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394,分627页显示 上一页 263 264 265 266 267 269 270 271 272 下一页
杨文郁
王文秉
李文业
王旦(字 子明 文正 )
赵文俨
冯拯(字 道济 魏国公 文懿 )
程文庆
苏易简(字 太简 文宪 )
赵安仁(字 乐道 文定 )
史昭文
朱允文
阎文逊
卢文正
陈尧叟(字 唐夫 文忠 )
其它辞典(续上)
王元(字 文元 )杨文郁
王文秉
李文业
王旦(字 子明 文正 )
赵文俨
冯拯(字 道济 魏国公 文懿 )
程文庆
苏易简(字 太简 文宪 )
赵安仁(字 乐道 文定 )
史昭文
朱允文
阎文逊
卢文正
陈尧叟(字 唐夫 文忠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南唐书法家。善小篆,字画远过徐铉。有《紫阳石磬铭》、《千字文》。
人物简介
简介
雍熙三年(986)任监都进奏院,4月已在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7—1017 【介绍】: 宋大名莘县人,字子明。王祜子。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真宗咸平时,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契丹进犯,从真宗至澶州,因东京留守雍王暴疾,驰还权留守事。景德三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尝劝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变。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天禧元年,以疾罢相。卒赠太师,谥文正。有文集。全宋诗
王旦(九五七~一○一七),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知平江县。荐为著作佐郎,预编《文苑英华》。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右正言、知制诰。累迁知理检院。真宗即位,除中书舍人,为翰林学士。咸平三年(一○○○),拜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四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景德三年(一○○六),除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天禧元年卒,年六十一。赠魏国公,谥文正。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八二有传。今录诗四首。全宋文·卷一六五
王旦(九五七——一○一七),字子明,大名莘(今山东莘县)人,祜子。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知平江县。迁著作佐郎,预编《文苑英华》。淳化初任转运使,二年拜右正言、知制诰。真宗即位,擢中书舍人,为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咸平四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景德三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两朝国史。大中祥符中从封泰山、祀汾阴,为大礼使,迁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旦执国柄凡十八年,天禧元年九月卒,年六十一,赠魏国公,谥文正。有文集二十卷。《宋史》卷二八二有传。
人物简介
简介
雍熙三年(986)任康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8—1023 【介绍】: 宋孟州河阳人,字道济。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进士。补大理评事,通判陕州。权知数州,还迁三司度支判官。淳化中,以请立太子事贬岭外,知端、鼎等州。真宗朝,论事多迎合帝意,累迁枢密直学士、权判吏部流内铨,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景德二年,除参知政事。大中祥符中,以疾求罢,知河南府。天禧四年拜同平章事。封魏国公。仁宗天圣初,罢相。卒谥文懿。全宋诗
冯拯(九五八~一○二三),字道济,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进士(《隆平集》卷四本传)。历知数州。真宗咸平四年(一○○一)自枢密直学士迁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景德二年(一○○五)拜参知政事(《宋宰辅编年录》卷三)。以疾罢。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知河南府(《隆平集》卷四)。七年,除御史中丞,又以疾出知陈州。天禧四年(一○二○)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充枢密使,进左仆射。仁宗天圣元年罢相,出判河南府(同上书),卒,年六十六。谥文懿。《宋史》卷二八五有传。全宋文·卷一六九
冯拯(九五八——一○二三),字道济,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太平兴国间进士,补大理评事、通判陕州,权知泽州,徙坊州,权知石州,判三司户部理欠凭由司,为度支判官。淳化中贬知端州,徙鼎州,改通判广州,移知江州。真宗即位,还判三司度支勾院,兼御史知杂事,权判吏部流内铨,同勾当三班院。咸平四年同知枢密院事,景德初改签书院事。景德二年除参知政事,大中祥符间以疾罢知河南府,又知陈州,再知河南府。天禧四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枢密使。天圣初罢相,判河南府。卒,谥文懿。《东都事略》卷四九、《宋史》卷二八五有传。
人物简介
简介
雍熙四年(987)任润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8—997 【介绍】: 宋梓州铜山人,字太简。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淳化中累迁翰林学士承旨,多言时政阙失。历知审官院、审刑院,迁给事中,拜参知政事。至道元年,出知邓州,移陈州。才思敏赡,以文章知名,熟谙翰院故实,旁通释典。卒谥文宪。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全宋诗
