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咋笔(咋筆)
犹操笔。古人构思为文时常以口咬笔杆,故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 唐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投员外从公虞》诗:“咋笔话肝肺,咏兹枯鱼章。”
《漢語大詞典》:回头见(回頭見)
意谓再见。人们分别时常用的客气语。
《漢語大詞典》:达马(達馬)
蒙古马。 元 明 时常把 蒙古 称为 鞑靼 , 鞑靼 又作 达旦 、 达达 ,故称。《水浒传》第八三回:“只见对阵皂旗开处,正中间捧出一员番将,骑着一匹达马,弯环踢跳。”
分類:时常鞑靼
《國語辭典》:口头语(口頭語)  拼音:kǒu tóu yǔ
说话时的惯用语。如:「『哎哟!』是他的口头语之一。」也作「口头禅」。
《漢語大詞典》:艗首
亦作“ 艗艏 ”。 船头。古时常于船头画鷁形,故名。亦代指船。也称鷁首。《方言》第九:“﹝船﹞首谓之閤閭,或谓之艗艏。”艏,一本作“ 首 ”。 郭璞 注:“鷁,鸟名也。今 江 东贵人船前作青雀,是其像也。”广雅·释水:“艗艏,舟也。” 王念孙 疏证:“艗首,本作鷁首,画鷁於船首,因命其船为鷁首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子游:“秀才亦不知大王何人,送至艗首,跃身入水,拨剌而去,乃知为鱼妖也。”按,一本作“ 鷁首 ”。
《漢語大詞典》:暀暀
往往。表示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美盛貌。一说,急往急进貌。尔雅·释诂上:“暀暀、皇皇……美也。” 郭璞 注:“皆美盛之貌。” 邢昺 疏:“释曰皆谓美盛也。《少仪》云:‘祭祀之美,齐齐皇皇。’ 郑玄 云:‘皇皇读如归往之往。’彼言皇皇,则此暀暀也。”《诗·鲁颂·泮水》“烝烝皇皇” 汉 郑玄 笺:“皇皇当作暀暀,暀暀犹往往也……言多士之於伐 淮夷 皆劝之,有进进往往之心。” 陈子展 直解:“﹝蒸蒸皇皇﹞前进前进,快往快往!”
《漢語大詞典》:脱套换套
谓衣服甚多,时常更换。《官场现形记》第五六回:“虽然不带家眷,管家亦带了三四个,穿的衣服,脱套换套。”
《國語辭典》:脱孝(脫孝)  拼音:tuō xiào
脱去孝服,指丧服之期已满。
《國語辭典》:天字第一号(天字第一號)  拼音:tiān zì dì yī hào
南朝梁周兴嗣编千字文,每四字一句,共一千字。后世常依此顺序来编列号码或排列次第。天是首句「天地玄黄」的第一个字,因此天字第一号就是指第一或第一类的第一号。后用来指最高或最重大的。《水浒传》第二一回:「有那梁山泊晁盖送与你的一百两金子,快把来与我,我便饶你这一场天字第一号官司,还你这招文袋里的款状。」《官场现形记》第一一回:「院上这些老爷们,没有一个盖过他的,真正是天字第一号的红人。」也作「天字号」。
《國語辭典》:一张一弛(一張一弛)  拼音:yī zhāng yī shǐ
原指治理国家须视情况以宽严的方法交互运用。语出《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后用以比喻处理生活上的事物,松紧之间能配合得宜。如:「一张一弛的生活态度,才能使身心获得最大的平衡。」也作「一弛一张」。
《國語辭典》:移山倒海  拼音:yí shān dǎo hǎi
1.移动山岳,倒翻海水。《西游记》第三三回:「就使一个移山倒海的法术,就在行者背上捻诀,念动真言,把一座须弥山遣在空中,劈头来压行者。」
2.比喻法力高强,本领很大。《精忠岳传》第七八回:「他有移山倒海之术,手下有三千鱼鳞军,十分利害。」也作「倒海移山」。
3.形容气势的浩大。如:「海上怒潮汹涌,移山倒海而来。」
《國語辭典》:椰雕  拼音:yé diāo
海南岛居民利用椰子壳雕成的工艺品。雕刻手法有平面浮雕、立体浮雕、通雕、沉雕等。
《国语辞典》:司空伎俩(司空伎俩)  拼音:sī kōng jì liǎng
比喻时常看到,不足为奇。参见「司空见惯」条。明。朱权《卓文君。楔子》:「本待学韩寿去偷香,倒中了黑心肠。司空伎俩,好著我无语自徬徨。」
《国语辞典》:阮孚蜡屐(阮孚蜡屐)  拼音:ruǎn fú là jī
晋阮孚喜爱木屐,时常擦洗涂蜡。典出《晋书。卷四九。阮籍传》。比喻痴迷某物。如:「他集邮成癖,好比阮孚蜡屐,乐在其中。」
《国语辞典》:三不五时(三不五时)  拼音:sān bù wǔ shí
闽南方言。指时常。如:「他三不五时到附近和邻居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