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切智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句者住处之义。一切智句者,佛之住处也。大日经六曰:「于彼恒勤修求一切智句。」义释十四曰:「句是住处义,一切智之住处,即是佛住也。」
一切种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智之一。言能以一种之智,知一切诸佛之道法,又能知一切众生之因种也。(参见:三智)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智之一。(参见:三智)
【三藏法数】
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即佛之智也。(一切道者,一切诸佛之道法也;一切种者,一切众生之因种也。)
三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度论所说:一、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二、道种智,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三、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天台以之配于空假中三谛之观智。然三智就人分别,虽如上各别,而就法之胜劣分别之,则以上兼下,于一切种智中容馀二智,犹如五眼中之佛眼容馀四眼也。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止观三曰:「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四教仪集注下曰:「三智圆明,五眼洞照。」又,一、世间智。是凡夫外道之智也。于一切法分别种种,执著有无,不能出离世间,故名。二、出世间智,是声闻缘觉二乘之智也。发无漏智,照偏真之四谛,能出离世间,故名。三、出世间上上智,是佛菩萨之智也。观察一切诸法之实相,能得妙觉,超出二乘之智,故名。说见楞伽经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字部三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的智;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佛学次第统编】
三智者:
一、一切智 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
二、道种智 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
三、一切种智 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三藏法数】
(出观音玄义)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智〕,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三、一切种智〕,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即佛之智也。(一切道者,一切诸佛之道法也;一切种者,一切众生之因种也。)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世间智〕,谓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是名世间智。
〔二、出世间智〕,谓声闻、缘觉之智也。声闻、缘觉以一切智,修四谛行,而能出离世间,是名出世间智。(一切智者,谓一切诸法皆能了达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出世间上上智〕,谓佛、菩萨之智也。由佛、菩萨观察一切诸法寂静之相,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是名出世间上上智。
一切智慧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大日如来也。大日经一曰:「一切智慧者,出现于世间,如彼优昙华,时时乃一现。」
一切遍智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谓三角形也。是为火形,以智火烧烦恼之意。大日经疏五曰:「于大日如来上,画作一切遍智印,作三角形,其锐向下,纯白色,光焰围之,在白莲华上,即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大勤勇印也,亦名诸佛心印也。三角是降伏除障义,谓佛坐道树以威德大势降伏四魔,得成正觉,鲜白是大慈悲色也。
一切法界决定智印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毗卢遮那之真言乃至天龙八部之真言,皆为使众生入于法界而得决定智之法印。义释八曰:「欲令此中普皆成就悉地果故,更说一切法界决定智印。」
一心三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智于一心之上同时发得也。盖在别教,修空观得一切智,修假观得道种智,修中道观得一切种智,由如是次第之三观,次第发得三智。而在天台圆教,则三观融于一心,故即所发之三智,亦同时于一心證得,无前后并别云。原出大智度论二十七,彼文自为问答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答曰:实一切智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别品说,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故如是说。」即是也。昔北齐之慧文,读此文,豁然悟圆理之极致,以之授慧思,慧思以之传智顗,智顗依之證得一心三观一境三谛等之圆理,遂为开立天台一宗之基。此所以同宗以龙树为高祖师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人如果在一心之中同时修习空假中三观,就可以在一心之中同时證得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等三种智。
一相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證悟诸法一实相之智也。智度论六曰:「以此方便教诸弟子入一相智。」
【佛学常见辞汇】
證悟诸法一实相的智。
二无我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知人无我法无我理之智也。楞伽经一曰:「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中略)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分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
【佛学常见辞汇】
證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
