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394,分627页显示 上一页 249 250 251 252 253 255 256 257 258 下一页
石文素
僧允文( 朱 字 执经 )
陈去疾(字 文医 )
李群玉(字 文山 行第 四 )
韦绚(字 文明 )
李昂( 李涵、昂 庙号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元圣昭献皇帝、日昭献 名 涵 别称 唐文宗 江王 )
李忱( 李怡 庙号 宣宗、唐宣宗 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名 怡 光王 )
郑肃(字 乂敬 文简 )
僧文鉴
唐思言(字 子文 )
张文规
宇文临
李回( 李躔、改 字 昭度、昭回 名 躔 文懿 陇西郡公 )
僧文喜(号 无著 朱 别称 禅门真知识 )
其它辞典(续上)
文箫石文素
僧允文( 朱 字 执经 )
陈去疾(字 文医 )
李群玉(字 文山 行第 四 )
韦绚(字 文明 )
李昂( 李涵、昂 庙号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元圣昭献皇帝、日昭献 名 涵 别称 唐文宗 江王 )
李忱( 李怡 庙号 宣宗、唐宣宗 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名 怡 光王 )
郑肃(字 乂敬 文简 )
僧文鉴
唐思言(字 子文 )
张文规
宇文临
李回( 李躔、改 字 昭度、昭回 名 躔 文懿 陇西郡公 )
僧文喜(号 无著 朱 别称 禅门真知识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5—882 【介绍】: 唐僧。苏州嘉兴人,俗姓朱,字执经。幼通《维摩》、《法华》二经。十六岁剃度。年二十三,投嵩山师远和尚,获无作法。专攻相部律宗及《中观论》。文宗大和五年南归,寻往杭州天竺寺习讲《大涅槃经》。开成元年,止越州嘉祥寺,敷讲经律。武宗会昌三年,移静林寺,专讲《涅槃》。寻被迫返俗。宣宗时复住开元寺,专讲律乘。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执经。秀州嘉禾朱氏子。始九岁。父病且死。呼而嘱之曰。我瞑目后。汝即出家。无滞俗为也。师授维摩法华二经。阅再稔。皆通习其句读义理。或戏问所营何事。率尔而对曰。坐莲华台。作师子吼。岂非吾辈所当营者。志学之岁。乃为薙落。及登嵩山。依远和尚受具。时年已二十三矣。于是攻治律部。兼究中观论指。寒暑四更。而性宗相学。俱造根极。大和五年。归乡里。俄闻钱唐天竺寺讲涅槃经。又往听焉。开成初。东游台峤。偶止越之嘉祥寺。四众请敷经律。每加策励。或有感泣者。会昌三年。迁居静林寺。专以涅槃宣导。会沙汰诏行。因昼衣缝掖。夜服伽梨。以待时变。大中复法。获隶名开元寺。七年为寺之耆德。阐明律要。乾符三年。始览藏典。中和二年六月二十九日。疾作而逝。寿七十有八。腊五十五。其年七月十二日。葬之石奇山。不封不树。遵遗命也。文威仪严整。凡升座秉麈。其徒凛有惧色。则足以窥知其所守矣。尤好辞章。无恙日。效白太傅。自著方坟铭。藏之箧笥。门人怀益。后见而悲之。乃建小塔。以勒其铭。而置其旁。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允文。字执经。姓朱氏。今秀州嘉禾人也。权舆九岁厥父云亡。然理命舍文奉佛。师授维摩法华二经。敏速之性再稔皆通。高达之士谓之重理耳。或戏问文曰。尔出家之后拟营何事业乎。率然对曰。当陟莲华台而作师子吼。或诃诮之曰。耆宿前敢尔。或曰。志欲得大此子将来未易测也。至十六岁削顶周罗披安陀会相。次裹足西上投嵩山临坛大德远和尚边获无作法。时年二十三矣。是夏即就中京攻相部律宗并中观论。补衣分卫寒燠四周。既扣义门必入师室。玄枢律范尤见精微。大和五年为思定省忽叹归欤。既返故乡淹时寝疾。未遑讲唱。后闻钱塘天竺寺讲大涅槃经蔚为胜集。文往学焉。星岁未周锋芒且露。开成元年因游台峤。止息越之嘉祥寺。众藉清芬甄。命敷其经律。文戢约听徒颇为严毅。常训之曰。夫苾刍行非家法具足别解脱律仪众同分是其自性。于其形色精进故。怖畏故。防守故。如是方疾得道果矣。不然则弟子既堕师道徒施。闻其警策有涕泗交横悛心革行思过半矣。会昌三年移居静林寺。专以涅槃宣导。属乎武宗澄汰。例被搜扬。昼披缝掖之衣。夜著缦条之服。罔亏僧行。唯逭俗讥。大中伊始。复振空门。重整法仪。乃隶名开元寺三十人数。七年寺之耆旧命讲律乘。乾符三年丙申秋。罢讲览藏经。以中和二年壬寅六月二十九日微疾作而长逝。享龄七十有八。