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无相好佛
【佛学大辞典】
(人名)尊者优婆鞠多,于佛灭后百年出世,为付法藏之第五祖,时人称其德曰无相好佛。谓身不具相好,而其德与佛等也,付法藏传三曰:「大德今者智慧高胜,世人号为无相好佛。」
【佛学大辞典】
(人名)优婆鞠多身虽不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然其功德与佛齐,故时人称为无相好佛。付法藏传三曰:「大德今者,智慧高胜,世人号为无相好佛。」阿育王经八曰:「如佛所记,我入涅槃百年后,有比丘,名优波鞠多无相佛,当作佛事。」
无相空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般若经之所说,三论之所宗。以彼说一切诸法,无相空寂,而无实体故也。唯识枢要上本曰:「龙猛菩萨證极喜地,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等究畅真要。」
【佛学常见辞汇】
阐明一切法都是性空无相的教法,如般若经所说的是。
无相菩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相者即寂灭之义,菩提者自證而不从他得,故曰无相寂灭菩提。大日经具缘品偈曰:「坐无相菩提,真言势无比。」演密钞五曰:「寂灭者即无相义,但心自證不从他得,故无诸相。坐谓安处,即是处于寂灭道场,故法华云。诸法空为座,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与三菩提中的真性菩提同,因性空无相,故名无相菩提。
无相离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立相住心而言。观真如之理体观为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四空绝,百非远,离一切之念虑思想也。
无相心地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门所传之戒,云无相心地戒。犹台宗之戒曰圆顿无作戒,密宗所传之戒曰秘密三摩耶戒,各以其家之宗义名之也。禅家以无相不可得之心地为戒体,戒相有梵网之十重四十八轻戒。
无相福田衣
【佛学大辞典】
(术语)袈裟之德名。出世之服,离有为世染之相,故曰无相,为生无漏福德之道衣,故曰福田。资持记下四之二曰:「无相福田者,出世无漏之福,离有为相故。」
无相解脱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解脱之第二,与三三昧中无相三昧同。
【佛学常见辞汇】
三解脱门之一。
【三藏法数】
谓既知一切法空,故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是通达诸法无相,即得自在,故名无相解脱门。
无相无相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无相无相解脱门。
无相无相解脱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重三解脱门之第二。(参见:三三昧)中重三昧。
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实相无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实智无缘,则实相无相,于智有缘,不如于实体,则非实智。于相有相,非实智之境,则非实相也。往生论注下曰:「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辅行一之五曰:「实相无相,无相亦无。实智无缘,无缘亦绝。」
【佛学常见辞汇】
实相是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本体离诸一切之相,故说实相无相。
诸法无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诸法为因缘假和合,无一定之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谓诸法都是因缘假合而生,无一定的形相。
转一切境依无相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三境,兹明无相。即谓一切诸境,皆由妄生,分别而有。了其虚幻,则诸境自空,一切法空,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是通达诸法无相,即得自在,是为转境依无相。
观有相无相门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
有相相不相  无相亦不相  离彼相不相  相为何所相
有相事中相不相。何以故?若法先有相,更何用相为?复次若有相事中相得相者,则有二相过,一者先有相,二者相来相,是故有相事中相无所相,无相事中相亦无所相。何法名无相,而以有相相?如象有双牙,垂一鼻,头有三隆,耳如箕,脊如弯弓,腹大而垂,尾端有毛,四脚粗圆,是为象相。若离是相,更无有象可以相相。如马竖耳垂鬣四脚同蹄尾通有毛,若离是相,更无有马可以相相。如是有相中相无所相,无相中相亦无所相,离有相无相,更无第三法可以相相。是故相无所相,相无所相故,可相法亦不成。何以故?以相故知是事名可相。以是因缘故,相可相俱空。相可相空故,万物亦空。何以故?离相可相更无有物,物无故非物亦无。以物灭故名无物,若无物者,何所灭故名为无物。物无物空故,一切有为法皆空。有为法空故,无为法亦空。有为无为空故,我亦空。
无相相
【三藏法数】
谓离上二相,但有无相。众生迷故,又于无相之中,起执取相,故名无相相。
无相慧
【三藏法数】
谓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中,證知中道之理,空无性相,发生一切智慧,故名无相慧。(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