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文星
星名。即文昌星,又名文曲星。相传文曲星主文才,后亦指有文才的人。 唐 元稹 《献荥阳公》诗:“词海跳波涌,文星拂坐悬。” 唐 裴说 《怀素台歌》:“ 杜甫 、 李白 与 怀素 ,文星酒星草书星。” 宋 杨无咎 《南歌子》词之四:“直教笔底有文星,欲状此时情,若为成。”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祝胡东樵寿》:‘人指所居为福地,天留此老应文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两江月旦归名士,又报文星入座来。”参见“ 文昌 ”。
《漢語大詞典》:文昌
(1).星座名。共六星,在斗魁之前,形成半月形状。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南史·宋纪中·文帝:“﹝ 元嘉 十九年﹞九月丙辰,有客星在北斗,因为彗,入文昌,贯五车。”
(2).指星神。《楚辞·远游》:“后文昌使掌行兮,选署众神以并轂。”
(3).特指文昌宫六星的第四星,即大熊星座中的f星。指斗魁戴匡六星之一。旧时传说主文运,故俗又称文曲星或文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一》:“俗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故以北斗为司命。而文昌者,斗魁戴匡六星之一也。俗以魁故祠文星以祈科第,因其近斗也,故亦称文昌司命云。傅会甚矣。至以 蜀 梓潼神 为文昌化身者,又可笑也。”《平山冷燕》第一回:“前钦天监臣奏文昌光亮。主有翰苑鸿儒为文明之助。”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故自戊辰至于丑五科状元……珠联璧合,名应文昌,非偶然也。”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幼学》:“今之学塾于 孔子 之外,乃兼祀文昌魁星等……夫文昌者,槱燎司命,或称为天神。”参见“ 文曲星 ”、“ 文星 ”。
(4).即 文昌帝君 。 清 袁枚 续新齐谐·牟尼泥:“生死隶东岳,功名隶 文昌 。” 清 黄遵宪 《己亥杂诗》之三四:“秀孝都居弟子行,人人阴騭诵 文昌 。”参见“ 文昌帝君 ”。
(5).指文昌省。 唐 任希古 《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礼闈通政本,文昌总国钧。” 唐 韩愈 《举韦顗自代状》:“文昌政本,侍郎官重,尚德之举, 顗 宜当之。” 前蜀 韦庄 《南省伴直》诗:“文昌二十四仙曹,尽倚红簷种露桃。” 宋 苏辙 《生日谢表》之二:“时当生育,情方切以怀亲;职贰文昌,恩忽惊於捧詔。”参见“文昌省”。
(6).宫殿名。文选·左思〈魏都赋〉:“造 文昌 之广殿,极栋宇之弘观。” 张载 注:“ 文昌 ,正殿名也。” 南朝 梁 沈约 《八咏诗·解佩去朝市》:“讲 金华 兮议 宣室 ,昼武帐兮夕 文昌 。” 唐 骆宾王 《畴昔篇》:“挥戈出武帐,荷笔入 文昌 。”
《國語辭典》:坡仙  拼音:pō xiān
宋朝文人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且意态潇洒不拘,因此世人称其为「坡仙」。宋。许月卿 项似道眉子砚诗:「坡仙为欠十眉咏,李及何妨一砚持。」
《國語辭典》:才调(才調)  拼音:cái diào
才华格调。唐。李商隐 贾生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隋书。卷五八。许善心传》:「才调极高,此神童也。」
分類:才气文才
《漢語大詞典》:文华(文華)
(1).文章的华采。后汉书·班彪传论:“ 班彪 以通儒之才,倾侧危乱之閒……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唐 刘得仁 《上翰林丁学士》诗:“官自文华重,恩因顾问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 宋 、 齐 、 梁 、 陈 惟以文华相尚,门第相夸,亦不足观。”
(2).才华,文才。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 周 补闕 乔知之 有婢 碧玉 ,姝艷能歌舞,有文华。” 宋 苏轼 《谢曹子方惠新茶》:“ 陈植 文华斗石高, 景公 诗句復称豪。” 王闿运 《祭常都尉文》:“虽怀武志,实藴文华。”
(3).指有才华的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声:“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朝廷以为文华。”
(4).文化昌盛。 唐 韦应物 《寄皎然上人》诗:“ 茂苑 文华地,流水古僧居。”
(5).指文华殿。 明 唐顺之 《请皇太子受朝疏》:“ 文华 受朝之仪缺而未讲,臣民稽首之敬抑而未伸。”
《國語辭典》:陆海(陸海)  拼音:lù hǎi
1.高平而物产丰饶的陆地。《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唐。颜师古。注:「言其地高陆而饶物产,如海之无所不出,故云陆海。」