法腊五十五。其年七月十二日葬于石奇山之阳。遗言不许封树也。初文讲演升座学徒畏惮。暗呜之际人皆披靡。乃戒威德之若是。于嘉祥静林今大善三寺。讲相疏二十七座。大经二十五座。其为人也貌古而脩长。锐顶而皯黑。执持密致振鹭在庭。未足方其洁也。然亦猎涉儒墨慕白傅自作志。预著方坟铭藏于箧笥。门人怀益因寻阅文籍。见而悲咽。遂从先师之志建小塔焉。后门人怀肃思寂。命名德虚受增加后序。赞宁登会稽曾礼文真相。见法孙可翔苦节进修叶杜多之行。故熟其事迹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福州侯官人,字文医。宪宗元和十四年进士。文宗开成中,任江州司马、户曹参军。武宗会昌中,任蔡州司马。四年,摄义武军节度判官,权知州事。后官至邕管经略副使。工诗能文,有名当时。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文医,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宪宗元和十四年(819)登进士第。文宗开成中任江州司马、户曹参军。武宗会昌中任忠武节度判官、蔡州司马,四年(844)权知蔡州刺史。后官终邕管经略副使。事迹散见《淳熙三山志》卷二六、《登科记考》卷一八、《宝刻类编》卷五、《八闽通志》卷六二。《全唐诗》存诗13首。唐诗汇评
陈去疾,生卒年不详,字文医,侯官(今福建福州西北)人。元和十四年(819),登进士第。开成中,官江州司户参军。会昌中,自前蔡州司马权知州事,为义武军节度判官。终色管观察副使。《全唐诗》存诗十四首。全唐文·卷七百六十
去疾字文医。侯官人。元和十四年进士。会昌中官蔡州刺史。终邕管副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澧州人。字文山。性旷逸,不乐仕进,以吟咏自适。裴度荐之,诏授弘文馆校书郎,未几乞归,卒。有《李群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8?—862 字文山,排行四,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少好吹笙,善书翰,屏迹林壑,苦心为诗。宣宗大中八年(854),徒步远至京师,献诗三百。以令狐绹、裴休荐,授弘文馆校书郎。与杜牧、姚合、方干、李频、段成式等交往酬唱。4年后衔冤归乡,苦闷而卒。光化三年(900),昭宗追赐进士及第。生平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五四、《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才子传》卷七。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之为“博解宏拔”之上入室。李群玉诗五言警拔,七言流丽,名句甚多,为后世所传诵。《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集3卷,后集5卷。今人羊春秋辑注《李群玉诗集》(岳麓书社)搜集资料较详备,校勘亦较精审。《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续拾》录诗1首。唐诗汇评
李群玉(约808-约860),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工书能诗,不乐仕进,亲友强其应试,一上而止,屏居澧州十年。开成初,东游吴越,又曾西入三峡。会昌中,客裴休湖南幕。后南游广州、桂州,依岭南节度使李玭,复归澧州。又东游洪州,取道袁州、醴陵返乡。患消渴疾。大中八年,襄休、令狐绹为相,荐之。入京,进诗三百首,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请告东归,复东游,卒于洪州。有《李群玉诗》三卷、《后集》五卷,今存。《全唐诗》编诗三卷。
作品评论
郑处约《李群玉守宏文馆校书郎敕》
李群玉放怀丘壑,吟咏性情。孤云无心,浮磬有韵。吐妍词于丽则,动清律于风骚。冥鸿不归,羽翰自逸,雾豹远踪,文采益奇。唐摭言
李群玉,不知何许人,诗篇妍丽,才力遒健。唐才子传
夫澧浦,古骚人之国。屈平仕遭谮毁,不知所诉,心烦意乱,陚为《离骚》……群玉继秉修能,翱翔大化,人不知而不恤,禄不及而不言,挹杜兰之绪馨,款君门以披怀,沾一命而潜退。风景满目,宁无愧子古人。故其格调清越,而多登山临水、怀人送归之制,如“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等句,已曲尽羁旅坎𡒄之情。壮心千里,于方寸不扰、亦大难矣。唐音癸签
