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06,分174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其它辞典
庾肩吾(别称 庾尚书、庾中庶 子慎、慎之 高斋学士 )
韦应物(世称 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 行第 十九 别称 西斋 )
李约(存博 萧斋 别称 萧萧 行第 十 )
僧希觉( 顺之 释氏西斋 )
毛炳(于斋壁云 )
陈充(若虚 中庸子、冲斋 )
彪居正(德美 敬斋 世称 彪夫子 )
蔡元鼎(世称 蒙斋先生 )
车瑾(元瑜 敬斋 )
沈复斋
沈贵瑶(诚叔 世称 毅斋先生 )
陈叔坚(坚甫 皋斋 )
陈颜(宰心 纯斋 )
陈宗远(巽斋 )
戴用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南阳新野人,字子慎,一字慎之。庾信父。八岁能赋诗。初为晋安王萧纲(简文帝)常侍,奉命与刘孝威等抄撰众籍,号高斋学士。累迁太子率更令,中庶子。梁简文帝即位,为度支尚书。侯景将宋子仙破会稽,获得肩吾欲杀之,命作诗以贷命,肩吾操笔即成,辞采甚美,子仙乃释为建昌令。后间道奔江陵,投元帝,官江州刺史,旋卒。善为文,为宫体诗代表作家之一。又工书法,著有《书品》。明人辑有《庾度支集》。
全梁文·卷六十六
肩吾字子慎,新野人。为晋安王国常侍,随府授宣惠参军,历中郎云麾参军,并兼记室,及王为太子,兼东宫通事舍人。除安西湘东王录事参军,领荆州大中正,迁中录事参军,太子率更令,中庶子。简文即位,进度支尚书,有集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791?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韦待价曾孙。初以三卫郎事玄宗,后折节读书,肃宗时入太学。代宗永泰中,为洛阳丞,迁京兆府功曹。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寻改江州刺史,追赴阙,迁左司郎中。贞元初,复出为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后罢居苏州永定寺,斋心屏除人事。工诗,与顾况、刘长卿等相酬唱。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或与陶渊明合称“陶韦”。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7—792?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排行十九。曾任左司郎中,人称韦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人称韦江州、韦苏州。出身关中望族,玄宗天宝十载(751)以门资恩荫入宫为三卫郎,颇任侠负气。十五载六月,安史叛军进长安,失职流落。肃宗乾元元年(758)进太学,折节读书。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刚直为政,鞭笞军骑,见讼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罢任。曾东游淮海,经淮阴、宝应等地,抵广陵。大历九年(774)为京兆府功曹。不久,摄高陵宰、转鄠县令。十四年转栎阳令,即因疾辞归,居沣水北岸善福寺,又称西斋,曾编成《沣上西斋吟稿》数卷(见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书比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滁州刺史,旋即罢任,闲居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六年罢任,寓居苏州城外永定寺。约于贞元八年(792)卒于苏州。一说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为诸道盐铁转运江淮留后(见沈作哲《补韦刺史传》),叶梦得、钱大昕、余嘉锡等已辨其非。生平见宋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姚宽《西溪丛语》卷下、沈作哲《补韦刺史传》。近人万曼有《韦应物传》、孙望有《韦应物事迹考略》、傅璇琮有《韦应物系年考證》。韦应物秉性高洁,其诗淡远清瑟,人比之陶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韦诗“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长于五言,“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其“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同上),刘熙载亦云:“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艺概·诗概》)《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通行之诗集有四部丛刊本《韦刺史诗集》10卷附录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韦苏州集校正拾遗》1卷(清卢文弨编校)。注本有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