二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如理智,如佛菩萨真谛之理之实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萨俗谛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遍智。十八空论曰:「如理智,即是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是无分别后智。」佛性论三曰:「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二者无碍。言无著者,见众生界自性清净名为无著,是如理智相。无碍者,能通达无量无边界故是名无碍,是如量智相。」行宗记一上曰:「迷是者,障俗谛故。世出世法,唯佛通达,名如量智。迷理者,障真谛故。法性真理,唯佛尽證,境智相冥名如理智。」【又】一、根本智,如理智之异名,真智初起契会真理之智也。證此真理之实智,为通后有为事相之俗智之本,故名根本智。二、后得智,如量智之异名,真智后照了有为万法之俗智也。此为生于根本智后边之智,故名后得智。此二者,又称无分别智,后得智,以根本智之境,离一切之分别也。唯识论十曰:「缘真如故是无分别,缘馀境故,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说为后得。」同九曰:「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又】一、真智,根本智之异名,照了真谛理性之智也。二、俗智,后得智之异名,照了俗谛事相之智也。真谛译摄大乘论下曰:「真俗二智,更互相违。」佛性论二曰:「般若有二:一无分别真智,二有分别俗智。」【又】一、实智,达于佛菩萨实理之智也。二、权智,又名方便智,通于佛菩萨权方便之智也。维摩经佛道品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天台维摩经会疏九曰:「智度是实智,实智有能显出法身之力。方便是权智,权智外用,能有成辨。」往生论注下曰:「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大乘义章十九曰:「知于一乘真实之法名为实智,了知三乘权化之法名方便智。」【又】一、一切智,达于一切法实性之智也。二、一切种智,通于一切法种种事相之智也。声闻缘觉唯有一切智,佛具二智。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佛智为二种:曰如理智,如量智。曰根本智,后得智。曰真智,俗智。曰实智,权智。曰一切智,一切种智。要之为事理一双相对,诸义相通,然华严宗多通用如理如量,法相宗通用根本后得,天台宗通用权智实智之目。(参见:二字部二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数种。(参见:二字部二智)
【佛学常见辞汇】
1。如理智和如量智。如理智又名根本智、无分别智、真智、正体智和实智等,是佛菩萨亲证真如契于诸法实相的真智;如量智又名后得智、分别智、俗智和权智等,即佛菩萨说法度生分别事相的智。2。根本智和后得智。境智无异,不起分别,名根本智;分别一切差别之相,慧照分明,名后得智。3。真智和俗智。真智是根本智的别名,亦即照了真谛理性的智;俗智是后得智的别名,亦即照了俗谛事相的智。4。实智和权智。实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实智慧;权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机说法的方便智慧。5。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的智,能够明白一切法真空的道理;一切种智是佛的智,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声闻缘觉只有一切智,佛则二智皆有。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智:
一、观察智 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證所證,二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
二、取相智 谓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圆融,事理无碍,是名取相智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如理智〕,谓诸佛菩萨以如实之智,彻见实际之理,妙极寂静,无增无减,是名如理智。
〔二、如量智〕,谓诸佛菩萨究竟通达一切境界,若见众生乖于理智,则成生死;若见众生称于理智,则得涅槃;是名如量智。
【三藏法数】
(出摄大乘论)
〔一、根本智〕,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谓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法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二、后得智〕,谓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
【三藏法数】
(出大集经)
〔一、尽智〕,谓阿罗汉断三界见、思惑竟,即知我生已尽,梵行清净,是名尽智。(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
〔二、无生智〕,谓阿罗汉断三界见、思烦恼已尽,知诸缚解,更不三界受生,是名无生智。(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藏法数】
(出观音玄义)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智〕,道种智者,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观察智〕,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證所證二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能證者,谓能證之智;所證者,谓所證之理。)
〔二、取相智〕,谓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圆融,事理无碍,是名取相智也。
二智圆满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实智权智二智圆满之意。