李文山有才健之目,而笔才实拙,通卷难觅全瑜。《载酒园诗话又编》
文山虽生晚唐,不染轻靡僻涩之习,五言古颇有素风,但警拔处亦少。其于温、李,不为亦不能也。《中晚唐诗叩弹集》
文山诗笔妍丽,五言长篇尤佳,只嫌一色少变化耳。然于晚唐诸家,最为超迈。石洲诗话
李群玉五古,实胜司空表圣,不可以名誉而甲乙之也。《东目馆诗见》
李群玉民律深稳,时出新异,七绝尤高绝。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郭景纯,奇采云诡,灵思霞谲,情词幽秀,唯沉厉少衰。升仙秋怨,辟啼感春,拾轨清尘,颉心香草。至若湖中古愁,汉阳春晚,亦足攀嵇步阮,与古为新。七言瑰丽,乾𦠆之流也。秣陵怀古,黄陵每怨,遥深一往,不以密藻伤神,是玉溪得力之处。《诗学渊源》
李群玉……诗极类温、李,五言古诗尤得齐梁之遗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9—840 【介绍】: 唐朝皇帝。穆宗次子,敬宗弟。初名涵,后改现名。敬宗宝历二年,为宦官王守澄等拥立即位。初励精求治,出宫女三千余人,放五坊鹰犬,省冗食千二百余员,政号清明。后宦官挠权,乃用李训、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谋尽诛宦官。事败,训、注等被杀,帝亦被软禁。在位十四年,卒谥元圣昭献皇帝。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9—840 即唐文宗。初名涵,后改名昂。郡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唐穆宗第二子。穆宗长庆元年(821),封江王。敬宗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即帝位。开成五年(840)卒,谥元圣昭献皇帝。昂恭俭儒雅,听政之暇,博通群籍。尝言:“若不甲夜视事,乙夜观书,何以为人君。”每试进士,多自出题目。及所司进所试,披览吟咏,终日忘倦。常请学士讨论经义,较量古今。又喜与宰相论诗之工拙,常吟杜甫《曲江》诗。善诗,尤好五言,古调清峻。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文宗纪》、《唐诗纪事》卷二。《全唐诗》存诗6首、联句2句。唐诗汇评
李昂(809-840),即唐文宗。初名涵,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穆宗第二子,敬宗之弟。宝历二年即位,在位十三年。开成五年卒,谥日昭献。昂恭俭儒雅,勤政好学,暇馀与宰臣论诗,讽咏不辍。所作清峻有古声。《全唐诗》存诗七首。全唐文·卷六十九
帝讳昂。穆宗第二子。元和四年生。长庆元年封江王。名涵。宝历二年十二月即位。改今名。在位十四年。年三十三。谥曰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0—859 【介绍】: 唐朝皇帝。初名怡,后改现名。宪宗第十三子。武宗会昌六年,宦官马元贽等拥立为皇太叔。及即帝位,罢斥李德裕党,重用牛僧孺党。大中三年,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归唐,自肃宗、代宗以后,河西陇右尽没吐蕃,至是,河、湟克复。曾与宰相令狐绹谋诛宦官,未成。以服长生药致死。在位十三年,谥圣武献文孝皇帝。全唐文·卷七十九
帝讳忱。宪宗第十三子。元和五年生。长庆元年三月封光王。名怡。会昌六年三月立为皇太叔。翌日即位。改今名。大中二年正月。上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在位十三年。年五十。谥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咸通十三年。加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庙号宣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荥阳人,字乂敬。第进士、书判拔萃科。累擢太常少卿。博士有疑议往咨,必据经条答。文宗开成初拜吏部郎中,兼宾客,为太子授经。太子被谗,据理力辩。武宗会昌中以检校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与李德裕协力辅政。宣宗即位,罢为荆南节度使。卒谥文简。