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日斋
【佛学大辞典】
(行事)一日持八斋戒而精进也。
七七斋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人命终后未受报之间,是中有也,中有之寿命但极于七日而死,死而复生,未得生缘,则至七七日,七七日,罪业审定,方受其报。此间亲属为亡者修追福,则转劣而为胜云。古婆沙论五十三曰:「尊者奢摩达多说曰:中有众生,寿七七日。尊者和须蜜曰:中有众生寿命七日,所以者何?彼身累弱故。」瑜伽论一曰:「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以后定得生缘。」地藏菩萨本愿经上曰:「圣女又问:此水何缘而乃涌沸?多诸罪人及以恶兽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造恶众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继嗣,为作功德,救援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
【佛学常见辞汇】
人死之后七七四十九日,由于业缘的安排将去投胎,此时若其亲属为之修福,则可以转劣为胜而投生于善处。
七僧斋
【佛学大辞典】
(术语)西国之法有,以钱财或庄田寄附寺院限七僧常供斋食者,谓之七僧斋。俱舍光记十八曰:「有檀越布施钱财或庄田等。白众僧言:从今已去,日别为我设七僧斋。」
八支斋
【佛学大辞典】
(行事)八戒之异名。八戒实有八戒与斋法之九支,故谓之八戒斋,(参见:戒)。然八戒以一斋法为体,馀八戒不过资助之耳,故不言九戒或九支斋,而言八戒或八支斋。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四曰:「准文九戒,而言八者,多论云:斋以过中不食为体,八事昭明,故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故言八斋不言九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八戒的别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八分斋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八支斋戒同。药师经曰:「受持八分斋戒。」
【佛学常见辞汇】
与八支斋同。
八斋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支斋之略。即八戒也。
八斋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戒斋之异名。(参见:斋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作八关斋戒,八支斋法等: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身不涂饰香鬘。七,不自歌舞,又不观听歌舞。八,于高广之床座不眠坐。九,不过中食。此中前八者为戒而非斋,第九者正为斋戒。即合八种之戒与一种之斋戒而名八斋戒,是成实论智度论之意也,若俱舍论之意,合第六涂饰香鬘与第七歌舞观听为一戒。以前七为七戒,第八为斋戒,合为八斋戒。俱舍论十四曰:「何等名为八所应离?一杀生,二不与取,三非梵行,四虚诳语,五饮诸酒,六涂饰香鬘,舞歌观听,七眠坐严丽床座,八食非时食。」又曰:「离非时食是斋亦斋支,所馀七支是斋支非斋。如正见是道亦道支,馀七支是道支非道。」
八关斋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斋戒之异名。三藏法数三十二曰:「关者禁也,谓禁闭盗杀淫等八罪使之不犯故也。」(参见:斋戒)
八关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刘宋涅槃享声译。中阿含持斋经之别译。
九味斋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作鸠美菜,供备菜,法会宿忌(逮夜)之供物也。盛九种之美味,故名九味。象器笺十四曰:「九味斋,或作鸠美菜,盖集美味也,或作供备菜。大鉴清规,作九味斋,今依此为正,盖果糍类有九味而已。如今时,小器长脚者,金银装饰,高饰钉馒头羊羹等及诸珍果,或十二器(左右各六器),或十六器(左右各八器)。」大鉴清规末后事仪曰:「正大夜时,念诵讽经,九味斋略之。」
九斋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九种之斋日也:一、正月每日,二、五月每日,三、九月每日,于此加六斋日。六斋日者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也。斋者不可中食之谓。此九种日为帝释四天王等伺察人间善恶之日,故过午时不食,以慎身心也。见三藏法数三十五。
【三藏法数】
(出释氏要览并四天王经)
斋,犹戒也。过中不食为斋。谓外道有以终日不食为戒者;世间之人又有饮食无度放逸自恣者,皆不得中道。佛令比丘,日中一食,清净自活,端肃身心,安禅入道,以为修行之常法。本无月日之数。今言正、五、九之三月,及每月之六日为九斋日者,以天帝释及四天王等,于此月日,察人善恶。人当食素持斋,以修善福。此亦如来随机摄化,善巧方便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兼举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
〔一、正月〕,天帝释以大宝镜,正月照南赡部洲,而察人之善恶也。又北方毗沙门天王,巡察四洲;正月在南洲,亦如镜之所照。故南洲人,宜于此月食素持斋修善也。(梵语赡部,即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毗沙门,华言多闻。四洲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也。)
〔二、五月〕,天帝释以大宝镜从正月照南赡部洲,二月照西瞿耶尼,三月照北郁单越,四月照东弗于逮。至五月,复照此洲,而察人之善恶也。北方毗沙门天王巡察四洲,五月至南洲,亦如镜之所照。故此洲之人,宜于此月食素持斋修善也。(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梵语弗于逮,华言胜。)
〔三、九月〕,天帝释以大宝镜从五月照南赡部洲,而六月、七月、八月,次第轮照察馀之三洲。至九月,复照此洲,而察人之善恶也。北方毗沙门天王巡察四洲,亦如镜之所照。故此洲之人,宜于此月食素持斋修善也。(已上为年三长斋月。)
〔四、每月初八日〕,天帝释敕四天王各治一方。至此日,四王遣辅臣观察世间人民善恶,人于此日宜加修善,是名斋日。
〔五、每月十四日〕,此日四天王遣四太子,按行天下,伺察人民善恶。人于此日,宜加修善,是名斋日。
〔六、每月十五日〕,此日,四天王亲自按行天下。有慈孝父母,恭敬三宝,及尊事长上,并修六度等行者,诸天相庆,则降善锡福,注禄增算;如不修善持斋,惟造恶业,诸天忧戚,降以不祥,减禄除算。人于此日,宜加修善,是名斋日。(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七、每月二十三日〕,此日,四天王遣辅臣观察,与初八日同。
〔八、每月二十九日〕,此日,四天王遣太子观察,与十四日同。
〔九、每月三十日〕,此日,四天王躬自按行观察,与十五日同。(已上为六斋日。)
十斋
【佛学大辞典】
(行事)言每月定十日持八斋戒也。此十斋日出于地藏本愿经,十王经。地藏本愿经如来赞叹品曰:「复普广,若未来世众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诸日等,诸罪结集定其轻重。(中略)于此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此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门,无诸灾难。」宋赵与[时]宾退录曰:今人以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不食肉。谓之十斋。释氏之教也。按唐会要武德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诏。自今已后。每年正月九日。及每月十斋日。并不得行刑。所在公私。宜断屠钓。永为常式。乾隆元年四月二十二日。敕,每月十斋日。不得采捕屠宰。其来尚矣。
十斋日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配于此十斋日之佛菩萨,谓之十斋佛:一日定光佛,八日药师如来,十四日普贤菩萨,十五日阿弥陀如来,十八日观音菩萨,二十三日势至菩萨,二十四日地藏菩萨,二十八日毗卢遮那佛,二十九日药王菩萨,三十日释迦如来也。但此配法出拾芥抄,无经论之明据,或由五祖戒禅师配三十佛于三十日而摹仿之欤。
十斋日
【佛学大辞典】
(行事)(参见:十斋)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个行持八斋戒的好日子,即每月之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据地藏经说,以上十日是诸罪结集定其轻重的日子,若人能于此十斋日对著佛菩萨的圣像读诵地藏经一遍,则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
十斋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斋日佛同。(参见:十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