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394,分627页显示 上一页 510 511 512 513 514 516 517 518 519 下一页
卫胤文(字 祥趾 号 紫庵、紫岫 )
吴可箕(字 豹文 )
夏允彝(字 彝仲 号 瑗公 文忠、忠节 )
姜一学(字 元韬 号 幼文、巢云 )
明熹宗(庙号 熹宗 达天闻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达天闻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帝、明达天闻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帝 朱由校 )
江天一(字 文石 )
陈文显(字 微之 )
高尔俨(字 中孚 号 岱舆 文端 )
黄淳耀(字 蕴生 号 陶庵、水镜居士 贞文、忠节 )
黄配玄(字 承文 号 位两 )
万文英(字 仲实 )
尹文举(字 汝望 号 石湖 忠敬 )
刘文蔚( 节悯 )
区大纬(字 文炳 号 五象山人 )
其它辞典(续上)
刘汉(号 文石 )卫胤文(字 祥趾 号 紫庵、紫岫 )
吴可箕(字 豹文 )
夏允彝(字 彝仲 号 瑗公 文忠、忠节 )
姜一学(字 元韬 号 幼文、巢云 )
明熹宗(庙号 熹宗 达天闻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达天闻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帝、明达天闻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帝 朱由校 )
江天一(字 文石 )
陈文显(字 微之 )
高尔俨(字 中孚 号 岱舆 文端 )
黄淳耀(字 蕴生 号 陶庵、水镜居士 贞文、忠节 )
黄配玄(字 承文 号 位两 )
万文英(字 仲实 )
尹文举(字 汝望 号 石湖 忠敬 )
刘文蔚( 节悯 )
区大纬(字 文炳 号 五象山人 )
人物简介
维基
刘汉,号文石,湖广荆州府宜都县人。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湖广乡试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联捷乙丑科进士,授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历九江钞关,升郎中,出知太原府。升山西驿传道副使,改宁武兵备副使。居官清慎,以亲老疏乞归养。屡召起废,不就。问安视膳,朝夕不倦。恭事两兄,终始如一。兼慎交游,不预外事。女刘氏,幼聪慧,读书通文墨,适生员徐绎,止生一女。(崇祯)甲申岁,献贼破城,绎死于途,氏依父母避乱,依山播迁,数载始还宜,父母继亡,女亦夭死。顺治五年,荆镇一弁将欲强聘之,时两兄隔绝,音问不通,刘氏治理后事,极其周详。封识所遗器物,留书两兄,托以诀别,遂自缢死。
人物简介
维基
卫胤文(?—1645年),字祥趾,号紫庵,又号紫岫,陕西西安府韩城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卫胤文是天启元年举人卫之琚的儿子,在崇祯三年(1630年)中举人,次年(1631年)成进士,改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詹事府中允、左谕德后告归。十四年(1641年)时李自成入关,陕西军力崩溃,他在家乡连夜赶到北京,痛哭上陈作战计划,表示西方危险,将祸及社稷,并请求徵召四大镇入朝保卫京师;他连续呈上十五道奏疏,捐出三千金犒军。崇祯帝认为他切实,在朝堂当面褒劳他。北京失陷,他匿藏在民间,被李自成部下搜获,在审讯前逃到南京。弘光帝继位,仍然让卫胤文担任左谕德,迎合马士英意思而奏请罢史可法兵马,弘光帝下诏责备他,马士英就和他遂渐亲䁥。不久他到兴平营,高杰因为他是同里而上疏让他留下监军;高杰去世,卫胤文在马士英推荐下即时以兵部右侍郎总督兴平的部队,经略开封、归德。很快朝廷下令安庆巡抚并入应天巡抚,屯抚并入凤阳总督,王永吉兼巡抚淮安,他则兼巡抚徐扬。当时柳城人高金高自修筑土城,训练壮丁,不接受李自成命令,卫胤文上疏让他担任副总兵。归德失陷,清兵徘徊不前,令徐州人民惊慌,王永吉请求急调阁标以及甘肃团练营救;但忽然传来密旨要求撤军入卫,因此各军队前向江上,徐州空虚。王永吉再次上书说:「清兵已进入虹县,距离泗州二百里,万一泗州沦陷,就会直达盱眙。盱眙东南一路可达淮安,正南一路可达扬州,西南一路可达六合、浦口,不但淮安、扬州无法支撑,而且随时会渡江攻入南京。请求让卫胤文、刘泽清全力守住徐州、泗州,保全南直隶的门户,同时以南直隶全力防寇防清,才不会四面受敌。」朝廷不采纳。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朝廷才命令他和李成栋屯驻泗州,未出发扬州已沦陷,他投水而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5 【介绍】: 明徽州府歙县人,字豹文。国子生。清兵破南京,可箕题诗衣衿,缢死于鸡鸣山关忠义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5 【介绍】: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彝仲。好古博学,工诗文。与陈子龙等结几社,与复社相应和。崇祯十年,与陈子龙同第进士。授长乐知县,善决疑狱。南明弘光时官吏部考功司主事,未就职。南都亡后,入总兵吴志葵军抚清,无成。闻侯峒曾死,为经纪其丧。事毕,自沉松塘死。词学图录
夏允彝(1605-1645) 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华亭人。南明弘光时授吏部主事,未赴,前往扬州投史可法。南都失陷,与陈子龙等继续抗清,兵败投水死。南明隆武时谥文忠,清乾隆时谥忠节。为江南名士,加入复社,又与陈子龙等结几社,砥砺名节,号"几社六子"。今人辑有《夏允彝集》。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彝仲,嘉善籍,松江华亭人。崇祯丁丑进士,除知长乐县擢吏部考功主事
