅刘公墓志铭》(《南轩文集》卷三七),朱熹《少傅刘公神道碑铭》(《朱文公集》卷八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五,《宋史》卷三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7—1169 【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字与道。徽宗政和八年进士。初为海州沐阳县尉,累官江西、湖北、浙东安抚使。秦桧死,入为侍读,奏谏帝王之于史在观得失、究治乱。以左宣奉大夫致仕。卒谥庄敏。全宋文·卷四一二○
王师心(一○九七——一一六九),字与道,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政和八年登进士第,授沭阳县尉。绍兴初知长溪县,改太府寺丞、将作少监,除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历知袁、衢、洪诸州,入为户部侍郎、敕令所详定官。出守荆南府,召权吏部尚书,再出知绍兴府、福州,兼浙东、福建路安抚使。乾道元年致仕。五年十二月卒于家,年七十三,谥庄敏。见汪应辰《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文定集》卷二三),《金华先民传》卷三,《金华贤达传》卷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1—1147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彦冲,号屏山,一号病翁。刘韐子。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与胡宪、刘勉之为道义交。深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卒谥文靖。有《屏山集》。全宋诗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冲,号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韐仲子。以荫补承务郎,辟为真定府幕属。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通判兴化军(本集卷五《送张当世序》)。后以疾退居故乡屏山,学者称为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问学。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遗著由其子玶编为《屏山集》二十卷,胡宪为之序,朱熹跋。《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刘子翚诗,以明正德七年刘泽刻本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十八年李廷钰秋柯草堂刊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四二五五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冲,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韐子,子羽弟。以父任补官,靖康元年辟为真定府幕属。二年父死国难,服除,除兴化军通判。绍兴二年秩满,以执丧致羸疾,不堪吏责,辞归武夷山,不出者十七年,专事讲学,尤深于《易》。与游者皆海内知名士。与朱熹父松友善,熹奉父命及门受业。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有《屏山集》二十卷传世。见《宋儒文靖公刘屏山先生实录》(《刘氏传忠录续编》卷三),朱熹《屏山先生刘公墓表》(《朱文公文集》卷九○),《宋史》卷四三四《刘子翚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济州巨野人,字子止,号昭德先生。晁冲之子。高宗绍兴二年进士。初任四川总领财赋司干办公事。孝宗乾道初知兴元府,时称良吏。历知恭州、荣州、合州,以敷文阁直学士为临安府少尹,官至吏部侍郎。家富藏书,又得南阳井度赠书,为校雠异同,论述大旨,编成《郡斋读书志》。另有《昭德文集》、《易诂训传》等。全宋诗
晁公武,字子止(《南宋馆阁录》卷八),号昭德先生,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冲之子。靖康之乱入蜀。高宗绍兴中进士,调荣州司户(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一六五)。十七年(一一四七),辟为四川宣抚司钱粮所主管文字。历知恭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六)、荣州(《郡斋读书志》附宋黎安朝跋)、合州(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五一附晁公武《清华楼记》)。为潼川府路转运判官,二十七年为言官论罢。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除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寻为殿中侍御史(《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七之二一、七八之四九)。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出知泸州,三年,知兴元府,充利州东路安抚使(同上书选举三四之一五、二○)。四年,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纪》)。六年,改淮南东路安抚使(《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五之二九),七年,知扬州(同上书食货一之四五)。除临安府少尹,旋罢(《咸淳临安志》卷四七)。卒于嘉州。《宋史·艺文志》载其著述甚富,均散佚,唯存《郡斋读书志》四卷(一本作二十卷)。今录诗十三首。全宋文·卷四六六○
晁公武,字子止,号昭德先生,冲之子,公溯兄,世为澶州清丰人,后徙彭门(今江苏徐州)。靖康之乱,逃离汴京,流落吴楚。绍兴初入蜀,与蜀中文士李焘、苏符、程敦厚、赵次公交游。二年登进士第,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十五年为四川宣抚司钱粮所主管文字。十七年通判潼川府,寻知恭州,移荣州、合州,为潼川府路转运判官。二十七年被劾罢,复职知泸州。入朝为吏部郎中、监察御史。隆兴二年兼国史院编修官,旋为右正言,多所论列。迁殿中侍御史,徙户部侍郎。乾道元年出知泸州,提举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三年知兴元府,充利州东路安抚使,四年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六年为淮南东路安抚使兼知扬州,七年移潭州。擢吏部侍郎,除临安府少尹,以与判官不合罢。晚居嘉州卒。公武学有渊源,闻见广博,著有《易诂训传》、《尚书诂训传》、《毛诗诂训传》、《中庸大传》、《春秋诂训传》、《石经考异》、《稽古后录》、《通鉴评》、《老子通述》、《昭德堂集》、《嵩高樵唱》,均佚,今所存者唯《郡斋读书志》。事迹具《郡斋读书志校證》附录一《晁公武传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0—1174 【介绍】: 宋隆州仁寿人,字彬甫。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累迁礼部郎官。三十年使金,还奏所见,申言战备。金兵入寇,受命犒师,临危督战,获采石大捷。出为川陕宣谕使,与大将吴麟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屡反对和议,多未见纳。孝宗乾道元年任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旋复出为四川宣抚使。五年,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八年,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后再宣抚四川,病卒。平生出将入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所荐胡铨、周必大等,均一代名臣。谥忠肃。尝注《唐书》、《五代史》藏于家,另有《经筵春秋讲义》及诗文等。全宋诗