唐诗汇评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为玄宗三卫近侍,时年十五,颇任侠负气。后入太学,折节读书。广德中,任洛阳丞,被讼,弃官闲居。大历中,任京兆府功曹,摄高陵令,又历鄠县、栎阳二令。建中中,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贞元元年,转江州刺史。三年,入为左司郎中,出守苏州,卒。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应物工诗,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有《韦应物诗集》十卷。北宋王钦臣重加校定编次,仍为十卷,题《韦苏州集》,行于世。《全唐诗》编其诗为十卷。
词学图录
韦应物(737-约791) 京兆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豪横放浪。安史乱起,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后中进士,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东坡有"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之句。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2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 《韦苏州集》。散文存一篇。词存四首,见《尊前集》。
全唐诗补逸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生开元二十五年。少以三卫郎事明皇。乾元间为太学生,始折节读书。永泰中为洛阳丞。大历间历仕京兆府功曹参军。十四年,自鄠县令制除栎阳令,以疾辞不就。建中中拜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调江州。追赴阙,改左司郎中。复出为苏州刺史。约卒于贞元九年。其诗閒澹简远,人比之陶潜,称陶韦云。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
应物。京兆长安人。少以三卫郎事元宗。永泰中授京兆功曹。迁洛阳丞。大历中授鄠令。建中三年拜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调江州。改左司郎中。后出为苏州刺史。

作品评论

李肇《国史补》
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番扫地而坐。其为诗驰骤建安以还,各得其风韵。
白居易《与元九书》
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李、杜之后,诗人继出,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
临汉隐居诗话
韦应物占诗胜律诗,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张籍、王建诗格极相似,李益古、律诗相称,然皆非应物之比也。
后山诗话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蔡宽夫诗话》
苏州诗律深妙,白乐天辈固皆尊称之,而行事略不见唐史为可恨。以其诗语观之,其人物亦当高胜不凡。
《蔡百衲诗评》
韦苏州诗如浑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至其过处,大似村寺高僧,奈时有野态。
《陵阳室中语》
韦苏州……诗清深妙丽,虽唐诗人之盛,亦少其比。
《童蒙诗训》
徐师川言:人言苏州诗,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苏州诗。李、杜以来,古人诗法尽废,惟苏州有六朝风致,最为流丽。
岁寒堂诗话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也。
郡斋读书志
诗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锼章刻句,揣合浮切,虽音韵婉谐,属对丽密,而娴雅平淡之气不存矣,独应物之诗驰骤建安以还,得其风格云。
《清邃阁论诗》
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气象近道,意常爱之。问比陶如何?曰:陶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却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韦则自在,其诗直有做不着处便倒塌了底。
《清邃阁论诗》
韦苏州诗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
《臞翁诗评》
韦苏州如园客独茧,暗合音徽。
后村诗话
韦诗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学力所可到也。
《王孟诗评》
韦应物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其诗如深山采药,饮泉坐石,日晏忘归。孟浩然如访梅问柳,偏入幽寺。二人意趣相似,然入处不同。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里淡无彩色,不免有轻盈之意。诵韦苏州一二语,高处有山泉极品之味。
