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囊箧(囊篋)
(1).犹囊笥。古代读书人多用以装书籍文稿,故亦借指书籍。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篋,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 宋 苏轼 《游宝云寺得唐彦猷为杭州日送客舟中手书一绝句因和其韵作两首送之且归其书唐氏》之一:“清诗不敢私囊篋,人道黄门有父风。”
(2).袋子与箱子。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媳妇,你衣衫尽解典,囊篋已罄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官检所遗囊篋,得松脂戏衣之类。”
《漢語大詞典》:残卷(殘卷)
(1).指书中未读完的部分。 唐 方干 《许员外新阳别业》诗:“若因萤火终残卷,便把渔歌送几杯。”
(2).残缺不全的书。多指残缺的写卷、文稿。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六篇:“有残卷从 敦煌 千佛洞 得之。”
《漢語大詞典》:制草
诏令的文稿。宋史·李仲容传:“自集制草为《冠凤集》十二卷。” 宋 苏轼 《次韵完夫再赠之什》:“竹簟凉风眠昼永,玉堂制草落人间。” 宋 王谠 唐语林·言语:“ 高贞公 郢 为中书舍人九年,家无制草。”
分類:诏令文稿
《國語辭典》:腹稿  拼音:fù gǎo
构思已成而未写出的文稿。《宋史。卷四五九。卓行传。徐积传》:「日作一诗,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也作「默稿」。
《國語辭典》:草稿  拼音:cǎo gǎo
未成定稿或未誊清的文稿,也指初步完成的画作。《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三国演义》第五九回:「岂有以草稿送与人耶?必是叔父怕我知了详细,先改抹了。」
《漢語大詞典》:当笔(當筆)
(1).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师保辅相·当笔:“通典曰:‘ 肃宗 至德 二年三月,宰相分直政事笔,人知十日。 德宗 贞元 五年五月八日,又分日一人执笔。’迄今为故事曰当笔。”后称主政为“当笔”。宋史·高宗纪五:“﹝ 绍兴 七年九月﹞癸酉,命参知政事轮日当笔,权三省事,更不分治常程。”
(2).指主持撰拟文稿。 宋 杨万里 《诚斋诗话》:“ 神宗 徽猷阁 成,告庙祝文, 东坡 当笔。”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五:“上终不悦,逮升祔二后赦文, 孙抃 承旨当笔。”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二年:“故事,两制差除,必宰相当笔。”
《國語辭典》:文牍(文牘)  拼音:wén dú
1.公文书札的总称。《宋史。卷三五七。梅执礼传》:「比部职勾稽财货,文牍山委率不暇经目。」
2.俗称担任文书工作的人。
《漢語大詞典》:文冢
埋葬文稿之处。 唐 刘蜕 《梓州兜率寺文冢铭序》:“文冢者, 长沙 刘蜕 復愚 为文不忍弃其草,聚而封之也。”后用为典故。 宋 苏轼 《次前韵再送周正孺》:“高风倾石室,旧学鄙文冢。”
分類:埋葬文稿
《漢語大詞典》:遗字(遺字)
(1).残留的文字。 宋 张耒 《上方》诗:“古壁有遗字,昔人嗟寂寥。”隶续·魏三体石经〈左传〉遗字 宋 洪适 释:“右 魏 三体石经左传遗字古文三百七。”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阎若璩》:“石经残碑遗字见於 洪适 隶释者五百四十七字。” 清 丘逢甲 《和平里行》:“里人敬忠宝遗字,未入南中金石志。”
(2).死者生前的题字、文稿等。 唐 孟郊 《李少府厅吊李元宾遗字》:“零落三四字,忽成千万年。那知冥寞客,不有补亡篇。” 唐 元稹 《祭亡友文》:“拜我者曩日之旧童,示我者絶时之遗字。”
(3).脱漏文字。 元 熊朋来 《〈钟鼎篆韵〉序》:“乙卯癸亥,一再脱藳,宜无遗字,而帖之所载,韵或缺焉。”
《國語辭典》:朱笔(朱筆)  拼音:zhū bǐ
蘸朱墨的毛笔,多用以批点或校阅文稿,批改学生作业等。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宋景公脩唐书,稿用表纸朱界,贴界以墨笔书旧文,傍以朱笔改之。」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卷一。阎若璩》:「今悉准之说文,于汉隶字原中取一正体,以朱笔标出之。」也作「朱笔」。
《漢語大詞典》:打草
(1).收割草料。
(2).起草。指初步写出文稿或画出画稿。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也不打草,不勾思,先序几句俺传示,一挥挥就一篇诗,笔翰与 羲之 无二。”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四折:“指河里的船,便是题目,不打草,便作四句诗,好才也!”
《漢語大詞典》:残草(殘草)
(1).残存的草。 唐 杜甫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诗:“短墙若在从残草,乔木如存可假花。”
(2).残存的诗文稿。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邢敦夫》:“既卒,余收拾其残草,编成一集,号曰《呻吟》。”
《國語辭典》:格子  拼音:gé zi
1.方形的框子或条纹。如:「四方格子」、「斜纹格子布」。《西游记》第五五回:「这行者轻轻的飞上去,钉在那花亭格子上。」也作「隔子」、「槅子」。
2.上部有空栏格子的门或窗。《儒林外史》第三○回:「杜慎卿叫掩上了中门,让戏子走过桥来,一路从回廊内转去,进东边的格子,一直从亭子中间走出西边的格子去,好细细看他们袅娜形容。」也作「隔子」、「槅子」。
3.稿纸。如:「爬格子」。
《漢語大詞典》:属稿(屬稿)
亦作“ 属稾 ”。亦作“ 属藳 ”。 起草文稿。 唐 司马贞 《〈史记索隐〉序》:“其属稾先据《左氏》国语《系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而后贯穿经传,驰骋古今……各使成一国一家之事。” 宋 叶适 《忠翊郎致仕蔡君墓志铭》:“ 镐 迫面对,五更漏将上,属稾不能脱,请俟送伴回。”宋史·吴时传:“ 时 敏於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清 张惠言 《周维城传》:“余游 富阳 ,知县 惲侯 ,请余修县志,未及属藳,而 惲侯 奉调。” 张孝若 《辛亥革命前后》:“那时我父到 沪 ,也常住 赵先生 家,此电即在彼处属稿。”参见“ 属草稾 ”。
《國語辭典》:属草稿(屬草稿)  拼音:zhǔ cǎo gǎo
起草文稿。《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分類:起草
《漢語大詞典》:濡润(濡潤)
(1).沾湿;滋润。《初学记》卷二六引 三国 魏 傅巽 《七诲》:“濡润细滑,流泽芬芳。” 南朝 宋 鲍照 《岁暮悲》诗:“霜露迭濡润,草木互荣落。”《林则徐日记·道光十八年六月二十二日》:“昨夜丑刻后雷雨甚大,今晨又雨,巳刻始止。各处田畴得此濡润,晚稻、杂粮或可与早稻同占丰稔也。”
(2).犹润笔。撰写文稿的酬金。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 维 立成数百言,有 燕 许 风骨,厚获濡润。”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三:“ 太宗 时, 禹偁 为翰林学士,尝草 继迁 制,遗马五十匹,以备濡润。 禹偁 以状不如式,却之。”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埋铭》:“ 陆经 多与人写埋铭,颇得濡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