八忍八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系入于见道观四圣谛而生,无漏之法忍法智也。名曰十六心。唯识宗谓十六心悉为见道,俱舍宗谓前十五心为见道,后一心为修道,八忍八智者,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六心,是修四圣谛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一、苦法忍,即断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二、苦法智,即断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三、集法忍,即断欲界集谛下见惑之智;四、集法智,即断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五、灭法忍,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六、灭法智,即断灭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七、道法忍,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八、道法智,即断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九、苦类智忍,即断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十、苦类忍,即断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一、集类忍,即断上二界集谛下见惑之智;十二、集类智,即断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三、灭类忍,即断上二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十四、灭类智,即断灭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五、道类智忍,即断上二界道谛下见惑之智;十六、道类智,即断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见道,最后道类智一心,是摄于修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叫做忍,施于所观之法而忍许叫法忍,依此忍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叫法智。
八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观欲界及上二界之四谛之真智也。观欲界之四谛有四,是曰四法智。观上二界之四谛有四,是曰四类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證欲界四谛之智,谓之四法智,證上二界四谛之智,谓之四类智,四法四类,合为八智。即观八谛正断烦恼之无间道位谓之忍,既断烦恼之解脱道位谓之智。总有八忍八智。是无漏智之初也。(参见:道)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智与四类智,合称为八智。(参见:四法智)与(参见:四类智)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智〕,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證真如之理,智是能證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二、苦类智〕,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智〕,谓观欲界集谛见惑,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集法智。
〔四、集类智〕,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集法智之流类,是名集类智。
〔五、灭法智〕,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灭法智。
〔六、灭类智〕,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真智明发,是欲界灭法智之流类,是名灭类智。
〔七、道法智〕,谓观欲界道谛,修三十七道品,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道法智。(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智〕,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道法智之流类,是名道类智。
【三藏法数】
智即明了之义。一、苦法智,谓因观欲界苦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二、苦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三、集法智,谓因观欲界集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四、集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五、灭法智,谓因观欲界灭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六、灭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七、道法智,谓因观欲界道谛,而其断惑之智明发也。八、道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Jn^a%na,阇那,若那。于事理决断也。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境决断,说之为智。」唯识述记九曰:「忍言智以决断故。」
【佛学常见辞汇】
深明事理的智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能通之义。大要有三种:一有漏道,善业通人使至善处,恶业通人使趣恶处,故善恶二业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名为道,如地狱等之六道是也。净土论注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大乘义章八末曰:「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因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二无漏道,七觉八正等法,能通行人使至涅槃,故谓之道。又行体虚融无碍,故为通之义。以通故,名为道。如道谛,道品,声闻道,佛道等。梵言菩提是也。大乘义章十六曰:「诸行同体,虚融无碍。名之为通。通故名道。」三论玄义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俱舍论二十五曰:「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华严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三涅槃之体,排除一切障碍,无碍自在,谓之道。涅槃无名论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净土论注下曰:「道者,无碍道也。」大乘义章曰:「末伽。」Ma%rga梵语杂名曰:「末哩识。」
【佛学常见辞汇】
1。能通的道路。2。真理的意思。3。即梵语所说的菩提或涅槃。4。修行的方法。
十一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小乘所说之十智加如实智之一,凡一切法如实正知而无挂碍之智也。是为佛智之总名。见大般若经三,智度论二十七。
【佛学次第统编】
大般若经云十一智:
一、世俗智 谓世间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故名世俗智。亦云名字智,谓但有其名而无其理也。
二、法智 谓欲界苦集灭道四谛下苦法等无漏之智,能断欲界见惑烦恼,故名法智。