《唐诗品》
苏州诗气象清华,同端闲雅,其源出于靖节,而深沉顿郁,又曹、谢之变也。唐人作古调,虽各有门户,要之律体方精,弥多附寄,而专业之流鲜矣。苏州独骋长辔,大窥曩代,而又去其拘挛补衲之病,盖一大家也。当时词流秾郁、感荡成波,其视苏州淡泊无文,未淹高听,而大羹幺味,足配元英。虽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灵跨俗,自致上列,不与浊此争长矣。
四友斋丛说
左司性情闲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不减陶靖节。唐人中,五言古诗有陶、谢遗韵者,独左司一人。
诗薮
苏州五言古优入盛唐,近体婉约有致,然自适大历声口,与王、孟稍有不同。
唐诗归
钟云:韦苏州等诗,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笔肖然清妙,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不知节诗也。谭云:总是“清”之一字,要有来历、不读书不深思人。侥幸假借不得。
诗镜总论
诗之所贵者,色与韵而已矣。韦苏州诗,有色有韵,吐秀含芳,不必渊明之深情,康乐之灵悟,而已自佳矣。
诗镜总论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将韦诗陈对其间,自觉形神无间。
《诗源辨体》
唐人五言古气象宏远,惟韦应物、柳子厚。其源出于渊明,以萧散冲淡为主。然要其归,乃唐体之小偏,亦犹孔门视伯夷也。
《诗源辨体》
韦、柳五言古,犹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诗源辨体》
应物之诗,较子厚虽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韵最工;七言古既多矫逸,而劲峭独出。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渊明平淡出于自然也。
《诗源辨体》
东坡云:“柳子厚诗在渊明下、韦苏州上”。朱子云:“韦苏州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愚按:韦、柳虽由工入微,然应物入微而不见工,子厚虽入微,而经纬绵密,其功自见。故白唐人而论,是柳胜韦;由渊明而论,是韦胜柳。
《诗源辨体》
六朝五言,谢灵运俳偶雕刻,正非流丽。玄晖虽稍见流丽,而声渐入律,语渐绮靡,遂成杂体,若应物,萧散冲淡,较六朝更自迥别。
《诗源辨体》
应物五七言律绝,萧散冲淡。与五言古相类,然所称则在占也。
《同上》
韦于五言古,汉晋之大宗也。俯视诸子,要当以儿孙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其安顿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挥斥。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挥斥,其挥斥者必流俗之吝留,岂其以摆脱自异哉!吟咏家唯于此千锻百炼,如《考工记》所称五气俱尽、金锡融浃者,方可望作者肩背。
《唐律消夏录》
唐诗之修闲澄澹,韦公为独至。五言古律二体。读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
《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皆以平心静气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
《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诚佳,但观刘须溪细评,亦太钻皮出羽。唯云“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虽淡无釆色,不免有轻盈之意”,比喻尚好。至谓二人意趣相似,则又不然。“自顾躬耕者,才非管乐俦。闻君荐草泽,从此泛沧洲”,自是隐士高尚之言。“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自是循吏倦还之语。原不同床,何论各梦!宋人又多以韦、柳并称,余细观其诗,亦甚相悬。韦无造作之烦,柳极锻炼之力。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诗为心声,自不可强。
分甘馀话
东坡谓“柳泖州诗,在陶彭泽下,韦苏州上。”此言误矣。余更其语曰:韦诗在陶彭泽下,柳柳州上。余昔在扬州作论诗绝句,有云:“风怀澄澹推韦柳,佳处多从五字求。解识无声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苏州!”又常谓:陶如佛语,韦如菩萨语,王右丞如祖师语也。
《唐音审体》
昔人谓韦与王、孟鼎立为三,以其皆近陶体也,冯复京曰:韦公本有六朝浓丽之意,而澄之为唐调,突过唐人之上。
《剑溪说诗又编》
韦诗不唯古澹,兼以静胜。古澹可儿,静非澄怀观道不可能也。
《剑溪说诗又编》
诗中有画,不若诗中有人。左司高于右丞以此。
《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七言不如五言,近体不如古体,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但以为步趋柴桑,未为得实。如“乔木生夏凉,流云叶华月”,陶诗安有是格耶?