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人。宇文籍子。登进士第。宣宗大中元年,自礼部郎中,两度入为翰林学士。二年,迁中书舍人。三年,责授复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宗室。字昭回,本名躔,避武宗讳改。李德良六世孙。擢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制科。强干有吏才,遇事通敏。武宗时拜工部侍郎,转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又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加中书侍郎。宣宗时贬抚州刺史。懿宗咸通中,复入为兵部尚书,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卒谥文懿。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59? 本名躔,避武宗讳改,字昭度。穆宗长庆元年(821)登进士第,又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历佐使府。文宗大和七年(833)任起居郎,历职方、吏部、刑部三员外郎。开成元年(836)以库部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五年迁工部侍郎,转户部侍郎。武宗会昌五年(845)拜相,封陇西郡公。六年出为剑南节度使,宣宗大中二年(848)贬贺州刺史。十三年复镇剑南,寻卒,谥文懿。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3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1—900 【介绍】: 唐僧。嘉禾人,俗姓朱。七岁出家。后往越州开元寺学《法华经》,于赵郡受近圆登习《四分律》。懿宗咸通十年居杭州龙泉院,凡十一年。昭宗大顺元年赐号无著。时称禅门真知识。槜李诗系·卷三十
文喜,姓朱氏,崇德人。七岁剃染,遍参诸方。尝往五台,至金刚窟,遇一老翁牵牛而行,邀入寺堂,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绣墩命坐。翁曰:“近自何来?”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翁曰:“多少众?”曰:“或三百、或五百。”喜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曰:“多少众?”翁曰:“前三三,后三三。”翁呼童子致茶,并进酥酪。喜纳其味,心意豁然。辞退。翁曰:“童子相送。”喜问:“此何处?”曰:“此般若寺。”乃悟翁即文殊也。稽首童子,乞一言为别。童说偈曰:“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言讫,与寺俱隐。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师子往来。时有沧州僧修政等至,尚闻山石震吼之声。咸通三年,至洪州参仰山。一日煮粥,见文殊现镬上,喜以搅粥篦掌之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文殊涌空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后筑室千顷山。光启三年,钱王请住龙泉,奏赐紫衣,号无著。将顺寂,告众曰:“三界心尽,即是涅槃。”跏趺而逝。白光照室,竹树同色。塔于灵隐山之西坞。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嘉禾御儿朱氏子。母方娠梦。得三蒂桃吞之。而产。孩孺却荤膻味。七岁依邑之常乐寺僧清国出家。国盖其舅氏也。使习经忏。乃遂薙落。俄学法华。及阅天台文句于越州之开元寺。即事敷演。开成三年。登具足戒。无何属会昌变。故操行愈益属。大中初。再获度于盐官之齐丰寺。大慈山性空禅师。指使参方。咸通壬午岁。见仰山寂公于豫章观音寺。顿契心法。仰山因令曲知常住。一日有客比丘。中后求食。食既尽。喜以事冗偶未食。遂馈客。顷之仰山问曰。求食比丘。已證果位。汝给之否。答辍已分给之。仰山曰。汝得利益。何可言耶。七年还居馀杭之千顷山。十年檀越刘严马徵等。请居龙泉古城院。居凡十一年。乾符己亥。巢寇掠地馀杭。又徙霅之馀。不亭避之。刺史杜孺休以仁王院邀焉。