虞允文(一一一○~一一七四),字彬甫,隆州仁寿(今属四川)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权知渠州。秦桧死,召为秘书丞,累迁礼部郎官。三十一年,试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一九二),金兵南侵,参谋江、淮军事,大败金兵于采石。三十二年,充川陕宣谕使。孝宗即位,知太平州。除湖北京西宣谕使,改制置使,因反对和议,改知平江府。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召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乾道元年(一一六五),迁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八年,出为四川宣抚使,进封雍国公。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赐谥忠肃。事见《诚斋集》卷一二○《虞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三有传。全宋文·卷四五八三
虞允文(一一一○——一一七四),字彬甫,隆州仁寿(今四川仁寿)人。初以父任入官,绍兴二十四年始登进士第,通判彭州,权知黎州、渠州。入朝,历官秘书丞、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三十一年,奉命犒军采石,时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侵,而宋军主将未至,允文收合散众,勉励将士殊死战,遂获采石瓜洲之捷。次年,充川陕宣谕使。隆兴中,历知夔州、太平州,除兵部尚书、湖北京西宣抚使,改制置使,知平江府,累官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乾道初,拜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以资政殿大学士出任四川宣抚使。乾道五年,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使。八年,授特进、左丞相兼枢密使。同年授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封雍国公。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谥忠肃。允文出入将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每以知人鉴士为己任,所荐多为一时名臣。所著有诗文十卷、《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奏议》二十二卷等。见《宋史》卷三八三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3—1186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应求。高宗绍兴八年进士。授泉州观察推官。因不附秦桧,被置闲职。桧死,召为校书郎。任普安郡王府教授。孝宗即位,迁中书舍人,出知泉州。乾道元年,除吏部侍郎同修国史。四年,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以用人为己任,奖廉退,抑奔竞。凡所奏请,都关治乱安危大事。六年,以观文殿大学士知福州。以少保、魏国公致仕。谥正献。有文集。全宋诗
陈俊卿(一一一三~一一八六),字应求,莆田(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授泉州观察推官。二十六年,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五),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三十一年,权兵部侍郎。孝宗即位,迁中书舍人,充江、淮宣抚判官兼权建康府事。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建都督府,除礼部侍郎参赞军事,为汤思退忌,出知泉州。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复召,又为钱端礼所忌,出知漳州,改建宁府。三年,召为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四年,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与虞允文不协,出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领祠禄。淳熙二年(一一七五),再命知福州。力求去,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五年,起判建康府、江南东路安抚使兼行宫留守。九年,致仕,十三年卒,年七十四。谥正献。有遗文二十卷、奏议二十卷,均佚。事见《晦庵集》卷九六《正献陈公行状》、《诚斋集》卷一二三《正献陈公墓志铭》,《宋史》卷三八三有传。今录诗九首。全宋文·卷四六四六
陈俊卿(一一一三——一一八六),字应求,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绍兴八年登进士第。授泉州观察推官。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除权兵部侍郎。孝宗立,迁中书舍人。隆兴初年,建都督府,除礼部侍郎参赞军事。为汤思退所忌,以宝文阁待制知泉州。乾道元年,除吏部侍郎,同修国史。知建康府,授吏部尚书。拜同知枢密院事。四年,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迁左仆射。六年罢,以观文殿大学士知福州。淳熙六年,判建康府兼江东安抚。十年致仕,封魏国公。十三年卒,年七十四,谥文献。有集二十卷。见杨万里《正献陈公墓志铭》(《诚斋集》卷一二三),《宋史》卷三八三《陈俊卿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4 【介绍】: 宋澶州人,字恭道。南渡后极力收恤离散亲族,居信州。高宗绍兴间,以敷文阁直学士知建康。卒于铅山鹅湖。全宋诗
晁谦之(?~一一五四),字恭祖,其先澶州人,居信州(今江西上饶)。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为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右司员外郎、权户部侍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八、一三○、一三一)。十年,移工部侍郎(同上书卷一三六)。十一年,提举江州太平观(同上书卷一四○)。十五年,起知抚州,改知建康府(同上书卷一五三)。二十四年卒于信州(同上书卷一六七)。清乾隆《广信府志》卷二二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四○六九
晁谦之(?——一一五四),字恭道,端仁子。其先澶州人,南渡后居信州(治今江西上饶西北)。绍兴三年提举荆湖南路茶盐,七年权福建路转运判官,九年为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十年权工部侍郎,十五年知建康府,二十四年卒于铅山鹅湖。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九、一二八、一三○、一三二、一四○、一五五、一五七、一六七,《南宋制抚年表》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