三、类智 谓色界无色界四谛,以欲界四谛比类而观,从是断上二界见惑,发苦类等无漏之智,故名类智。
四、苦智 苦即逼迫之义,谓观五阴等法,以无常苦空无我得无漏智,故名苦智。
五、集智 集招集之义,谓观见思烦恼之因,而能招集生死之果,得无漏智,故名集智。
六、灭智 灭即断灭之义,谓断灭见思烦恼,得无漏智,故名灭智。
七、道智 道即能通之义,谓戒定慧之道,能通至涅槃,依此而修,得无漏智,故名道智。
八、他心智 谓知欲界色界现在心心所法,及知无漏心心所法,故名他心智。
九、尽智 谓我见苦已,断集已,證灭已,修道已,如是念时,得无漏智,故名尽智。
十、无生智 谓我见苦不复更见,我断集已不复更断,我證灭已不复更證,我修道已不复更修,如是念时,得无漏智,故名无生智。
十一、如实智 谓于一切法,如实正知,无有挂碍,是佛之智,故名如实智。
【三藏法数】
(出大般若经)
〔一、世俗智〕,谓世间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故名世俗智;亦云名字智,谓但有其名,而无其理也。(有漏者,谓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法智〕,谓欲界苦集灭道四谛下,苦法等无漏之智,能断欲界见惑烦恼,故名法智。(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
〔三、类智〕,谓色界、无色界四谛以欲界四谛比类而观,从是断上二界见惑,发苦类等无漏之智,故名类智。
〔四、苦智〕,苦即逼迫之义。谓观五阴等法,以无常、苦、空、无我得无漏智,故名苦智。(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无常者,谓五阴之身,终坏灭也。苦者,谓此身受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此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毕竟不有也。无我者,谓四大各离,何者是我也。)
〔五、集智〕,集即招集之义。谓观见、思烦恼之因,而能招集生死之果,得无漏智,故名集智。(见、思者,见即见惑也,思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也。)
〔六、灭智〕,灭即断灭之义,谓断灭见、思烦恼,得无漏智,故名灭智。
〔七、道智〕,道即能通之义。谓戒定慧之道,能通至涅槃;依此而修,得无漏智,故名道智。(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八、他心智〕,谓知欲界、色界,现在心、心所法及知无漏心、心所法,故名他心智。(心、心所法者,心即心王,心所即受想行等也。)
〔九、尽智〕,谓我见苦已,断集已,證灭已,修道已,如是念时,得无漏智,故名尽智。
〔十、无生智〕,谓我见苦已,不复更见;我断集已,不复更断;我證灭已,不复更證;我修道已,不复更修。如是想时,得无漏智,故名无生智。
〔十一、如实智〕,谓于一切法如实正知,无有挂碍,是佛之智,故名如实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Jn^a%na,阇那,若那。于事理决断也。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境决断,说之为智。」唯识述记九曰:「忍言智以决断故。」
【佛学常见辞汇】
深明事理的智慧。
十五智断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五之智德与断德也。涅槃经曰:「月爱三昧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光色渐渐增长,又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光色渐渐损减。」是以光色增长譬十五智德之摩诃般若,以光色渐减,譬断德之无累解脱。以地前之三十心为三智断,十地为十智断,等觉妙觉各为一智断,合为十五智断也。以月之体譬法身。见法华玄义五之一。
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小乘说十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小乘立十智,以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见谛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与烦恼相应,故称有漏智。二法智,證欲界苦集灭道之智也。三类智,證上二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谛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谛之智也。六灭智,知上下界灭谛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谛之智也。法智已下之六智,皆无漏智也。是为上之八智,但异其分类之法耳。八他心智,知他人心之智也。九尽智,既断尽一切烦恼,则知我既知苦,断集,證灭,修道。即断尽烦恼时所生之自信智也。十无生智,是限于利根罗汉所有之智也,既知断證修之事毕,更无知断證修之事,故云无生。自觉此无生而知我不再知断證修之智也。钝根之罗汉,有更退没而再要知断證修者,则不能具此智。见俱舍论二十六。【又】大乘说如来所具之十智:一三世智,于三世法通达圆明之智也。二佛法智,通达一切佛法说法度生之智也。三法界无碍智,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不相障碍之智也。四法界无边智,知众生色心诸法充满一切而无边际也。五充满一切世界智,如来从定起广大妙用周遍充满于世间之智也。六普照一切世间智,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照了无量世界之智也。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如来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摄化一切众生之智也。八知一切众生智,如来知一切众生善恶因缘之智也。九知一切法智,如来既知所化众生,复知能化诸法之智也。十知无边诸佛智,如来出现于无边诸佛世间而知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事之智也。见华严经十六。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以十智,摄一切之智:
一、世俗智 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是曰世俗智。
二、法智 欲界四谛下苦法等智,是曰法智。
三、类智 上二界四谛下苦类等智,是曰类智。
四、苦智 观苦谛得无漏智,是曰苦智。
五、集智 观集谛得无漏智,是曰集智。
六、灭智 观灭谛得无漏智,是曰灭智。
七、道智 观道谛得无漏智,是曰道智。
八、他心智 知有漏无漏心心所法,是曰他心智。
九、尽智 谓见苦乃至修道已所得,是曰尽智。
十、无生智 谓既见苦已不复更见等,是曰无生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Jn^a%na,阇那,若那。于事理决断也。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境决断,说之为智。」唯识述记九曰:「忍言智以决断故。」
【佛学常见辞汇】
深明事理的智慧。