2.西藏地方自阿里以东至札什伦布,随地皆山,山皆积雪。每至入夏,冰雪融化、水流遍地,称为「陆海」。
《漢語大詞典》:玄晖(玄暉)
(1).指太阳。文选·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玄暉峻朗,翠云崇靄。” 吕延济 注:“玄,天;暉,日。”云笈七籤卷九八:“良德映玄暉,頴拔粲华蔚。”
(2).月光。 唐 喻凫 《送贾岛往金州谒姚员外》诗:“几夕江楼月,玄暉伴静吟。”
(3). 南朝 齐 谢朓 ,字 玄晖 ,善为诗,后常以指有文才的人。 唐 清江 《月夜有怀黄端公兼简朱孙二判官》诗:“屡向曲池陪 逸少 ,几回戎幕接 玄暉 。” 唐 司空曙 《早夏寄元校书》诗:“蓬蓽永无车马到,更当斋夜忆 玄暉 。”
《漢語大詞典》:少文
缺少文才。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勃 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説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太祖 遂为 魏 公矣” 裴松之 注引《荀彧别传》:“取士不以一揆, 戏志才 、 郭嘉 等有负俗之讥, 杜畿 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 宋 秦观 《盗贼》下:“夫豪杰之士,固有文武纵横之间无不可者,椎鲁少文独可以任之大事者。使天下豪杰皆文武纵横之才,二科足以取之;若有椎鲁少文之人,则不可得而取之矣。”
《國語辭典》:摛藻  拼音:chī zǎo
铺陈辞藻。《文选。班固。答宾戏》:「虽驰辩如涛波,摛藻如春华,犹无益于殿最也。」《文选。左思。蜀都赋》:「幽思绚道德,摛藻掞天庭。」
《國語辭典》:无艺(無藝)  拼音:wú yì
1.没有限制、没有法度。《左传。昭公十三年》:「无月不至,贡之无艺。」《国语。晋语八》:「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
2.没有准的。《左传。昭公二十年》:「布常无艺,徵敛无度。」《国语。越语下》:「后无阴蔽,先无阳察,用人无艺,往从其所。」
3.没有才艺。《北史。卷四七。阳尼传》:「子辟彊,字君大,性疏脱,又无艺,休之亦引入文林馆,为时人所嗤鄙。」
《漢語大詞典》:论才(論才)
评论文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及 陈思 论才,亦深排 孔璋 。”
选拔人才。论,通“ 抡 ”。 宋 王安石 《详定试卷》诗:“当时赐帛倡优等,今日论才将相中。”
《國語辭典》:全才  拼音:quán cái
1.精通于各方面的才能。宋。苏轼〈伊尹论〉:「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故临大事而不乱。」
2.精通于各方面才能的人。唐。权德舆〈奉和鄜州刘大夫麦秋出师遮虏有怀中朝亲故〉诗:「天子爱全才,故人雄外台。」
《漢語大詞典》:谢娘(謝娘)
(1). 晋 王凝之 妻 谢道韫 有文才,后人因称才女为“谢娘”。 唐 韩翃 《送李舍人携家归江东觐省》诗:“承颜 陆郎 去,携手 谢娘 归。”参见“ 谢女解围 ”、“ 谢家咏雪 ”。
(2). 唐 宰相 李德裕 家 谢秋娘 为名歌妓。后因以“谢娘”泛指歌妓。 唐 李贺 《恼公》诗:“春迟 王子 态,鶯囀 谢娘 慵。” 唐 温庭筠 《归国遥》词:“ 谢娘 无限心田,晓屏山断续。” 郁达夫 《偶感》诗:“ 谢娘 偏有意,怜及白衣郎。”
《漢語大詞典》:文彦
有文才德行的人。 明 刘基 《送骆起源之新城知县任》诗:“ 西江 富文彦,其俗淳以良。”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自征伐以来,右文为治,务弱其民,而尚武之风,澌灭殆尽,遂以‘士’字属文彦之专称,谬推为四民之首。”
《漢語大詞典》:吐凤(吐鳳)
西京杂记卷二:“ 雄 ( 扬雄 )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后因以“吐凤”称颂文才或文字之美。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词庭吐凤,翫鸟跡於春黌;书帐翻萤,閲虫文於夏阁。”旧唐书·文苑传序:“门罗吐凤之才,人擅握蛇之价。”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一:“ 次仲 和答云:‘……二赋人间真吐凤,五年溪上不警鸥。’” 清 钱谦益 《和遵王述怀感德四十韵》:“怀龙温昔梦,吐凤理新编。”亦作“ 吐白凤 ”。 唐 白居易 《赋赋》:“掩黄绢之丽藻,吐白凤之奇姿;振金声於寰海,增纸价於京师。”
《國語辭典》:会友(會友)  拼音:huì yǒu
1.结交朋友。《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有才气的朋友。北齐。邢邵 广平王碑文:「侍讲金华,参游铜雀,出陪芝盖,入奉桂室,充会友之选。」
3.团体成员彼此间的称呼。如:「前排那几位先生都是我们青商会的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