光启三年。钱谬始牧杭。疏以龙泉廨署迎致。即今之慈光院也。僧问如何是涅槃相。喜曰香烟尽处验。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喜唤院主曰。者师僧患颠。问如何是自己。喜默然。僧罔措。再理前问。喜曰青天夜蒙昧。不向月边飞。 大顺初。威胜军节度使董昌。与武肃同表荐。赐紫衣。乾宁四年。赐号无著。光化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坐逝于廨署。寿八十。夏六十。十一月二十二日。塔于灵隐山之西坞。 喜性资纯谨。至诚可格物。广明元年夏。螟蝗蔽天下。则野为之赭。喜以柱杖。标袈裟畎浍中。厉声叱之。蝗无下者。是岁一境之内。独喜所耕十顷。为有秋。将终之时。方丈发白光。竹树皆变白。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文喜。嘉禾语儿溪人。姓朱氏。开成年间进具。初习四分律。兼讲法华。常往五台山礼文殊大士。夜投古寺。遇老僧问南方佛法住持众数。师皆答已。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僧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又问多少众。僧曰。前三三后三三。师罔然。吃茶毕。令童子送出门。俄失所在。但见高林深谷而已。后参仰山契悟。命为典座。一日见文殊跨狮子缘鼐侧。师诃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遂掌之。文殊涌空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咸通中。筑室千顷山居之。光启三年。钱武肃王请住馀杭慈光院。奏赐紫衣及无著号。光化三年。移住无著院。是冬夜半告众曰。三界心尽。即是涅槃。趺坐而化。时方丈发白光垂树同色。建塔灵隐之西坞。 赞曰。 未见仰山 五台遭卖 既见仰山 何劳缘鼐 物罕为奇 客频招怪 咄咄文殊 草贼自败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文喜。姓朱氏。嘉禾御儿人也。母氏方娠梦吞桃三蒂。至诞弥不味荤膻。七岁诣本邑常乐寺僧清国下出家。国即喜之渭阳也。勒诵经并忏又十卷。方遂削染。往越州开元寺学法华经。集天台文句即时敷演。则救蚁分中便能讲训也。开成二年届赵郡受近圆登习四分律。属会昌澄汰变素服。内秘之心无改。遇大中初年例重忏度。于盐官齐丰寺讲说。后往礼大慈山性空禅师。诲之曰。子何不学善财遍参乎。咸通壬午岁至豫章观音院见仰山。喜于言下了其心契。仰山令典常住。一日有异貌僧就求斋食。喜减己食馈之。仰山预知。故问曰。此果位僧求食。汝供给周旋否。答曰。辍己分回施。曰汝大得利益。七年旋浙右止千顷山。筑室居之。十年馀杭刘严合马。徵请居龙泉古城院。凡十一年。乾符己亥岁巢寇掠地至馀杭。喜避地湖州馀不亭。刺史杜孺休请住仁王院。光启三年武肃王钱氏。始牧杭郡降疏请住龙泉廨署。今慈光院是也。大顺元年威胜军节使董昌武肃王同年发表荐论。两赐紫衣。乾宁四年奏师号曰无著。光化三年示疾。十月二十七日加趺坐而终于州郭廨署。春秋八十。僧夏六十。终时方丈上发白色光。竹树变白。十一月二十二日迁塔于灵隐山西坞。喜形貌古朴骨强而瘦。戒德禅门真知识也。初喜寓居霅川。广明元年夏有蝗飞翳天下食田苗。喜自将拄杖悬挂袈裟标于畎浍中。其虫将下遂厉声叱之。悉翻飞而去。十顷之苗斯年独稔。其感通如此。或云所传得马祖细衲袈裟以为信宝矣。迁葬之后。天复二年壬戌八月中。宣城帅田頵应杭将计思叛涣。纵兵大掠。发喜塔见肉身不坏如入禅定发爪俱长。武肃王奇之。遣裨将邵志祭。后重封瘗焉。神僧传·卷第八
无著文喜禅师。入五台山求见文殊。忽见山翁。著揖曰。愿见文殊大士。翁曰。大士未可见。汝饭未。著曰未。翁引入一寺引著升堂命坐。童子进玳瑁杯。贮物如酥酪。著饮之觉心神清朗。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著曰。末代比丘少奉戒律。曰多少众。曰或三百或五百。著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曰众几何。曰前三三后三三。遂谈论及暮。翁命童子引著出。行未远悽然悟翁即文殊也。不可再见。稽首童子乞一言为别。童子有无垢无染即真常之语。言讫童子与寺俱隐。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狮子往来。白云忽覆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