石洲诗话
王孟诸公,虽极超诣,然其妙处,似犹可得以言语形容之。独至韦苏州,则其奇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
《岘佣说诗》
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盖其襟怀澄澹,有以契之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渊明,在当时已定论,唯其志洁神疏,故能淡言造古。《拟古》十二篇,虽未远迹陶公,亦得近裁白傅。乃如“画寝清香”、“郡斋夜雨”,琅然疏秀,有杂仙心。至若“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亦复自然作妙,不假雕饰之功。唯气格未遒,视古微疑涣散。
《诗学渊源》
其诗闲淡简远,人比之陶潜,虽或过当,而其《拟古》之作,寝几于《十九首》;效陶一体,亦极冲淡之怀,但微嫌着迹耳,着迹则近于刻画矣。然当此之时,高古旷达,殊无出其右者。
《诗境浅说》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风华掩映,而见意不多者,韦诗其上选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存博,自称萧萧。李元懿玄孙,汧公李勉之子。官兵部员外郎。善画梅,精楷隶。以至行雅操知名当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存博,排行十,唐宗室,宰相李勉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至宪宗元和二年(807)为浙西节度从事,后官至兵部员外郎。工诗文,善音乐,精楷隶,好黄老。多收藏书画。重金求得梁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置于小亭,号萧斋。生平事迹散见崔备《壁书飞白萧字记》、张谂《萧斋记》、《太平广记》卷一六八引《尚书故实》、《因话录》卷二、《唐诗纪事》卷三一。《全唐诗》存诗10首。
唐诗汇评
李约,生卒年不详,字存博,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居于洛阳(今属河南)。李勉之子。贞元末,以大理评事为润州李锜从事,见锜贫猾无状,与从事裴度、卢坦等相继引去。后入朝为谏官。元和四年,官起居舍人,迁兵部员外郎。约少好图书,耽奇嗜古,曾于润州得梁萧子云壁书飞白“萧”字,载以归洛,因名其室曰“萧斋”。《全唐诗》存诗十首。
全唐文·卷五百十四
约字存博。司徒汧国公勉子。官兵部郎中。

作品评论

唐音癸签
李存博贵公子,亦豪亦恬,虽篇什无多,疏野可赏。
《石园诗话》
李存博(约)雅度简约,诗亦清旷。《从军行》云:“路长唯算月,书远每题年。”更耐人寻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4—948 【介绍】: 五代时僧。晋陵人,俗姓商,字顺之。幼家贫,佣书于罗隐家。年二十五,出家于温州开元寺。吴越王钱元瓘造十佛伽蓝,召为寺主,署曰文光大师。能诗文,长于《》。有《会释记》、《增晖录》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顺之。姓商氏。世居晋陵。后徙湮阳。而觉生焉。素业儒。唐季之乱。窘乏无所归。尝以佣书获事给事中罗公隐于其家。公偶与语。哀之曰。儿何至此。因多与之直而劝之学。文德初。时年二十有五。乃游温州。依开元寺出家。龙纪中。受具戒。即究律部于西明慧则律师。则盖法宝大师之上足。广明中。自关辅逃难浙浒。觉始见之天台。及则长往。觉继讲训于温州。俄而武肃钱王之季弟铧来牧。礼貌加重。或诬以微过。释不问。徙居钱唐之大钱寺。文穆王。命主千佛新伽蓝。仍借赐紫服。私暑以文光大师号。未几。以老病乞解职。啸傲山房。以道自乐。示寂之年。八十五矣。其所作有增晖集二十卷。拟江东谗书五卷。杂诗赋十五卷。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希觉。字顺之。姓商氏。世居晋陵。觉生于溧阳。家系儒墨。属唐季丧乱累被剽略。自尔贫窭尝佣书于给事中罗隐家。偶问名居。隐曰。毗陵商家儿何至于此。叹息再三。多与顾直劝归乡修学。至年二十五叹曰。时不我与。或服晚乘轩。皆一期尔。忽求出家于温州开元寺。文德元年也。龙纪中受戒。续揣摩律部。禀教于西明寺慧则律师。时在天台山也。则乃法宝大师之高足。广明中关中丧乱。避地江表。觉始窥其墙。终见室家瑰富。以则出集要记解南山钞。不称所怀何耶古德妄相穿凿各竞师门。流宕忘返。觉遂著记。广之曰增晖录。盖取曹植云。萤烛末光增晖日月。谦言增晖集要之日月也。二十卷成部。浙之东西盛行斯录。暨乎则公长往。乃讲训于永嘉。武肃王钱氏季弟铧牧是郡。深礼重焉。寻为愚僧所诬塑。