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东壁(東壁)  拼音:dōng bì
1.东侧的墙壁。《文选。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唐。李白 寄上吴王诗三首之二:「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
2.星官名。壁宿的别名。《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后世遂多用为图书之典故,如「东壁图书府」之类。参见「壁」条。
《國語辭典》:大火  拼音:dà huǒ
1.猛火、烈火。如:「这道菜一定要用大火快炒才会好吃。」
2.巨大的火灾。如:「最近几次大火,烧出了不少公共安全的问题。」
3.星名。心宿二的别称,也就是西方天蠍座α星。星若西落,则时序迈入秋季。《西游记》第二二回:「光阴迅速,历夏经秋,见了些寒蝉鸣败柳,大火向西流。」
《國語辭典》:伯乐(伯樂)  拼音:bó lè
1.人名。周代善于相马的人,其名传说纷纭,或为王良、孙阳。《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韩愈 杂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造父的别称。《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传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御官也,一曰司马,或曰伯乐。」参见「造父」条。
《漢語大詞典》:龙尾(龍尾)
(1).星宿名。即箕宿,二十八宿之一。居东方苍龙七宿之末,故称。左传·僖公五年:“童謡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 虢 之旂。’” 杜预 注:“龙尾,尾星也。” 汉 张衡 《天象赋》:“歷龙尾以及箕,跨北 燕 而在兹。”
(2).谦称自己乃附托于名人而成立者。典出三国志·魏志·华歆传“ 华歆 字 子鱼 , 平原 高唐 人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歆 与 北海 邴原 、 管寧 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 歆 为龙头, 原 为龙腹, 寧 为龙尾。”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引《朱草衣诗》:“自惭龙尾非名士,肯把猪肝累使君?” 王国维 《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诗:“幸免 仲叔 累猪肝,颇觉 幼安 惭龙尾。”
(3).草名。乌蔹莓的别名。尔雅·释草“拔蘢葛” 晋 郭璞 注:“似葛,蔓生,有节, 江 东呼为龙尾。”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乌蔹莓:“俗名五爪龙, 江 东呼龙尾。”
(4).砚名。亦泛指砚。 宋 苏轼 《龙尾砚歌》:“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於石。” 清 钱谦益 《赠砚》诗:“紫纯端砚镇书楼,牛后真令龙尾羞。” 清 蒋士铨 《一片石·宴阁》:“取麟毫麝煤龙尾凤笺来。”
(5).河堤防洪之物。伐大树连梢,置之堤旁。 元 欧阳玄 《河防记》:“隄前置龙尾大埽,龙尾者,伐大树连梢繫之隄旁,随水上下,以破嚙岸浪者。”
(6).古国名。 南诏 的别称。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南詔 ,或曰 鹤拓 、曰 龙尾 ……本 哀牢夷 ,后乌蛮别种也。”参见“ 南詔 ”。
(7).盘旋而上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故称。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 无锡 西龙尾陵道者, 春申君 初封 吴 所造也。”隋书·酷吏传·崔弘度:“ 弘度 妹先适 迥 子为妻,及破 鄴城 , 迥 窘迫升楼, 弘度 直上龙尾追之。”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筑道陂陀以上城,其道下附於地,若龙垂尾然,故曰龙尾。”
(8).指宫殿前呈斜坡状的甬道。 唐 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步登龙尾上虚空,立去天颜无咫尺。” 清 钱谦益 《天启乙丑五月奉诏削籍南归》诗:“趁朝龙尾还如梦,稳卧牛衣得此生。” 钱曾 笺注:“ 宋敏求 长安志:鐘楼鼓楼殿左右,有砌道盘上,谓之龙尾道。 李上交 近事会元: 含元殿 侧有龙尾道,自平阶至地,凡詰曲七转,由 丹凤门 北望,宛如龙尾下垂於地焉。”
《國語辭典》:南诏(南詔)  拼音:nán zhào
国名。唐时有六诏,其中蒙舍诏在最南,称为「南诏」。唐玄宗时,南诏王皮逻阁统一六诏,据有云南之地,迁都太和城。历传十三王,其中有十王曾受唐册封。五代后晋时为段氏所据,称大理国。后为蒙古所灭。
《國語辭典》:三舍  拼音:sān shè
1.九十里。《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2.三座星宿的位置。《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君有至德之言,天必三赏君,今昔荧惑,其徙三舍。」《文选。郭璞。游仙诗七首之四》:「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
3.宋代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合称「三舍」。依一定年限跟条件,由外舍升内舍,再由内舍升上舍。见《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
《漢語大詞典》:三舍生
宋 代行三舍法时,太学置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一百人。合称“三舍生”。宋史·选举志三:“三舍生皆繇升贡,遂罢国子监补试。”
