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394,分627页显示 上一页 251 252 253 254 255 257 258 259 260 下一页
僧文贞
羊昭业(字 振文 )
孔纬(字 化文 鲁国公 )
李昭象(字 化文、文化 )
李溪(字 景望 文 )
陆希声( 文 号 君阳遁叟 )
刘崇鲁(字 郊文 )
李茂贞(字 正臣 宋文通 陇西郡王、秦王、岐王 忠敬 )
孙棨(字 文威 号 无为、无为子 )
王隆(名 王隆建 字 文明 庙号 世祖 威武大王 )
僧文炬( 黄 字 子薰、涅槃 慧日禅师 )
王涣(字 群吉、文吉 )
僧可止(号 文智大师 马 )
张莹(别称 张茔 字 昭文 )
其它辞典(续上)
王徽(字 昭文 贞 琅琊郡侯 )僧文贞
羊昭业(字 振文 )
孔纬(字 化文 鲁国公 )
李昭象(字 化文、文化 )
李溪(字 景望 文 )
陆希声( 文 号 君阳遁叟 )
刘崇鲁(字 郊文 )
李茂贞(字 正臣 宋文通 陇西郡王、秦王、岐王 忠敬 )
孙棨(字 文威 号 无为、无为子 )
王隆(名 王隆建 字 文明 庙号 世祖 威武大王 )
僧文炬( 黄 字 子薰、涅槃 慧日禅师 )
王涣(字 群吉、文吉 )
僧可止(号 文智大师 马 )
张莹(别称 张茔 字 昭文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 【介绍】: 唐京兆杜陵人,字昭文。第进士,授校书郎。擢翰林学士。僖宗广明初为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黄巢入关,僖宗西狩,徽被黄巢军所执,迫以为官,卒不受。后奔河中。诏拜兵部尚书、诸道租庸供军使。因请赦沙陀罪,令沙陀平京师,有功,进右仆射。卒谥贞。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三
徽字昭文。京兆杜陵人。大中十一年登第。乾封初累拜中书舍人。赐金紫。迁户部侍郎学士承旨。改兵部。转尚书左丞。广明元年以户部侍郎同平章事。黄巢入潼关。污贼伪命。乘间奔河中。授兵部尚书京城四面宣慰使。以收复京师功加左仆射。光启中领昭义节度使。充大明宫留守京畿安抚制置修奉使。进检校司空御史大夫。权京兆尹。累为太子少师。贬集州刺史。沙陀逼京师。召拜吏部尚书。封琅琊郡侯。襄王煴僭号。迫作誓牒。徽托手疾不署。煴平。授御史大夫。复拜太子少师。昭宗立。授吏部尚书。进右仆射。大顺元年卒。赠司空。谥曰贞。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5 【介绍】: 唐冀州人,字化文。孔戣孙。宣宗大中十三年进士。历迁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方雅疾恶,中外闻风,未绳辄肃。累擢吏部侍郎,权要有所托,私书盈几,概不省,执政怒之,改太常卿。从僖宗奔蜀,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左仆射。昭宗立,进司空,以太学焚残,乃兼国子祭酒,完治之。以事贬均州刺史,屏居华阴。寻授吏部尚书,以司空、门下侍郎复辅政。后病危还家,不肯服药,卒。全唐文·卷八百四
纬字化文。礼部尚书戣孙。第进士。累迁户部侍郎。擢御史中丞。三迁吏部侍郎。改太常卿。从僖宗幸蜀。以刑部尚书判户部。改太子少保。帝次陈仓。诏拜御史大夫。时偫臣避盗。纬独奔赴行在。进拜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驾还。昭宗立。进司空兼国子祭酒。加司徒。封鲁国公。进兼太保。出为荆南节度使。再贬均州刺史。召为吏部尚书。以司空门下侍郎复辅政。卒赠太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95 【介绍】: 唐江夏人,字景望。李鄘孙。擢进士。博学多通,文章秀绝。累迁吏部郎中,兼史馆修馔,拜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昭宗时拜户部侍郎,迁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聚书至多,手不释卷,昭宗爱其才。终遭王行瑜等所杀。赠司徒,谥文。好学,世号“李书楼”,著文章及注解诸书传甚多。全唐文·卷八百三
