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明辨  拼音:míng biàn
清楚的分辨。《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清。刘开〈问说〉:「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国语辞典》:慎思明辨  拼音:shèn sī míng biàn
谨慎的考虑并且分辨清楚。语出《礼记。中庸》。如:「追求知识要能慎思明辨,才能明白是非。」
《国语辞典》:易图明辨(易图明辨)  拼音:yì tú míng biàn
书名。清胡渭撰,十卷。其书引经典以辨證《河图》、《洛书》、《五行》、《九宫》,于易学颇有阐发。
《國語辭典》:明辨是非  拼音:míng biàn shì fēi
清楚的分辨是与非。如:「不能明辨是非,就不会是好法官。」
《國語辭典》:察察  拼音:chá chá
1.分别辨析。《老子》第二○章:「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新唐书。卷二○七。宦者传上。吐突承璀传》:「以黄门直东宫,为掖廷局博士,察察有才。」
2.洁净。《楚辞。屈原。渔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漢語大詞典》:较辨(較辨)
明辨。 宋 王禹偁 《与李宗谔书》:“静思熟虑,未免一诉。然前事是非不敢较辨,直以穷苦闻于帝閽。”
分類:明辨
《漢語大詞典》:澄辨
犹明辨。南史·齐纪上·高帝:“公明鉴人伦,澄辨 涇 渭 。”
分類:明辨
《漢語大詞典》:明覈
1.明白真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縟为巧;事以明覈为美,不以深隐为奇。”
2.犹明察;明辨。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但在乎明覈是非,必行赏罚,则谬升虚授,当自辨焉。”
《漢語大詞典》:明核(明覈)
(1).明白真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縟为巧;事以明覈为美,不以深隐为奇。”
(2).犹明察;明辨。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但在乎明覈是非,必行赏罚,则谬升虚授,当自辨焉。”
《國語辭典》:不惑  拼音:bù huò
1.不迷惑。《论语。子罕》:「知者不惑。」《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2.孔子自称四十不惑,后人因称四十岁为「不惑」。如:「不惑之年」。
《漢語大詞典》:将明(將明)
谓人臣奉行王命,明辨国事。语出《诗·大雅·烝民》:“肃肃王命, 仲山父 将之;邦国若否, 仲山父 明之。”汉书·刑法志:“有司无 仲山父 将明之材。” 颜师古 注:“言王有誥命,则 仲山父 行之;邦国有不善之事,则 仲山父 明之。”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臣不敢輒废将明之义,而苟逃讳忌之诛。”
《國語辭典》:犁然  拼音:lí rán
1.整饬的样子。《福惠全书。卷二一。保甲部。造保甲册》:「而各庄村人户之数,又犁然不紊,可一展册而无不尽在目中矣。」
2.明确的样子。《庄子。山木》:「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
《国语辞典》:未察  拼音:wèi chá
没仔细考量或明辨。如:「一时未察,以致酿成巨祸。」汉。班固〈幽通赋〉:「昒昕寤而仰思兮,心矇矇犹未察。」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漢語大詞典》:强立
亦作“彊立”。
(1).遇事能明辨不疑。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郑玄 注:“强立,临事不惑也。” 孔颖达 疏:“强立谓专强独立,不有疑滞。”
(2).引申为专断,自以为是。 明 归有光 《圣人之心公天下》:“攻其瑕而忘其坚,爱而不知其恶,憎而不知其美,强立而不返,终其身焉,其于爱憎取舍,若枘凿焉不相易也。”
(3).刚直;刚正。逸周书·官人:“直方而不毁,廉洁而不戾,彊立而无私,曰有经者也。”北史·裴延儁传:“ 泽 本劲直,无所回避……妻亦至性强立,时人以为健妇夫半。” 宋 曾巩 《洪州新建县厅壁记》:“方是时也,而天下之能忘其势而好恶不妄者鲜矣,能忘人之势而强立不苟者亦鲜矣。”
(4).以强大立足天下。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见威王》:“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康有为 《行庆改会简要章程》二十:“中国今日大变新法,渐望强立,皆皇上舍身所致。”
(5).挺立;屹立。 清 金农 《宣城沈丈画松歌》:“何假 鳧氏 大火来煅成,直榦彊立焉能遭错折。”
《漢語大詞典》:澄廓
(1).清明辽阔。 南朝 宋 鲍照 《舞鹤赋》:“既而氛昏夜歌,景物澄廓。”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阴云四霽,万里澄廓。”
(2).犹言澄清,明辨。 唐 颜师古 《为留守群官谢恩诏表》:“悠悠千载,莫能澄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