人物简介
维基
姜一学(?—17世纪),字元韬,号幼文,又号巢云,山东济南府滨州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成进士,户部观政,五年授行人司行人,十年行取考选,授兵部武选司主事,管理清黄,本年升员外郎,十一年养病回籍。弘光时,升兵部员外郎,和朱芾煌、吴国琦、刘若宜、徐天麟、周祚新、张印中、吴亮明、潘自得、王健、贺燕徵、黄衷赤、张大赓、张延祚、姚孙棐、金邦柱、黄泰来、黄钟斗、李长似、张拱端、徐肇森、荆廷实、许士健、刘星耀、陈璧、董念陛共事,出仕八年内不贪求俸禄以外的财富。很快他辞官归乡,闭门终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5—1627 【介绍】: 即朱由校。明朝皇帝。光宗子。泰昌元年九月,光宗死后嗣位。次年,改元天启。即位之初,以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封乳母客氏为奉圣夫人。帝性好斧锯椎凿髹漆之事,厌闻朝事,悉委之忠贤。客、魏擅权之局乃定。天启元年,后金(清)兵破沈阳、辽阳。次年,渡辽河,破广宁。关外之局日益危急。此后,魏忠贤屡兴大狱,任用阉党,榜东林党人姓名于天下,生者被杀害,死者被追夺诰命。无耻之徒则为忠贤立生祠,风气之恶,无以复加。天启七年八月病死,因张皇后力,遗诏以皇弟信王朱由检嗣皇帝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5 【介绍】: 明徽州府歙县人,字文石。诸生。南京陷落,从其师金声在皖南起义抗清,分扼六岭。兵败被俘死。
人物简介
维基
陈文显(1605年?—1686年?),字微之,直隶安庆府太湖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陈文显是崇祯七年(1634年)的进士,获授江西南城知县,严惩当地犯法的明朝宗室。之后转任广东雷州推官,多次平反冤狱;改官工部都水主事,路途中得知北京失陷后回归,在弘光朝廷累升郎中。南京失守,陈文显隐居,当年他才四十岁,不接受清朝起用,到八十二岁时去世。
人物简介
维基
高尔俨(1605年—1654年),字中孚,号岱舆,北直隶静海县(今属天津市)王二庄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明亡,降李自成。南明福王时,定“从贼案”,高尔俨及党崇雅、卫周祚都被定案。清军入关后,征补原官。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任侍读学士,同年七月擢礼部侍郎。顺治五年(1648年),调任吏部右侍郎。后加右都御史。顺治八年(1651年),任吏部尚书。次年被御史吴达弹劾,上疏请求罢官。顺治十年(1653年),重新起用,晋弘文院大学士,同年因病回故里。顺治十一年(1654年)卒。追赠少保,谥文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5—1645 【介绍】: 明苏州府嘉定人,字蕴生,号陶庵。为复社成员。崇祯十六年成进士,归益研经籍。清顺治二年,嘉定人抗清起义,淳耀与侯峒曾被推为首领。城破后,与弟黄渊耀自缢于僧舍。门人私谥贞文。能诗文,有《陶庵集》、《山左笔谈》等。维基
黄淳耀(1605年—1645年),字蕴生,号陶庵,又号水镜居士,直隶嘉定县人。明末进士,抗清义士。清军破嘉定,黄淳耀自缢殉国。十岁入私塾读书,善八股文,筹组“直言社”,倡经世之学。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联捷癸未科进士。李自成破京师,福王立于南京。进士多前往授职,唯独黄淳耀不赴选。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破南京。黄淳耀驻守嘉定,清军围堵嘉定并切断其后援,嘉定危如累卵。嘉定城破前,同榜进士王泰际曾劝黄淳耀打开西门,给逃难的百姓放条生路,淳耀断然拒绝。嘉定失陷后,淳耀同其弟黄渊耀自杀殉国,于西城僧舍自缢死。黄淳耀死后,其弟子陆元辅将其遗像悬挂于书房,朝夕瞻拜,终生不缀。《明史》有传。清乾隆年间,追谥忠节。
人物简介
维基
黄配玄(?—1645年),字承文,号位两,江西省抚州府乐安县(今江西省乐安县)人,同进士出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登甲戌科进士,吏部观政,十月授南直隶望江县知县,八年调任怀宁县知县。此后升任南京兵科给事中。崇祯十四年(1641年),任安庐巡抚。丁内艰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6 【介绍】: 明江西南昌人,字仲实。崇祯间进士。为凤阳推官。崇祯八年,张献忠等部破城,未被搜获得免,脱归。福王任之为礼部主事,不赴。唐王授为兵部员外郎,监黄道周诸军,守广信。兵败赴水死。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人,字汝望,号石湖,谥忠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真定府新河人。崇祯末由岁贡为淮安府通判。清军攻城,文蔚竭力拒守,城陷,被杀。谥节悯。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六六一
区大纬,字文炳,号五象山人。香山人。明思宗崇祯间贡生,授浙江安吉州同知,迁中书舍人,升虞部主政。乞归养。著有《纪漫草》、《续漫草》。清光绪《香山县志》卷一三、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二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