释而不问。徙于杭大钱寺。文穆王造千佛伽蓝。召为寺主。借紫私署曰文光大师焉。四方学者骋骛而臻。觉外学偏多长有易道。著会释记二十卷。解易至上下系及末文甚备。常为人敷演此经。付授于都僧正赞宁。及乎老病乞解见任僧职。既遂所怀。唯啸傲山房以吟咏为乐。年八十一。然犹抄书籍异本。曾无告倦。未终之前。舍衣物作现前僧得施。复普饭一城僧。自此困惫每睡见有一人。纯衣紫服。肌肤软弱。如绵纩焉。意似相伴。才欲召弟子将至。此人舒徐下床。后还如故亲向。赞宁说此。某知是天人耳。嘱托言毕而绝。享年八十五。生常所著拟江东谗书五卷。杂诗赋十五卷。注林鼎金陵怀古百韵诗杂体四十章。觉之执持未尝弛放。勤于讲训切于进修。学则弥老而不休。官则奉身而知退。可谓高尚其事名节俱全。长者之风蔼然如在所居。号释氏西斋。慕吴兢之蕴积编简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洪州丰城(今江西丰城)人。家贫好学,不能自给,因随里人入庐山,聚生徒于白鹿洞讲学。性嗜酒,每得钱则买酒尽醉。其游螺川诸邑,遇酒即饮,不醉不止。后又聚生徒数十人,讲诵于南台山数年。尝自署于斋壁云:“先生不在此,千载只空山”。因大醉,一夕卒。生平见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及《十国春秋》本传。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记有《毛炳诗集》1卷,今佚。《全唐诗》存断句1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4—1013 【介绍】: 宋益州成都人,字若虚,自号中庸子,又号冲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除孟州观察推官,就改掌书记。寇准荐其文学,得召试,授殿中丞。出知明州。入为太常博士,直昭文馆,迁工部、刑部员外郎。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出权西京留守御史台,旋以本官分司卒。性旷达,淡于荣利,词学典赡。有文集。
全宋诗
陈充(九四四~一○一三),字若虚,自号中庸子,益州成都(今属四川)人。太宗雍熙间进士。以寇准荐,授殿中丞,出知明州。入为太常博士、直昭文馆,迁工部、刑部员外郎。真宗景德中,改工部、刑部郎中。大中祥符六年(一○一三),出权西京留守御史台,旋以本官分司卒,年七十。有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四四一有传。
全宋文·卷一○五
陈充(九四四——一○一三),字若虚,自号中庸子,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雍熙中,天府、礼部奏名皆为进士之冠,廷试擢甲科。释褐孟州观察推官、掌书记。寇准荐其文学,授殿中丞,出知明州。入为太常博士,直昭文馆,迁工部、刑部员外郎。景德中同知贡举,改刑部郎中。大中祥符六年卒,年七十。充词学典赡,有集二十卷。《宋史》卷四四一《文苑传》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潭州湘潭人,字德美,号敬斋。彪虎臣子。师胡安国,与胡宏为学侣。为岳麓书院山长,人称彪夫子。
蔡元鼎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漳州漳浦人。少能文章。宋初屡征不就,讲学大帽山,人称蒙斋先生。有《中庸大学解》、《语孟讲义》、《洪范会元》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车瑾,字元瑜,号敬斋,黄岩(今属浙江)人。隐居邑之马家山。事见明万历《黄岩县志》卷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浙江黄岩人,字元瑜,号敬斋。修习理学。隐居于邑之马家山,不仕以终。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饶州德兴人,字诚叔,学者称毅斋先生。董梦程高弟。有《正蒙疑解》、《四书要义》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叔坚,字坚甫,号皋斋(《诗家鼎脔》卷上)。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颜,字宰心,号纯斋(《甬上宋元诗略》卷三)。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宗远,字巽斋。有《寒窗听雪集》,已佚。事见《江湖后集》卷一三。 陈宗远诗,据《江湖后集》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