溪字景望。江夏人。大中十三年进士。累迁吏部郎中。拜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黄巢之乱。走河阳。入拜户部侍郎。迁礼部尚书。景福二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昭纬素疾溪。讽刘崇鲁裂其麻。左授太子少傅。乾宁初复相。罢为太子少师。李茂贞拥兵犯阙。杀之都亭驿。赠司徒。谥曰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苏州吴人。精通《易》、《春秋》、《老子》。善书。隐义兴。召为右拾遗。累擢歙州刺史。昭宗闻其名,召为给事中,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位无所轻重,罢为太子太师。卒谥文。有《春秋通例》、《道德经传》。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5? 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初为岭南从事,后隐居义兴,自号君阳遁叟。僖宗乾符初召为右拾遗,累迁歙州刺史。昭宗大顺初召为给事中。乾宁二年(895)拜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未几,罢为太子少师。李茂贞兵犯京师,避难病卒。谥文。生平见《新唐书》卷一一六、《宣和书谱》卷四、《唐诗纪事》卷四八。希声博学善属文,其诗以七绝为主,尤以《阳羡杂咏》19首为著名。其《梅花坞》诗尤为杨慎所称赏,以为“乃‘疏影暗香’之先鞭也”(《升庵诗话》卷一〇)。亦精于正书。所著颇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颐山诗》1卷、《道德经传》4卷等,均已佚。《全唐诗》存诗22首。全唐文·卷八百十三
希声。苏州吴人。商州刺史郑愚表为属。召为右拾遗。擢累歙州刺史。昭宗时入为给事中。拜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太子少师罢。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滑州胙人,字郊文。僖宗广明元年进士。充太原推官。中和二年拜右拾遗、左补阙。昭宗景福初,以水部郎中知制诰。与崔昭纬善。昭宗以韦昭度、李溪辅政,昭纬惧夺其权,与崇鲁共谋沮之。及溪宣制之日,崇鲁出班而哭,言不当以憸人为宰辅,溪由是不得相。后昭纬败,崇鲁坐贬崖州司户参军。仕终水部员外郎。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郊文,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僖宗广明元年(880)登进士第,寻为郑从谠奏充太原推官,转掌书记。中和二年(882)入为右拾遗,迁左补阙、翰林学士。僖宗避难山南,为嗣襄王李煴史馆修撰。昭宗景福中,以水部郎中知制诰。后因沮李溪为相,贬崖州司户参军,终水部员外郎。生平散见新、旧《唐书》本传,《资治通鉴》卷二五三。《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56—924 【介绍】: 唐深州博野人,字正臣。本姓宋,名文通。出身行伍。因镇压黄巢功升神策军指挥使。扈从僖宗有功,赐姓名。光启三年为凤翔节度使,封陇西郡王。昭宗时恃兵权于朝政。曾杀宦官杨复恭等,屡引兵入京师,杀宰相韦昭度等,焚毁宫室市肆。天复元年,昭宗被宦官韩全诲劫往凤翔,茂贞挟昭宗与朱温(后梁太祖)对抗。三年,山南诸州尽失,势孤,被逼杀全诲与温和解,交出皇帝。后梁立,茂贞自称岐王,割据一方,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向后唐上表称臣,改封秦王。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三
茂贞本姓宋。名文通。深州博野人。唐乾符中。黄巢犯阙。以功为神策军指挥使。朱玫之乱。以功迁检校太保同平章事。赐姓名。僖宗亲为制字曰正臣。光启二年。讨平李昌符。还为凤翔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兼侍中陇西郡王。大顺二年。讨平杨复恭。遂恃勋恣横。乾宁二年称兵入觐。会李克用请讨三镇。茂贞惧。归命待罪。授东川节度使。光化中加尚书令。封岐王。天复元年矫诏讨梁祖。梁祖引四镇之兵屯岐下。围守三年。乃求和。及梁祖建号。与王建志图兴复。竟无成功。后唐庄宗平梁。上表称臣。诏仍旧官。进封秦王。同光二年卒。年六十九。谥忠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博州武水人,字文威,号无为子。僖宗时,入京,屡试不第,时游北里狭邪。广明后,身历世乱,感慨良多,遂于中和四年,撰《北里志》一卷,记平康里妓女生活及文士风流逸事。后历官侍御史、中书舍人。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文威。