《國語辭典》:朱鸟(朱鳥)  拼音:zhū niǎo
1.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中,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总称。因朱乃赤色,象火,而南方属火,七宿相联起来像鸟形。故称为「朱鸟」。《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南宫朱鸟,权、衡。衡,太微,三光之廷。」也称为「朱雀」。
2.古以天文四宫布列军阵,前后左右分画四种图形为标识,前方的图形称为「朱鸟」。《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
3.传说中南方之神。《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朱鸟舒翼以峙衡,蛇蟉虬而绕榱。」《太平御览。卷八八一。神鬼》:「南方赤帝,神名赤熛怒,精为朱鸟。」也称为「朱雀」。
4.凤。《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前祝融使举麾兮,纚朱鸟以承旗。」唐。章怀太子。注:「朱鸟,凤也。」
5.燕。汉。扬雄《法言。问明》:「朱鸟翾翾,归其肆矣。」晋。李轨。注:「朱鸟,燕别名也。」
6.道教上称舌头为「朱鸟」。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呼吸篇》:「朱鸟舌象,白石齿象。」
《國語辭典》:天都  拼音:tiān dū
帝都。犹指天帝所居处。唐。王维〈终南山〉诗:「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漢語大詞典》:大星
(1).星宿中大而亮者。史记·天官书:“心为明堂,大星天王,前后星子属。” 司马贞 索隐引《鸿范五行传》“心之大星,天王也。前星大子;后星庶子。” 唐 韩愈 《东方半明》诗:“东方半明大星没,独有太白配残月。”
(2).喻杰出的人物。 明 何景明 《挽谢中丞》诗:“谁看大星落,天柱使人哀。” 赵朴初 《周总理挽诗》:“大星落中天,四海波澒洞。”
(3).指启明星。 明 高启 《暂宿行营舟中》诗:“角声未起大星低,夜静寒营独马嘶。”
《國語辭典》:龙马(龍馬)  拼音:lóng mǎ
1.传说为伏羲氏所见的神马。《幼学琼林。卷四。制作类》:「龙马负图,伏羲因画八卦。」
2.骏马。唐。张籍〈离妇〉诗:「夫婿乘龙马,出入有光仪。」
《國語辭典》:朱雀  拼音:zhū què
1.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中南方七宿的总称。也称为「朱鸟」。《书经。尧典》:「日中星鸟。」清。孙星衍。疏:「经言星鸟者,鸟谓朱雀,南方之宿……如郑康成之意,南方七宿,总为鸟星。」
2.传说中南方之神。《文选。王廷寿。鲁灵光殿赋》:「朱鸟舒翼。」唐。李周翰。注:「 朱鸟、朱雀,南方神也。」也称为「朱鸟」。
3.神话传说中的祥瑞动物。《三辅黄图。卷三。未央宫》:「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國語辭典》:朱鸟(朱鳥)  拼音:zhū niǎo
1.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中,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总称。因朱乃赤色,象火,而南方属火,七宿相联起来像鸟形。故称为「朱鸟」。《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南宫朱鸟,权、衡。衡,太微,三光之廷。」也称为「朱雀」。
2.古以天文四宫布列军阵,前后左右分画四种图形为标识,前方的图形称为「朱鸟」。《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
3.传说中南方之神。《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朱鸟舒翼以峙衡,蛇蟉虬而绕榱。」《太平御览。卷八八一。神鬼》:「南方赤帝,神名赤熛怒,精为朱鸟。」也称为「朱雀」。
4.凤。《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前祝融使举麾兮,纚朱鸟以承旗。」唐。章怀太子。注:「朱鸟,凤也。」
5.燕。汉。扬雄《法言。问明》:「朱鸟翾翾,归其肆矣。」晋。李轨。注:「朱鸟,燕别名也。」
6.道教上称舌头为「朱鸟」。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呼吸篇》:「朱鸟舌象,白石齿象。」
《国语辞典》:箕尾  拼音:jī wěi
箕、尾为东方苍龙七宿最后的的两个星宿。相传武丁的宰相傅说死后升天,跨身于二星之上。《庄子。大宗师》:「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故以「骑箕尾」比喻得道升天。参见「骑箕尾」条。
《國語辭典》:婺女  拼音:wù nǚ
星官名,为女宿的别称。《左传。昭公十年》:「有星出于婺女。」参见「女」条。
《國語辭典》:将星(將星)  拼音:jiàng xīng
将帅的星宿。《三国演义》第七回:「某夜观天象,见一将星欲坠。以分野度之,当应在孙坚。」
《漢語大詞典》:东井(東井)
星宿名。即井宿,二十八宿之一。因在玉井之东,故称。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日在东井。”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汉王 之入关,五星聚东井。东井者, 秦 分也,先至必霸。” 唐 杨炯 《浑天赋》:“周三径一,远近乖於辰极;东井南箕,曲直殊於河汉。” 清 顾炎武 《长安》诗:“东井应天文, 西京 自炎 汉 。”
《國語辭典》:星回(星迴)  拼音:xīng huí
星星运行回复原位。指一年已终了。《文选。李康。运命论》:「天动星回,而辰极犹居其所。」文选。陆机。演连珠五十首之一:「日薄星回,穹天所以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