苏易简(九五八~九九七),字太简,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人(《永乐大典》卷二四○一引《潼川志》。《宋史》作梓州铜山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解褐将作监丞。八年,以右拾遗知制诰。雍熙三年(九八六),充翰林学士。淳化二年(九九一),迁中书舍人,充承旨。四年,除参知政事。至道元年(九九五)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出知邓州。移陈州。明年十二月卒(同上书卷四○),年三十九。谥文宪。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六六有传。今录诗五首。词学图录
苏易简(958-996) 字太简。梓州人。宋史有传。有词见《湘山野录》。全宋文·卷一六八
苏易简(九五八——九九七),字太简,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八年,以右拾遗知制诰,屡知贡举。雍熙三年,充翰林学士。淳化二年,迁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太宗飞白大书「玉堂之署」四字赐之,世以为荣。四年,迁给事中、参知政事。后罢为礼部侍郎、出知邓州,移陈州。至道二年十二月卒,年三十九。易简才思敏赡,雅善笔札,曾预修《文苑英华》,著有《文房四谱》四卷(存)、《续翰林志》二卷(存)、《文选双字类要》三卷(存)、《玉堂集》二十卷等。《宋史》卷二六六有传。又参《永乐大典》卷二四○一苏字韵引《潼川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8—1018 【介绍】: 宋洛阳人,字乐道。赵孚子。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历太常丞等职。真宗朝,拜右正言,预重修《太祖实录》。迁知制诰、知审刑院,充翰林学士。从真宗至澶渊订和盟,并撰答书。后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累官至御史中丞。卒谥文定。有文集。全宋诗
赵安仁(九五八~一○一八),字乐道,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进士。历大理评事、光禄寺丞,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迁太常丞。真宗咸平三年(一○○○),知制诰。景德三年(一○○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罢(《宋宰辅编年录》卷三)。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一。谥文定。有集五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八七有传。全宋文·卷一六七
赵安仁(九五八——一○一八),字乐道,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赵孚子。雍熙二年登进士第,历大理评事、光禄寺丞,召试翰林,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咸平三年知制诰、副夏侯峤巡抚江南,还,知审刑院。继判尚书省刑部兼制置群牧使,同知三班、审官院。景德初为工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陪伴辽使臣,作《戴斗怀柔录》三卷以献。三年,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俄修国史。累迁尚书右丞,又知兼宗正卿。天禧二年改御史中丞,卒,年六十一,谥文定。有集五十卷。《宋史》卷二八七有传。
人物简介
简介
开宝五年(972)任衡州知州。开宝七年(974)7月满。太平兴国六年(981)任连州知州。至道三年(997)任郴州刺史。咸平五年(1002)任温州知州。
人物简介
简介
端拱元年(988)任泰州知州。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三二
阎文逊,端拱初任供奉官、閤门祗候。
人物简介
简介
淳化元年(990)任升州知州兼安抚使。淳化二年(991)3月改知越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1017 【介绍】: 宋阆州阆中人,字唐夫。陈省华长子。太宗端拱二年进士。累官广南西路转运使,刻《集验方》于石,植树凿井。为交州国信使,却赠遗,免扰民。建言折变收市苧布,公私交济。充度支判官。真宗咸平四年,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诏同三司使议省烦冗文帐二十一万余道,减河北冗官七十五员。景德中知枢密院事兼群牧制置使,多立条约,著《监牧议》。大中祥符五年充枢密使。九年,以疾优拜右仆射、知河阳。卒谥文忠。有《请盟录》。全宋诗
陈尧叟(九六一~一○一七),字唐夫,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尧佐兄。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二)。解褐光禄寺丞、直史馆,迁秘书丞。再迁广南西路转运使。真宗咸平四年(一○○一),自枢密直学士迁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以本官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兼领群牧。九年,罢知河阳。天禧元年卒,年五十七。谥文忠。《宋史》卷二八四有传。今录诗九首。全宋文·卷一八三
陈尧叟(九六一——一○一七),字唐夫,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端拱二年进士第一,授光禄寺丞、直史馆,历广南西路转运使,度支判官,广南东、西两路安抚使。咸平四年除同知枢密院事。景德元年签书枢密院事;三年,以户部尚书与王钦若并知枢密院事,兼群牧制置使,预修国史。大中祥符五年,除同平章事,充枢密使。七年,罢。明年,再为枢相。九年罢,命判河阳。天禧初卒,年五十七。有《请盟录》三集二十卷。《宋史》卷二八四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