自号无为子,博州武水(今山东聊城西)人。僖宗时,棨随计吏数入京,屡试不第,时游北里狭邪。广明后,身经世乱,感慨良多,遂于中和四年(884)追忆往事,撰成《北里志》,以记平康里妓女生活及文士风流逸事。此书实为晚唐文学重要之背景资料。昭宗时,擢侍御史,历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事迹散见《北里志序》、郑谷《寄台院孙端公棨》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郡斋读书志》卷三下、《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均著录其《北里志》1卷,今存。《全唐诗》存诗6首。《全唐诗续拾》补1首。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七
棨字文威。官中书舍人。
人物简介
简介
王隆(?—897年)高丽王朝太祖王建的父亲,初名王隆建,字文明,庙号世祖,谥号威武大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59—901 【介绍】: 唐并州太原人,字群吉。昭宗大顺二年登进士第。景福元年,授校书郎。出为山南节度使徐彦若推官。次年,改长安尉,累转右补阙。彦若拜相后,荐为大明宫留守推官,迁司勋员外郎。光化三年,彦若出为清海节度使,涣复为其掌书记。次年卒。涣长于章奏,集所作为《燕南笔稿》、《西府笔稿》、《从知笔稿》,皆不传。有歌赋诔铭等五百余篇,惟存《惆怅诗》十余首,哀伤媚妩,为世传诵。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59—901 字群吉,族望太原(今属山西)。昭宗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景福元年(892)授秘书省校书郎,旋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徐彦若推官,历长安县尉、右拾遗、右补阙。乾宁二年(895),迁起居郎,转司勋员外郎、判考功员外郎。光化三年(900)以考功郎中兼御史中丞,为徐彦若清海节度使幕掌书记。天复元年(901)卒。事迹见卢光济《唐故清海军节度掌书记太原王府君墓志铭》(见岑仲勉《金石论丛》)、《唐摭言》卷三、《唐诗纪事》卷六六、《唐才子传》卷一〇。涣少敏悟,长而工诗,妍词丽唱,传于当世。尝为《惆怅诗》10余首,悉为古之佳人才子深怀感怨者。辛文房称“哀伤媚妩”,“皆绝唱,脍炙士林”(《唐才子传》)。又擅文,所作甚多,无不称工。《全唐诗》存诗14首。唐诗汇评
王涣(859-901),字文吉,太原(今属山西)人。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历长安尉、拾遗、补阔、起居郎、司勋考功员外郎。光化三年,授考功郎中兼御之中丞,为清海军节度掌书记,卒。工诗,其《惆怅诗》十二首,脍炙士林。有诗约三百篇,其他著述甚多,多佚。《全唐诗》存诗十四首。
作品评论
卢光济《太原王府君墓志铭》
君适当游戏之年,已无所弄,独于文学笔砚,乃天敕其性。才十馀岁,其章句之妙遽有老成人之风,遂稍稍布于名士之听。未数载,即妍词丽唱,喧著缙绅,靡不相传,成诵在口。既随计吏,自若闻人,贽执之初,声称籍甚。故凡所仰止者,皆世之名士,朝之钜贤,俾成羽翰,迭用唱和。唐才子传
涣工诗,情极婉丽。尝为《惆怅诗》十二首《按当作十二首),悉古佳人才子深怀感怨者,以崔氏莺莺、汉武李夫人、陈乐昌公主、绿珠、张丽华、王昭君及苏武、刘、阮辈事成篇,哀伤媚妩,如“谢家池馆花笼月,萧寺房廊竹迪风。夜半酒醒凭槛立,所思多在别离中”,又“梦里分明入汉宫,觉来灯背锦屏空。紫台月落关山晓,肠断君王信画工”等,皆绝唱,喧炙士林。在晚唐诸人中,霄壤不侔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0—934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范阳房山人。俗姓马,号文智大师。遍览百家子史,尤长于近体律诗。年十九于五台山受戒。唐昭宗乾宁中进诗,赐紫袈裟。后唐明宗时住持洛京长寿寺。有《三山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0—934 俗姓马,范阳(今北京西南)人。12岁出家为僧,后至五台山受戒,又至太原习《法华经》。昭宗景福中,至河池讲因明,李洞赠其诗三篇。后住长安大庄严寺。乾宁三年(896)应制内殿,赐紫。后归幽州,依刘仁恭。