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轸丘(軫丘)
方形山丘。《楚辞·王褒〈九怀·昭世〉》:“忽反顾兮西囿,覩軫丘兮崎倾。” 洪兴祖 补注:“軫丘,犹《九章》言軫石也。”
分類:方形山丘
《漢語大詞典》:招箦(招簀)
床上垫塞架柱的方形小木。《淮南子·说山训》:“死而弃其招簀,不怨人之取之。” 高诱 注:“招簀,称死者浴牀上之栭也。” 于省吾 《双剑誃诸子新证·淮南子四》:“招,本应作‘柖’。广雅·释器:‘浴牀谓之柖。’”
《国语辞典》:四方块儿(四方块儿)  拼音:sì fāng kuài ér
1.形容呈方形的物体。如:「四方块儿的豆腐」、「四方块儿的糖」。
2.戏称矮而胖的人。
分类:戏称方形
《国语辞典》:方底圆盖(方底圆盖)  拼音:fāng dǐ yuán gài
方形器皿,圆形盖子。比喻两不相合。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
《国语辞典》:矩矱绳尺(矩矱绳尺)  拼音:jǔ huò shéng chǐ
本指画直角、方形及直线的工具。比喻规矩法度。清。朱彝尊〈沈明府不羁集序〉:「分体制之正变,范围之,勿使逸出矩矱绳尺。」
《国语辞典》:几何图案(几何图案)  拼音:jǐ hé tú àn
以各种直线、曲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构成规则或不规则几何图形的装饰图案。
《国语辞典》:斲方为圆(斲方为圆)  拼音:zhuó fāng wéi yuán
将方形物砍削成圆形。比喻人心由端正变为圆滑。汉。荀悦《前汉纪。卷二五。成帝纪二》:「挠直为曲,斲方为圆,秽素丝之洁,推亮直之心。」
《国语辞典》:梆儿头(梆儿头)  拼音:bāng ér tóu
1.前额突出的人。
2.动物名。一种蟋蟀。节肢动物。头呈方形而大。也称为「梆子头」。
《国语辞典》:箱涵  拼音:xiāng hán
原指断面方形,形成地下水道的有盖渠道或大口径管道。今指结构相同,供人车通行的构造物。
《国语辞典》:紫菫  拼音:zǐ jǐn
植物名。罂粟科紫菫属,二年生草本。茎方形有棱,高十至三十公分。叶一回羽状全裂,裂片具浅裂缘。总状花序具三至十朵花,花冠紫色。蒴果长椭圆形,两端狭窄。是一种有毒的植物。产华中、华西及日本。也称为「楚葵」、「地锦苗」。
《国语辞典》:棺材板  拼音:guān cai bǎn
1.棺材。
2.比喻人面无表情。如:「瞧他那一付棺材板似的脸孔,不知道又是谁招惹了他?」
3.一种小吃点心。将炸熟的方形面包挖空,填入奶油面糊,配上鸡肝、豌豆、虾仁、马铃薯、花枝等材料,再将原挖出的面包片覆盖上。因形状与过程像棺材封棺一样,故称为「棺材板」。流行于台南市一带。早期也称为「鸡肝板」。
《国语辞典》:绘图仪(绘图仪)  拼音:huì tú yí
一种电脑的输出设备。由一块方形板子、数支不同颜色的笔和一组抓笔、换笔、移动笔的工具所组成。只要将图面的资料送给绘图仪,它便能制出比手绘更精确的图形。由于它兼具快速、精确与节省人力等优点,故被广泛的运用在工业、建筑、商业设计等方面。
《国语辞典》:方块舞(方块舞)  拼音:fāng kuài wǔ
一种土风舞。八人站成方形,二人一组,男左女右。
《漢語大詞典》:字块(字塊)
供初学者识字用的方形小纸块或小纸片,每块或每片上写一个字或词。 浩然 《石山柏》:“他把这些字块,一个个贴在桌子上、柜子上、门板上。”
《国语辞典》:篓筐(篓筐)  拼音:lǒu kuāng
装盛物品的两种竹器,圆形的称为「篓」,方形的称为「筐」。如:「笑话一篓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