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避乱至定州,住开元寺。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迁住洛阳长寿寺净土院,赐号文智大师。《宋高僧传》卷七有传。可止长于近体诗,所作《赠樊川长老》,流传一时。有诗350首,编为《三山集》,已佚。《全唐诗》存诗9首。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马氏。范阳高丘人。年十二。悯忠寺法贞律师。见之。从其父母乞。为弟子。年十五。以息慈。往真定听学。时大华严寺仁楚法师。善因明论。止执卷座下三遍。即领悟。众推许焉。老宿维摩和尚。问楚门人之秀拔者。楚曰。幽州沙弥其人也。维摩遂质。以胜军北量。辞莫能屈。因请就恒阳阐化。缁素悦服。年十九。抵五台登具戒。感文殊放光烛身。已而归宁乡里。旦日行道。以报地恩。年二十三。游并部。益进法华百法等义。景福中。以因明论。于长安大庄严寺。一唱数载。乾宁三年。贡诗。昭宗皇帝诏赐紫衣。仍应制内殿。未几。刘仁恭以止为本道所管。上表乞放还。然其父之与师皆物故。而母独无姜。止于是致母其所居房。行诵青龙疏。乞食以供晨夕。如是三载。无倦色。时晋阳李氏。遣兵出飞狐围燕。城中谷贵。持钵所得。不足济。忽巨蟒出其房。矫首顾视。如喜状。同院居晓。博物释子也。谓止曰。吾闻蛇目不瞬。今瞬其龙乎。止遽焚香祷之曰。傥获檀越。以营甘旨。则神龙所加被多矣。居数日。燕帅之子。制胜司徒者。召以供养。俄而燕破。上避乱中山。节度使王处直。素钦渴其誉。请安置开元寺。月给禄有经。天成三年。王师复中山。招讨使王宴休。以丞相冯道书。迎止至洛。为河南尹秦王从荣所留。奏赐文智大师号。住持长寿净土院。应顺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示微疾。称念阿弥陀佛而逝。寿七十五。腊五十六。茶毗。塔遗骨于龙门山广化寺之东南隅。 止风神峭拔。节操孤峻。读书于所业外。孔李典籍。莫不该综。制作尤长于律诗。在长安睹逍遥园芜漫不治念曰岂姚秦独能为童寿翻译地乎。卒奏重脩焉。赐额草堂寺。其在洛诵金刚经。虽䢇极弗废。平生游处。多终南崆峒间。有三山诗集。盛行于世。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可止。姓马氏范阳大房山高丘人也。年甫十二迥有出俗之心。依悯忠寺法贞律师。年十五为息慈。辞师往真定习学经论。时大华严寺有仁楚法师讲因明论。止执卷服膺三遍。精义入神众推俊迈。有老宿维摩和尚者。释门之奇士也。问楚师曰。门人秀拔孰者为先。曰有幽州沙弥者。温故知新厉精弗懈。于是求见。遂质问胜军比量。随难应变辞不可屈。维摩曰。后生可畏。契经所谓虽小不可欺也。遂率力请止开讲恒阳。缁素无不钦羡焉。迨十九岁抵五台山求戒。于受前方便感文殊灵光烛身已而归宁父母及师。于寺敷演。二十三往并部。习法华经百法论。景福年中至河池。有请讲因明。后于长安大庄严寺化徒数载。乾宁三年进诗昭宗。赐紫袈裟。应制内殿。本道刘仁恭者。据有北门控扼蕃汉。闻止之名移书召归故乡。其父与师相次物故。母犹在堂。止持盂乞食以供甘旨。行诵青龙疏三载。文彻忽有巨蟒见于房。矫首顾视似有所告。时同院僧居晓博物释子也。且曰。蛇则目睛不瞬。今其动乎。得非龙也。止焚香祝之曰。贫道念青龙疏营斋养母。苟实龙神轸念。希值一檀越。居数日。燕师家子曰制胜司徒。召申供养。时庄宗遣兵出飞狐以围之。历乎年载百谷勇贵。止顿释忧惧。未几燕陷。刘氏父子俘归晋阳。止避乱中山。节度使王处直素钦名誉。请于开元寺安置。逐月供俸。止著顿渐教义钞一卷见行于代。天成三年戊子王师问罪定州陷焉。招讨使王晏休得瀛王冯道书令寻止。既见以车马送至洛京。河南尹秦王从荣优礼待之。奏署大师号文智焉。于长寿净土院住持。应顺元年甲午正月二十二日忽微疾作。召弟子助吾往生念弥陀佛。奄然而化。俗年七十五。僧腊五十六。闰正月二日茶毗收遗骨。至清泰二年四月八日建塔于龙门山广化寺之东南隅。止风神峭拔戒节孤高。百家子史经目无遗该博之外尤所长者近体声律诗也。有赠樊川长老诗。流传人口。在定州日中山与太原互相疑贰诸侯兼并。王令方欲继好息民。因命僧斋于庆云寺。会有献白鹊者。王曰。燕人诗客试为咏题。止即席而成。后句云。不知谁会喃喃语。必向王前报太平。王欣然。诗人李洞者。风骨僻异。慕贾阆仙之模式。景福中在河池相遇。赠止三篇。时宰相孙公渥赵公凤马公裔孙窦学士梦徵符侍郎蒙李侍郎详。皆唱予和汝。埙篪韵谐。止顷在长安。讲罢游终南山逍遥园。是姚秦什法师译经之地。年代寖深鞠为茂草。且曰。吾为释子忍不兴乎。奏昭宗乞重修。帝允仍旧赐草堂寺额。后请樊川净休禅伯。聚徒谈玄矣。及在洛也讲外长诵金刚经不知纪极。昔多居终南山崆峒山。故有三山集诗三百五十篇。盛行于时。弟子修文修智修行微见师之道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